粉墨不过道世情
2016-12-23刘洁
刘洁
早年间,看戏是唯一的高层次娱乐,满满的真爱让观众倾情以待。台上的疯子和台下的傻子携手进入了想象中的天地,今天的人们心心念念追求的那些元素,当年也是好戏必备的基本要旨。都是老人家,谁也不是真糊涂。
《白蛇传》
白蛇是著名的动物,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为改朝换代做出卓越贡献,当初刘邦打算起义,需要个行动标志的时候,有条白蛇蜿蜒着出现了,挡住了刘邦的去路,这还了得,就它了,于是这条白蛇光荣地被记载在史书中,显然是别的蛇类的楷模和学习榜样。到了明朝,这条蛇干脆进了冯梦龙笔下的《警世通言》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变成了女的。谁知道,刘邦当年义举中的白蛇,确实不是雌性吗?也不可考。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上位成了皇帝的家伙,关于这个人从来各种毁谤不绝于耳,但是人家的结果杠杠滴摆在那里,说不准那个时候有条雌性的蛇具备这样的远见,就牺牲了,就高风亮节献身了。以上看来更不着调的想象,其实也是有渊源的。
曾经对这出戏动过大刀的,是田汉老先生。田老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大大的,许多戏在他主持下一举改了,几十年后干脆没人知道这戏的本来面目。现在的《白蛇传》都是从白蛇青蛇下峨眉山,游湖遇雨开始的,其实还有个前传《双蛇斗》,讲的是这两条蛇是怎么成的好CP。话说当年青蛇还是个男的,遇到了白蛇想娶她,白蛇不乐意啊,不服来战,双方你来我往斗法不止,大战了不止三百个回合后,青蛇服了,自己变成女的,做了白蛇的侍女。清末著名演员余玉琴、李顺德曾经在这出戏里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全活都上了,煞是好看。田汉老把这部分砍了,后来顺理成章地失传了。不过没这部分也没事,前传嘛,知道也不多,不知道也没关系,就算了。《白蛇传》这个故事,主线就是白娘娘和许仙的爱情,为了让他们的爱出现得不那么突兀,各种铺垫需要周全,从这个角度看,《双蛇斗》又有了存在的必要,且还交代了许仙和白蛇之间的救命之恩当报的线索。一个女蛇仙,想报恩,把自己给了人家,也算是知恩图报,只要两情相悦谁也说不出个不字,可问题是女蛇仙人人敢要吗?或者说如果当事人知道自己娶了蛇仙,还能安然地卿卿我我吗?这个大问题应该一直盘桓在白娘娘的心中,是个隐忧,才有了后来的端午节现真身。
我一直记得戏里的那一幕,端午节到了,到处飘着雄黄酒的味道,小青已经不行了,她哩溜歪斜地扶着头和白娘娘商量躲一下,可白娘娘明确表示有自己的考虑,她说不能走,理由一大堆,然后生离死别一样地和小青说路上珍重。我当时觉得奇怪,只是个节日,应该没那么严重。后来看到她勉强自己喝下雄黄酒,被许仙搀扶着到床上,接着就发生了重要的一幕:当许仙来给她喝醒酒汤的时候,看到一条大白蛇出现在床上,立刻被吓死了。引出了后来的《盗仙草》,许仙诚然有性命之忧,白娘娘也要独自面对鹤仙和鹿仙,那大段的唱和武打,让看戏的人好半天吊着心。这个情节多年来让我迷惑,按照白娘娘的行事风格,她应该知道雄黄酒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本来可以避免的灾难为什么就生生让它发生了呢。所有奇怪的事情,仔细查实起来,多半都有非常靠谱的原因,对这个情节靠谱的解释是什么?想想那个隐忧,疑问长久地存在于白蛇的心中,终于在端午节这天借着雄黄酒的威力得到了验证。不过,让白娘娘失望了,许仙的反应无异于常人,他果然被吓死了。许仙猛然间看见卧榻之上有条蛇,逃命的想法是第一位的,假如许仙立刻想到了更复杂的情况,即自己不小心把人与动物交欢做成了事实,那绝对和通识教育相违背,更是晴天霹雳。在中国历史上的此类先例,都是那些被后世批判的昏君的多个非理性举止之一,是负面的最不堪表征。当许仙看到那条蛇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根本没想到爱情,生存是他的当务之急。而白蛇想的一定是爱情,她想验证长久以来的奉献得到的回报和她曾经听到感受到的爱情。如果知道她是蛇呢?会怎么样。她可能想了许久,终于痛下决心在端午节得到了验证的机会,只是结果让她失望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许仙都会让她失望,受到的教育,男人的基本想法,或者说男人对女人的要求,都不可能出现让白娘娘满意的结果。白娘娘终究是条蛇,她的思想方式没有摆脱动物性,以为爱情可以抗衡人兽之间的不伦之恋带给许仙的打击。其实从动物到人的进化,比通常意义下人意识到的要更漫长和艰难。简单地认为爱情至上,未免太傻太天真了。白蛇的爱情让她的头脑蒙上了云翳,为了取得救许仙的仙草,她拼死一试,差点搭上性命,而其实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爱情回答,她怎么面对这样的事实,怎么把凄凉的感觉压下去呢,这个女动物真能没有任何疑虑地继续毫无保留地爱许仙吗?
