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楼宇党建”平台上创新服务

2016-12-23曲沃露

上海企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淮海服务站楼宇

曲沃露

淮海中路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所在地,也是商业商务集聚地、时尚生活休闲地和海派文化展示地。该街道商务办公楼面积达69万平方米,分布着企业天地、K11等20幢主要商务楼宇,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于此。2015年税收亿元楼有18幢,占黄浦区亿元楼的28%;区级亿元楼9幢,占黄浦区区级亿元楼的36%。

商务楼宇是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群和各类人才集聚的地方。截止2016年3月,淮海中路街道商务楼宇内入驻企业约2600家,大约有7万多职业人群工作、生活在此。其中有“两新”党组织60个,党员2400多人;工会组织404家,工会会员28039人;团组织118家,团员1511人;基层妇联组织18家,执委238人,妇女代表891人,总体呈现出高学历人才多、创业创新人才多、新上海人多的特点。同时,注册在辖区内的78家社会组织也相当活跃,在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服务驻区企业?白领最需要什么?怎样履职“三公”(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服务项目为抓手,以“三个相结合”(把服务驻区企业和白领与街道整体工作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专业服务相结合、主动服务企业与企业反哺社区相结合)为着力点,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服务范围由落地企业向驻区企业转变、服务对象由企业高管向全体白领转变、服务内容由经济服务向“三公”服务转变),不断创新商务楼宇社区治理新模式,使辖区商务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楼宇入住率和落地率进一步得到巩固,重点税源企业零流失。

“淮海+”创新平台感受温馨

2016年4月,根据“1+6”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党建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群团改革的需要,淮海中路街道在企业天地首先建立了“(淮海+)楼宇党建服务站”,接着在金钟广场、柳林大厦、复兴SOHO等主要商务楼宇设立起党建服务联系点,通过网点布局,推动党建服务中心功能向楼宇延伸和拓展,丰富城市大党建背景下“楼宇党建”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凸显淮海中路街道“楼宇党建”的鲜明特色,创新工作机制,亮出服务品牌,街道为“楼宇党建”平台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淮海+”。

“淮海+”,这个名字既代表互联网时代服务至上的理念,也是“淮海家”的谐音,希望通过服务能让广大职业群体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馨;也表示服务站(联系点)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开放的平台;街道党群等部门的服务和功能都可以在此叠加,既有利于品牌效应的传播和延伸,也有利于参与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

一是复合型的功能定位、散点状的网络布局。街道建立的“一站多点”,服务辐射辖区所有的商务楼宇。“一站”即企业天地楼宇党建服务站,“多点”即金钟广场、柳林大厦、复兴SOHO等多个主要商务楼宇党群服务联系点;“服务站”与“联系点”作为躯体与手臂的关系,有效实现了服务的延伸、功能的拓展和工作的覆盖。在功能上,“(淮海+)企业天地楼宇党建服务站”也涵盖了党建中心、青年中心、妇女之家、职工之家等多项功能。

二是设置片区专职联络员,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网格管理、划片负责”的原则,街道根据楼宇分布情况,将辖区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300——400家单位,由2名专职党群社工具体联络。党群社工按照责任区域,定期走访联系片区内所有单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并一口受理党、工、青、妇,统以及涉及街道职能的各项内容,实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减少了工作人员重复走访和服务对象疲于应付的情况,实现了服务的整合式提供。

三是探索“三联三共”,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了不同部门间平台联建、活动联办、队伍联管;在具体实务上,实现了工作共商、资源共享、覆盖共推。同时,打破了以往条线各自为战的局面,将原党建、工会、团委、妇联的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设立了3类11个岗位,包括党建联络指导、中心综合业务、群团联络指导等类别,每个岗位设1人或多人,定岗明责。另外,加强对党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业务能手带训、专家辅导讲座、工作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了工作人员一专多能的综合业务水平。

“品牌项目”各项服务诠释共赢

今年以来,淮海中路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在创新机制和形式的基础上,不断从实践中改善和提升工作水平,做实做强做优区域化党建工作。街道推出的系列服务项目、公益项目,为淮海楼宇白领和社区群众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服务,既让广大企业、白领和群众受益,也调动了驻区单位和普通党员群众走进社区、服务群众,以及参与社区顽症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企业、白领、社区多方共赢的局面。

