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2016-12-23李永钧
李永钧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11月初在上海灿然亮相,成为上海现代制造业、品牌产品、科创技术及经济发展的一大盛事。而新能源汽车则是抓人眼球的一大亮点。遍览之余,催人深思。在当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成为热门话题,政府利好频出,市场快速发酵,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生产大国,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阶段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宏伟目标。
新能源汽车的良好起步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主要体现为四方面:
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加快。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量37.9万辆,同比增长3.5倍,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市场。特别是 “十二五”的后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明显提速。虽然距离最初确定的50万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可是在当下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居民消费能力不强、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如果“十二五”期间,开头几年也有后两年的增长速度,不但可以实现50万辆的目标,而且可以大大超过。
其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到目前为止,中国十二个部委已相继出台政策20多项,包括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税收优惠,以及新能源汽车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城市公交车成品油价补贴改革、充电设施建设奖励、充换电优惠电价、新建纯电动车企业管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等。可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系统的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三,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推广计划虽然不能完成目标,但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从推广数量看,目前中国在示范城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5.96万辆,推广任务完成率为47%。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对产业发展的示范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影响力巨大。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各种要素、资源、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形成,虽然标准和水平还不高,个别方面仍存在空白或缺项,但总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如上汽集团,按照“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要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200亿元,投放30款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新产品,到2020年力争达到60万辆的销量目标,进一步巩固扩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并在未来几年内全面普及插电混合动力技术。上汽发展方向将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并且不断丰富产品线。未来,上汽集团自主板块和旗下的两家合资公司都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
正因如此,从“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在未来五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将达500万辆保有量的政策目标的预期之下,我们预计到2020年前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保持大约40%的年复合增速,未来五年继续高增长势头。作为“十三五”规划政策执行元年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表现将更为突出。
发展中的困难及突破
尽管十三五规划为我们勾画了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但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阶段性的问题和困难。
1. 安全性方面,作为主流的动力锂电池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相对的劣势,近一年来新能源汽车充电发生自燃等安全事故及隐患倍受市场关注。对于锂电池生产厂商而言,未来在材料性能的优化、生产材料的技术工艺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而对于整车厂商而言,电池管理系统的组装检测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样重要,其质量要求和检测工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尽管国家政策补贴退坡是必然趋势,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但未来补贴退坡对于新能源生产制造商所带来的冲击而言,仍然需视个体企业技术路线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提升速度滞后、市场反应较慢的中小企业成本的控制能力将受到市场的考验。另外,地方政府补贴是支持地方新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部分推广地区地方政府做到1:1的高额配套补贴。随着经济增速下滑及地方财政收紧,未来地方补贴的力度、出台时间等的落实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也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 充电网络的建设速度不及预期。预期今年充电基础设施将大幅新建,但如果在年内充电网络的投资建设速度不达预期,仍将制约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放量增长。
4. 锂电池技术水平是决定一辆新能源汽车使用性能的核心。相对来说,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新兴成长阶段,各项技术性能尚不成熟。除了安全性的改善,新能源汽车在动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耐受性、循环充放电次数,使用寿命等性能上的改善还有待提升。
另外,在国家巨额资金投入和鼓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汽车企业也纷纷宣布自己的新能源规划和战略。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在过去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至少60家车企宣布进军新能源产业。全国各地新建的新能源整车投资项目就多达30个,投资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这场“投资热”源于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销量接近50万辆,达到全球最大规模。然而,“热火朝天”的热情并不代表技术先进。与政府和企业高启的热情和投入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研发能力上并没有明显提升,业界对新能源汽车投资过热的担心也不绝于耳。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三纵三横”布局的指导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将会发生重大突破。
使新能源汽车技术发生重大突破的外力是,“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将会得到强有力地实施。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到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这个规划强调了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占有率。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能否在未来十年中担当起中国汽车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否有所突破。在“十三五”期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会更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解决电动汽车续驶里程问题,更能够抓住石墨烯等先进领先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机遇。与过去相比,中国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和产业化能力,已经产生了本质性的飞跃。无论是在战略敏感性上,还是在确定战略的胆识眼光上;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的体系能力上,还是在技术工程转化产品、开拓市场的操控水平上,都达到了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高度。
特别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目前“互联网+”的浪潮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智能化、网络化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行动达到了相当的自觉,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某些技术上也做了大量准备,能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使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在一起,有望率先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突破。
技术路线之争虽然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当产业进入到快速成长阶段,它也是市场路线的选择之争、商业模式之争。如果先进技术成本过高,让用户难以负担,那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形成竞争力强的产品。新能源汽车的属性是竞争性产品,不是公益性产品,它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节能环保的社会公益性,最终的选择权不在企业,也不在专家学者,更不在政府,而在用户能不能买得起、使用方便、开得便宜。如果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就能够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战略支柱产业。
总之,“十三五”期间在巨大的市场推动下,电动汽车在底盘电动化、车身轻量化、智能化、车网融合等方面都会取得突破性进步。一定程度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