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坚守不忘初心
2016-12-23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
洪宝银,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196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复员成为一名普通的黄河工人,2001年光荣退休。他先后在炊事员、修防工人、工程班长、机械队长、吸泥船长等岗位上工作过,1976年被评为黄委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黄委劳模,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
采访中,洪宝银老人用平和的语气,讲述了他几十年的治黄工作经历。他说:“都是以前干过的一些事情,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1971年,从部队复员后,洪宝银被分配到高青县黄河修防段工作,领导安排他到分段干炊事员。由于之前没干过炊事工作,刚开始只能是先在厨房里烧火,一边烧火一边跟食堂师傅学。洪宝银说:“当时心里是很不愿意的,感觉很委屈,一个刚刚复员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天天在食堂里烧火,感觉很没面子,下班回到村里,乡亲们问起在黄河上干什么,都不好意思说。”当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脸上依然带有一丝羞涩。
再后来,他的思想逐渐转变过来了,领导既然这么安排,肯定有这么安排的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炊事员,也一定得干出个样来,不能让人瞧不起。工作中,他不怕脏、不怕苦,兢兢业业,跟着师傅认真地学,慢慢地,炊事方面的各种技能就都学会了。每天早上起来蒸馒头,蒸完馒头之后炒菜,下午再准备晚饭。当时分段食堂要负责80多人的伙食,而炊事员只有两人,工作量非常大,从早上4点多钟起床,要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天天如此,他从没喊过苦叫过累,一干就是4年。洪宝银从最初的只会烧火,到后来蒸馒头、炒菜样样精通,还能做出花样翻新的菜肴。有时同事们在工地上干活回来晚了,他就把做好的饭菜放在锅里保着温,不论早晚,都让同事们回来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被同事们称为贴心的“服务员”,得到了领导的称赞,洪宝银连续4年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到一线最艰苦的地方去
1975年,黄河堤防加固工程、整险改坝工程、机淤固堤工程逐渐展开,任务艰巨,困难重重。洪宝银看到这些,心里着急,感觉自己年轻,作为黄河人就该参与黄河工程建设,这也是他初到黄河时的愿望。因此,他多次写申请,要求到一线班组参加工程施工。当时,同事们并不理解,都觉得他在食堂干炊事员好好的,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为什么非要到大堤上去一身汗一身泥的,挨风吹日晒受罪呢?
洪宝银告诉同事,他就是想去黄河大堤上锻炼自己,真正学点黄河修防工治黄技术,年纪轻轻的,不去黄河大堤上锻炼也不行啊,到时候有人问起黄河防汛知识,一问三不知咋行?经过多次写申请,反复找领导要求,最终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当时领导找他谈话,说去工地可以,但要去高青花沟营部管理调度工作,就是拖拉机碾压调度,到那里可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不能反悔。洪宝银满口爽快地答应了。
当时正是第三次大复堤期间,工地上人山人海、机械轰鸣。洪宝银负责花沟营部十个管区的拖拉机调度,还要检查2公里大堤工程批土的厚薄和碾压质量。拖拉机碾压是“上二五压一七”,夯是“上三寸打二寸”。批土厚了不能碾压、土里有杂质不能碾压、红土包边达不到宽度不能碾压,如果达不到要求进行了碾压,就不符合质量要求。所以,只有掌握好了这“三不能压”质量标准,才能调度拖拉机进行碾压。为了不影响施工,大多数拖拉机是在晚上碾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都是晚上盯在工地上,那时年轻,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也不感到疲乏。
两个月的工程完成后,洪宝银又被调到大道王分段,参与大道王坝头工程改建。他从没垒过坝头,就跟着有经验的老职工学习怎么砸石头、怎么垒坝头。通过几天的学习锻炼,他慢慢找到了砸石头的诀窍和垒坝头的技巧,掌握了干活的要领。时至今日,老人回忆起来还是神情兴奋,说:“那种感觉真好。”当时参加垒坝头的临时工有100多人,找个能承担这么多人吃饭的炊事员很难,领导就动员他再去食堂干一年炊事员,答应等这个工程完工之后,再让他回到工地一线去。
洪宝银老人说:“你看,到工地刚找到干活的感觉,又让我当炊事员,心里那个不情愿啊。但又一想,既然领导找到咱,也是对咱工作的一种认可。听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黄河职工也不例外啊。”他又回到食堂当炊事员,带着两个临时工,承担起了100多人的伙食工作。那个时候没有和面机什么的,蒸馒头的面全部要人工用大木杠子压,都是手工揉面蒸馒头,没白没黑地干活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洪宝银一直干到当年年底大道王坝头整改工程完工。在大道王分段干炊事员那段时间,他同样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被评为黄委先进工作者,受到了表彰。
