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网络工程专业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2016-12-23孙阳
孙阳
摘 要 就业是当前大学生毕业的最大难题,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把企业实训课程直接引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进行课程置换,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完善创业援助系统,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就业 校企合作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其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还能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就业是大学生毕业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一个才提出不久的概念,但是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全民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带来的阵痛使得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何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了一个持久的社会问题。正是在就业难、经济发展缓慢的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观点,该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后续的落实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中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以创新创业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沈阳师范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力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直接引入企业实训课程、类企业工作室培养、构建符合创新创业理念的课程体系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技术创新、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前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成效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都不够重视,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投入上,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育口,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故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很难在短期之内收到很好的成效,故很多高校都不愿意在创业教育这方面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而是更加注重一些能够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目前有很多高校也在尝试应聘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是当前主要采用的还是讲座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故也没有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
1.2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遭到忽视
在很多高校当中都设有与创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并且绝大多数对这些课程还是相当重视的。很多学生在这些理论课程上也能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很多知识一直都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其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当其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其就能更加运用自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风险。
1.3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创业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在校学生由于没有资金来源并且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中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而在目前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是没有的,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很多技术指导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
1.4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
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向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但是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这种创业不关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前的就业形式如此艰难,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在校期间就积极的参与一些创业项目,可以积累相关的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为自己的未来多提供一种选择。
1.5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
当前高校当中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在是不敢恭维,很多学校还停留在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只是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平时却不愿意多动脑多思考。创新源自于生活,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就是因为其不愿意留心于生活,不乐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任何创业项目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了,才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商机,因此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创业。
2本文改革方案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把企业实训课程直接引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进行课程置换,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主动的进行教学改革,在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企业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只有如此,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才会牢牢的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通过类企业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及专职创业导师的指导,鼓励学生迈入社会。高校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还没有迈入社会,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相当了解。完善创业援助系统,不仅仅是要提高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需完善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给他们介绍相关的政策。由于学生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进行创业,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保障。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的创业类课程教师队伍。网络工程专业采取了组织培训、挂职锻炼、专题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指导能力,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内容对教师及其能力的需求,建设专业教师、特聘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如图1所示。
图1:教师组成
现任的专业教师通过调研、学术交流、参观、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获取专业实践知识,实践背景丰富。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全方面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团队,通过营造优良的教师学习氛围,建立教师研修一体的长效机制,提供丰富师资队伍学习的机会,来保障师资队伍的不断成长。
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1)学历提升:选派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2)人才引进:引进有国际背景的博士和博士后;
(3)企业培养: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企业、国外进修 (1-2人/年);
(4)学术交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
(5)企业教师:引入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6)专项经费: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津贴和奖励。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传授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实践出真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创办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是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寻找一个创业的支点,支撑起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的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有效利用高校和科技园区的政策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优良环境。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另外,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机制还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该积极建立学生科研产业化机制,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
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学习模式转变需要完善的学习平台作为基础支撑。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实训平台系统和在线学习服务管理系统。
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有利于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也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有利于其进行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企业自身改革创新,这也可以使企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强化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互利共赢,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3 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提出了解决方案, 强化校企合作,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援助系统。解决当前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冠峰,王红艺,普杰信.一种面向就业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改革方案[J]. 计算机教育,2007(07):32-34+37.
[2] 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基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7(04):76-80.
[3] 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娄雯,虞冬青,孟力,张丽恒,仲成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05):28-35.
[4] 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5]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1-6.
[6] 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