一是通过主动上门走访、召开需求恳谈会、重点企业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以及爱商留商、服务白领、企业家群的“六个必访”,征集辖区企业、企业家和员工关注的热点,形成贴心的“需求清单”。二是通过梳理和整合辖区内党建联建资源,形成优化服务的“资源库”,并推出“淮海双向认领清单”,即社区服务清单、公益志愿清单。三是通过了解需求、整合资源,形成了“淮海+”六大党建品牌项目:“益讲堂——文化讲座”、“益诊室——名医看诊”、“益小时——志愿公益”、“益知道——政策解读”、“益食尚——午餐试餐”、“益乐活——体育健身”。曙光医院作为第一个入驻“淮海+益诊室”的专业化优质单位,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服务楼宇、服务社区。自5月11日起,曙光医院在企业天地19楼党建服务站设立益诊所,每逢双周的周五下午,派出名医为楼宇白领群众和淮海社区居民把脉号诊,接受现场咨询。截至7月底,共开展义诊8场,受益人群300余人。

坚持贴心的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街道还先后启动了缤纷音乐秀、田间趣味运动会等楼宇文化项目,初步形成了“和谐、合作、竞争、包容”为核心的商务楼宇社区文化。自4月18日开站以来,已经开展了85项活动,覆盖白领人数3000多人;接待员工来访300余人次。有的员工表示:“这就像我们的党员之家一样,中午吃好饭没事就想来逛逛,借借书啊,和大家聊聊天啊,感觉很愉快的。”

党建服务站的定位就是“服务型组织”。“淮海+”在具体的服务中,通过积极处理服务对象反映的各类问题,如个人房产被群租、居住证办理等,不但拓展了服务网络,探索出一条与楼宇、企业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同时促进了楼宇内不同企业、员工的参与,以及大家对淮海中路街道或所在的楼宇的认同;而且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增进了白领、职业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并逐渐产生归属感,形成“淮海家”的共同体意识,提升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楼宇党建”工作成效可圈可点

淮海中路街道自在企业天地建立了“(淮海+)楼宇党建服务站”,在金钟广场等主要商务楼宇设立党建服务联系点以来,“楼宇党建”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首先,有效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双覆盖”。一是有看得见的实体线下阵地和随时随地能点击浏览的线上阵地“淮海+”,真正实现了楼宇零距离的服务。至7月底,“淮海家”微信公众号推送微信76条,粉丝1000余人,阅读数11921/月,阅读6543/月人次,互动消息138条/月;服务站累计接待来访300余人,事项多为政策咨询及借阅图书,其中70%是党员接待和咨询。二是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效果明显。服务站建立之后,企业天地新成立了1个独立党支部,党组织数由7个增加到8个,党员人数增加17名;企业天地成立了联合工会和楼宇工会联合会,工会组织由9家增至10家,有15家企业加入,发展会员136人;另外4个网格片区分别有3家企业加入联合工会,发展会员38人,有1家企业单独建会,发展会员107人。三是通过各类活动和项目,让楼宇的服务对象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根据白领群众的需求,依托“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淮海青年荟”、“俪群会”等有特色的社会组织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通过专业化运作,开展了各类活动,吸引白领群众1万余人次参与。

其次,初步实现了“两新”组织的“三个转变”。在“淮海+”的实践过程中,“两新”组织党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以“覆盖、交流、服务、凝聚、引领”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路径逐步清晰:一是实现了传统党建向现代党建的转变:工作方式上,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服务;工作内容上,实现了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向自下而上满足需要的思路转变。二是实现了封闭党建向开放党建的转变:制度框架上,从体制内开始走向体制外,运用了一些社会化的手段和专业性的方法。三是实现了平面党建向立体党建的转变;将条线内的党建,转为块上为主的区域化党建;将党建一个部门的工作,转化为党群整体的工作。

另外,着力引导了职业群体参与服务型治理。一是通过具体服务解决职业群体中的个人、家庭问题,以及生产生活范围内的公共问题,促进职业群体的参与式治理;二是通过推进服务群众的具体项目,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促进职业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从而实现凝聚人心和社会团结的作用;三是通过对社会政策的传递及解答,促进职业群体对党和政府、社会政策的理解,促进社会融合;四是通过与职业群体密切的接触,梳理出职业群体的需求,发现社会政策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政策引导,倡导社会公平;五是通过平台枢纽作用的发挥,链接政府块上(街道)及条线(各分管部门)以及辖区内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种资源,促进形成和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淮海服务站楼宇
贵州首个标准化7×24政务服务站正式运行
翠苑一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揭牌
优化楼宇产业生态探索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凝聚年轻活力,助推“两新”起飞
帮你加油
帮你加油
楼宇党建亮实招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馥绿德雅上海淮海百盛专柜盛大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