所以,《白蛇传》这出戏如果有不可自圆其说的情节设置,那就是这一幕,白娘娘隐藏的心思需要以别样的表达来实现,故事才能推进下去,也才可能让不可思议的爱情发展下去。有的地方戏最后出现的大团圆结局,是和这个故事的悲剧性走向和结局不相容的,失了这个故事最本来的寓意,即人和蛇之间是永远不可能真正接受彼此的,从情感到身体,或者说从根源就是立不住的。
《斩秦英》
这是出豫剧的名剧,在有些剧种里,这个戏叫《银屏公主》,秦英是故事的引子,真正的主人公是他的母亲——唐太宗的女儿,驸马秦怀玉的妻子,大唐的银屏公主。此时秦怀玉在前线为大唐打仗,局面模糊不清危机重重,银屏公主非常焦心,而唯一的宝贝儿子秦英和一群父母同样非富即贵的狐朋狗友在金水桥边钓鱼。因为詹太师的仪仗鸣锣开道声音太大把鱼吓跑了,生气了起了争执,竟然把当朝太师、皇帝的岳父给打死了。詹妃向唐太宗告状,秦英面临被斩首的境况。
这个事放到今天,发达的网络系统立刻做出反应:“当朝太师锣声太大吓跑鱼儿,驸马之子冲冠一怒毙于掌下”。还没等朝廷说什么,舆论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如果真的这样,秦英必须被斩了,银屏公主想多少法子,也不能救自己的儿子。唐太宗的麻烦是此时需要有人去前敌看看情况,合适的人选秦英被民意崩了,后面朝廷的危局怎么解要发大愁了。幸好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彼时消息传播需要的各种要素,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作为公主,银屏可以第一时间听到消息后,急匆匆赶到皇宫,请求父亲看在驸马为朝廷战斗,自己只有这个“小畜生”,且这个惹祸的小家伙还能给朝廷做点事的情面上,放过这“惹祸的根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詹妃通情达理地同意放过秦英,秦英被派到前线救父,银屏公主悄然回家等着丈夫和儿子平安归来,事情居然就这样解决了。
这样的结果,仔细琢磨起来很荒唐。首先被打死的人一点都不普通,当朝太师、皇帝的岳父,无论从职级还是亲情,都很坚硬,做岳父只要有个好女儿就行,而当朝太师一定不是只靠把女儿送给皇帝就能做的,他应该有着丰富的宦海经历,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位置,也是人精了。这个人精倒霉就倒霉在碰到一群官二代,他们的祖上曾经给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到了他们这一代才能无所顾忌地对待朝廷一品大员,一言不合就动手,还能下狠手把人打死了,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死罪。而观众看到这里没什么反感,因为戏里交代过詹太师是奸臣。奸臣是坏蛋,坏蛋可以打,或者打死,因为他们残害忠良,就像秦桧之于岳飞。关于忠奸的划分,中国传统戏剧提供了典型意义上的标准,经过漫长的时间毛毛细雨润无声般地灌输,这股力量显示了威力。在没有网络、儿童入学率惊人的低的情况下,是各地的戏曲把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传达给平民百姓,让他们知道忠臣良将应该被尊敬,白脸的坏蛋应该受惩罚。
倒霉蛋詹太师就这样消失了,她的宝贝女儿是唐太宗的宠妃,詹妃此后的表现是一个想给父亲报仇的女儿逐步认清自己力量的过程。她首先要反抗,去告状,一定要报仇雪恨。唐太宗此时还站在她这边,他把杀人元凶抓住绑到法场上,准备开刀问斩。詹妃获得了她的皇帝丈夫的完全的支持。银屏公主来了,她的举动有点奇怪,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主,她应该知道杀人偿命这个事,但她还是来了,她应该想过了,除了因为她是公主,也想到了丈夫,想到了她可能获得的支持。她和她的皇帝父亲有一番对话,除了说出丈夫对儿子的爱和牵挂,还有丈夫手握重兵在边关为大唐打仗,还提到了儿子的本领。她在暗示,在给皇帝做工作,她知道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江山,而她的父亲又是明君,爱美人更爱江山是他们的天性。此时秦英的母亲、银屏公主想得很清楚,她的一系列举动都是围绕着皇帝的心理进行的。她的父亲显然听懂了女儿的意思,他给女儿的回复是:“只要詹妃同意,就可以放过秦英。”