第二年春天,洪宝银被调到刘春家工程班当班长。一上来就当班长,面对手下的一些老工人、老同事,洪宝银感觉压力很大,况且自己还年轻,技术也不如老同志好,觉得自己没资格去管人家。在施工管理中,他主动承揽施工段,带头干,不会就虚心跟着老同志学。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工程进度和质量全都上去了。那时候垒的坝头质量要求很高,不能有“燕子窝”“直缝”“错牙缝”“坝面洞”等,黄河垒坝头不像我们正常的砌墙,平时的砌墙是浆砌,垒坝头全部是干砌,石头对石头,磕不直就对不严;如果磕掉了一个角就会出现“坝面洞”。垒坝头是个技术活、精细活,那时候熟练工一天能垒0.7平方米,技术就算相当好了。刘春家26号坝头全部是由洪宝银负责,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测量设备,测量全部用土办法,就是在坝头底下定好基础,从下面到上面拉上一根直线,该“圆头”的圆起来,在顶上挂上线,弄上杆子对照1∶1的坡来施工,当时26号坝全部砌的是“席花坝”。工程完工后,惠民修防处领导来检查工程质量的时候,都赞不绝口,现场对他们的施工质量进行了表扬,后来很多县局都到这里来学习参观。
洪宝银老人说:“那个时间垒坝头从春天到夏天,特别是麦收季节,天气格外炎热,坝头上的石头被太阳晒得都烫手。一般早上八点上班,中午十二点下班,下午两点就上班,不论是临时工还是正式工,下班不按点,不落太阳不下班。干上一天的活,不知道出多少汗。那时候风很大,黄河大堤上的沙土被风卷起来,眯得人睁不开眼,人们身上的汗水都变成了泥水,送水的一天送三四趟都不够喝的。垒坝头、砸石头工作非常劳累、非常辛苦,但就是这样的劳累和辛苦才能真正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成长。当整坝工程完成,人们身上都被太阳晒得脱一层皮,脸被晒得黑黝黝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说着老人伸出了一只宽厚的大手,脸上露出了敦厚的微笑,似乎那段回忆只是昨天的事。
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
1982年,高青黄河修防段成立机械队,考虑队长人选时领导首先想到洪宝银。领导找他谈话,派他组建机械队,机械队一方面要完成内部的黄河工程,另一方面要搞综合经营创收。洪宝银老人笑着回忆说:“当时让我干机械队长,感觉很怵头,单位上人才这么多,为什么单单让我干呢?我既没有领导水平,又不懂机械,感觉这个事情不好干。领导说,你能吃苦就足够了,就你来负责机械队的全面协调组建、人员管理和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当时压力很大,但我一想,工作都是人干出来的,咱是共产党员,又当过兵,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不能当孬种。我就一边学一边干,干中学,干中练,带着一帮子人把机械队组建起来了。”
当时组建的机械队,只买了一部新拖拉机,其他拖拉机都是各分段自己的旧机器,还有从外地调来的,大都破旧不堪,需要大修才能工作,有的甚至得换车轴才能用。机械队组建起来先修车,由于缺少配件和专业维修人员,一边去买配件,一边摸索着修理,修了两个多月才能进入工地施工。
让老人印象深刻的是1984年春天,在滨州地区工地的土方施工项目。当时因为土地的迁占问题,耽误了工期,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按时完工,白天晚上连轴转,只要拖拉机不坏就不停工,拖拉机手两三个人轮班倒,可以说是“歇人不歇马”,那时同志们的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拖拉机一旦出现问题,有两个专门的修理工立即就地维修,解决不了的立马去外面请师傅来修,修好后立时投入施工。施工中洪宝银坚持早去晚归,整天待在工地上,指挥着10部拖拉机、40多人,整个工期整整干了5个月。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发挥余热不停歇
朴实能干、勤劳半辈子的洪宝银于2001年退休在家后也一刻不停歇。每天帮着老伴买菜做饭,洗涮清扫,接送孙子上学,照顾老人起居,天天乐呵呵地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他还积极参加单位的老年门球队,凭着他一辈子干什么成什么的执着与干劲,很快成了老年门球队的指挥和主力队员。
淄博市黄河工程局在2016年春天中标承揽了山东黄河济南防洪工程第二标段施工任务。面对机淤固堤任务中存在的难题,现场施工的技术负责人首先想到了曾经创造过单船只月机淤固堤纪录、具有山东省和黄委“双料劳模”称号的洪宝银同志,想到他多年从事黄河机淤生产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建议领导聘请他到现场指导。洪宝银老人接到通知后,二话不说,不要任何报酬,即刻随队来到施工现场,马不停蹄地查看河势流量,指导施工人员如何判断大河的含沙量,如何定位机淤抽沙船,直到施工人员如释重负,脸上有了笑容……今年已70岁的洪宝银老人,在施工现场依然留下了一如当年矫健的身影。
为纪念人民治理黄河70周年,淄博黄河河务局举办以“学劳模精神、奉献在岗位”为主题的道德讲堂,聘请洪宝银同志做专题报告,为年轻的黄河职工们上传统教育课。洪宝银老人又愉快地翻出老花镜,找出纸和笔,如数家珍地回忆那30年治黄生涯中的风风雨雨……
人民治理黄河70年间,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洪宝银老人这样的一代代黄河人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奉献,才有了黄河70年的岁岁安澜,才让更多人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从洪宝银老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代代治河人对黄河事业的执着与眷恋。
今天,作为年轻黄河人的荣耀和使命就是学以致用,无私奉献,传承老一辈黄河人的治黄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让劳模精神永远闪光,让黄河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