当初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已经对事情的解决没了信心。这样的解决方式就是不打算解决了。可是,银屏公主去到詹妃面前,跪下来,悲悲戚戚地向父亲的宠妃请求放了儿子,詹妃开始自然是不同意。后来,银屏公主口称姨娘,大段地唱来了几段之后,詹妃居然同意了。还记得当时我的感受是“怎么这么容易就放了他呢?”现在想来当然明白了,因为詹妃已经明了唐太宗的想法:詹太师已经死了,一个死了的太师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作用了,而秦英和他的父亲还在给大唐效力,是生力军,力量对比很清楚。另外,詹太师在,是詹妃的外援,失去了这个外援,詹妃的力量已经不比从前,一个女人在宫中要靠的是皇帝,没有了父亲的强援后,皇帝就是唯一依靠,詹妃再糊涂,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了。詹妃在听到皇帝丈夫说她同意就放了秦英的时候,应该就冷静下来了,开始琢磨皇帝的意思了;而在银屏公主反复叫着姨娘,大段地唱的时候,应该在想对策了,权衡之后她发现天平早已经倒向了对方,秦英已经不可能再偿命了。她做出了现实的选择,表示要胸怀大度,为了大唐的江山稳固可以放过秦英,她做了唐太宗需要她做的事。
这样的一个女人,还是宠妃,最后连自己的父亲被杀了也无法把杀人犯绳之以法,而她的丈夫暗示她要放过行凶者。她曾经感到悲凉吗?应该会的,她的父亲还在的时候,父女俩互相借力,互为犄角,成为对唐太宗很重要的人,当他们中的一个消失后,另外一个只能仓皇自保。可以想见的是自此之后,詹妃就要开始感受变化了,人在人情在,江河日下不能阻挡了。
一出戏,讲了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整出戏的荒唐之处明显而居然看戏和演戏的人都甘之如饴,表象之下的内在原因,正是当初创作这出戏的人对人世间的诸多玄妙认识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某件事情中的要素随时都在改变着,只要某个决定性要素改变了,自然会发生顺理成章的推演,说是天翻地覆也不为过,好像有无名的手暗中操纵,只待那时那刻到来,一切自然发生水到渠成。
《玉堂春》
中学的语文选修课里,有一课是《玉堂春落难逢夫》,故事如雷贯耳,戏曲里各个剧种都有演出。这么一出常唱常新的剧,嚼头比比皆是,随便抻一个出来都是好点。
单说其中的一折《三堂会审玉堂春》,此时玉堂春的情郎王金龙已经做了八府巡按,玉堂春成了即将开刀问斩的杀人犯,他们在非常严肃的场合——公堂相遇了。这个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法庭,应该是刑事审判庭,有法警有书记员有许多双眼睛扫来扫去的,其中的几双眼睛还是电子的,视频摄像探头应该不会少。就在这样的场合,玉堂春居然和王金龙相遇且彼此都认出来对方,没有立刻当场表态,可他们的形迹可疑,被王金龙的同僚看了个满眼,立刻有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面的事情就好玩得很了。
首先是王金龙,他开始犹豫不决,完全忘了对杀人犯的审判应该是什么样子,他的同僚反复提醒他,而他想的只是怎么才能开脱老情人。他的老情人很惨,被卖到山西做了商人的小妾,大房陷害不成直接栽赃,玉堂春被解差押解途中,只能在路边唱上一段西皮流水:“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便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一共八个短句,信息量巨大,不仅把该说的都表达到位了,且没有要求过分,只是说如果去南京的话顺便给情郎捎个信,还给了对方一个可以提供的好处,来生做犬马当报还。她此时也想了自己的前路,不过还惦记着王金龙,这个妓女的人生前半部和杜十娘很像,不过她没有掏钱把自己救了,而是用钱救了情郎且放他去考状元,她赌赢了,后来得救了。而杜十娘只想着能从此过上小日子,不理解男人的心理,最后被置于反复受损害的境地,直到死路。
王金龙的表现虽然和巡按的身份有点不搭,但和情郎的身份很得宜,更得宜的是他的同僚的态度。他们先是其中一个发现情形不对,立刻循着各种线索左思右想地找原因找对策,甚至第一堂会审什么结论都没有就结束了,给了王金龙去监狱看苏三的时间和机会。第二次会审干脆就是两个陪审人的各种表演的集合。一个红袍一个蓝袍,一个人情练达一个先木讷后来反应神速,一搭一唱,一个紧咬不放一个傻傻地跟着佯装无知地配合着追寻各种真相,把个正剧生生地变成了玩笑剧,好端端的正工须生做成了小花脸,还端着个正大光明的架子让台上台下成了欢乐的海洋。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里就发生了,苏三在台上悲悲切切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已经自动换成了看一对有情人怎么终成眷属的心态。这个频道换的自然自动,情感上也衔接流畅,甚至形成了默契。对观众来说,苏三是妓女,按照传统认识和八府巡按貌似太不搭了,要冲破的阶层太多了,可观众已经忘了这些,他们想看人间自有真情在,既然当初苏三给了王金龙危难时的帮助,那王金龙有一天能伸手搭救苏三了,必须义不容辞的做到。观众虽然可能自己做不到付出不求回报,但是乐见别人这样,尤其还是玉堂春这样的女人,不仅能在心理上俯视对方,还能在道德上满足了要求,给她个大团圆的结局,自然心甘情愿,也算各得其所。
玉堂春这个名字有趣得紧,能令玉堂生春的女人,不是一般的人物。她的出身寒微,经历也复杂,碰到了王金龙,是她的人生转机,在这个问题上,她的眼光很准,也舍得花钱,这两条决定了她的未来。碰到了正确的人还能知道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是玉堂春的大本事。不只是她们,就是平常人家的小姑娘,看人识人都是了不得的事情,有了这个本事,许多悲剧可能就免了。多少女中豪杰,在这样的事情上栽了跟头,把好好的生活弄了个一地鸡毛,正确的选择往往决定的是方向,反之,事情才开始,就已经看到了最后的败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爱情描写,有两类很清楚。一类是以《玉堂春》为代表的妓女和她的情郎之间的,还有一类是小姐和落难公子,比如《红鬃烈马》。这样的人物身份搭配首先是令观众容易接受,对王金龙们来说,出身不凡,虽然一度落难,但是玉堂春们赠银之类的义举说明她们已经脱离了一般妓女的低级趣味,有朝一日公子会记得她们的付出给她们一个大回报;千金小姐爱上落难公子,公子一旦功成名就回来和小姐再续前缘,虽然苦等多年,一朝戴了凤冠霞帔,成为让人羡慕的官家一品诰命夫人,小姐也能心理满足了。你看,多么让人感动的爱情,如果没有相应的付出和回报,都是在耍流氓,观众要指指点点不能允许呢。对观众来说,生活是实实在在的锅碗瓢盆,可戏曲带给了他们诗和远方,那些在谎言和误会中建立的矛盾冲突,终有一日是要拨乱反正各自归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曾经被一步步压到最底层的主人公,会咸鱼翻身得解放,海水江牙享荣华。这是他们的命数,更是观众对生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