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2016-12-23

关键词: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调节

王 玉 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

王 玉 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入访谈法,构建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并通过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进行修正和验证,最终构建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七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则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调节

一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逐步成为独立个体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适应、专业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这些生活压力事件或多或少会引起一定的情绪问题,但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情绪调节能力不强,因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据调查,在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中情绪往往是主导,大学生的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大多数也与消极情绪有关。因而,有效的情绪调节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情绪调节会影响身心健康。Gross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的不良影响,有利于身心健康[1]。魏义梅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后发现,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水平越高,负性情绪越少,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2]。其次,情绪调节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情绪调节策略,即个体为调节自身情绪而采取的努力和做法。目前,国内外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划分类型。如Gross从情绪调节过程的角度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情绪激活前的先行关注调节和情绪激活后的反应关注调节[3];Larson则根据情绪调节方式和对象两个维度将情绪调节分为四种类型,即关注情境的行为策略、关注情绪的行为策略、关注情境的认知策略和关注情绪的认知策略[4];Garnefski等在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进行分析时,将九种情绪调节策略根据其适应性功能分为两组,即适应性调节策略(adaptive)和低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less adaptive),认为使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比使用低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报告更少的情绪困扰[5];Phillips等认为,情绪调节策略可根据个体是否能有效应用情绪体验所提供的信息来适应周围环境分为积极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6]。国内研究者也通过研究对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了总结[7-10],但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情绪调节过程或情绪调节方式并进行简单的总结,而较少根据有效性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区分。如前所述,情绪调节的目的在于实现对情绪的适应和管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绪调节方式都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情绪调节策略的功能性和适应性特征的角度,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区分良好的情绪调节策略和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为大学生及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对象

首先,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汕头大学等三所大学的40名大学生作为初始样本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10名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对所获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式编码,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然后,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三所高校1-4年级30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预测,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初步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对北京、山东、福建等地的919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利用Amos 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模型进行验证,最终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样本情况如表1所列。

表1.样本的基本情况

三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初步建构

对开放式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生成381个概念含义,将这些概念含义进行初步归类,把性质相似或者意义相关的概念合并为同一概念类别,分析后获得57个初步概念。将开放式编码所获得的概念类别进行主轴编码,将可以归属到同一类别下的项目进行归纳,结果包含9个主轴编码项目,其所包含的开放编码频数和频率如表2所示。

其中,情境选择,是指离开特定的人群和场所,到达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或者独处等以调整情绪,如“去海边走走”。行为转移,是指通过从事其它的活动或做会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上以调整情绪,如“听音乐”等。情感求助,是指通过向家人、交往对象、亲密朋友等诉说,寻求他人情感上的支持与安慰,以此调节情绪,如“打电话向好朋友诉说”。认知应对,是指改变对情绪事件意义的可能解释,自我暗示或者从积极的角度乐观看待事情的发生,如“告诉自己事情可能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消极设想,是指当情绪事件发生时,保持沉默,自己琢磨,如“回想以前曾经遭遇过的挫折事件”、“觉得都是自己的错”。表达抑制,是指隐藏和克制自身的情绪,不让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表现出来,如“克制自己,尽量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外部发泄,通过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对外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点,如“攻击他人”、“发脾气”。情感表露,是指通过言语或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缓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反应,如“写日志抒发心中感受”。问题解决,是指独自或者与他人寻找问题解决方法,致力于引发情绪事件的问题解决,以调节不良情绪,如“看看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主轴编码结果,进一步将这9个因素进行维度归类,最终获得情绪调节策略的两种核心类别,分别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其所含的主要类别、开放式编码数及比例如表3所示。

表3.选择编码后所获得的核心类别及其所包含的主要类别

根据编码结果及已有文献对情绪调节功能性特征的描述,本研究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界定,即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够较有效地帮助个体运用情绪体验所提供的信息来适应周围环境;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则是指个体所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无法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不良的情绪体验,甚至于导致负面情绪体验严重程度加深或者产生其它不良情绪反应。

综上,建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九因素模型,即如图1所示。然而,这一模型为初步模型,需利用数据进一步修正和验证。

图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二阶九因素模型

四 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修正和验证

(一)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修正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编码结果,选取其中既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的内容,同时参考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自编“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利用相关法、临界比例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项目分析后,形成34个项目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其中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问卷25个项目,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9个项目。对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及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4以上,分半系数在0.818以上。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的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1.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分析

利用预测所获得的数据,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852,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30,df为703,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25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四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70.275%。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符合均在0.40以上,也未有两个因子同时具有较高负荷,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载荷表

根据研究的理论构想和假设或参照负荷值较高的项目所隐含的意义对因素进行命名。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所抽取的4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8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向好朋友或家人等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或向其求助共同解决问题,以此来减少对情绪的体验和感受,结合前期质性研究所建构的理论构想,该维度命名为“寻求支持与帮助”;第二个因素包含7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对情绪事件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乐观地看待情绪问题,或者试图自己寻求引发情绪事件的问题解决,以降低或消除情绪体验,由于该因素的7个项目包括质性研究中建构的认知应对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的测量项目,故将两个维度合并为第二个因素,命名为“认知与行为应对”;第三个因素包含6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在遭遇情绪事件时,通过从事其它活动或者离开到另一个场所来减少对负性情绪的体验,由于该因素的6个项目包括质性研究中建构的情境选择和行为转移的测量项目,同时两个维度都包含“转移”的含义,故将该因素命名为“注意转移”;第四个因素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大学生通过言语或文字表达自身的情绪体验,以缓解或摆脱不良的情绪,该因素即命名为“情感表露”。

综合扎根理论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四个维度,即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和行为应对、注意转移以及情感表露。

2.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697,Bartlett’s检验卡方值为434.341,df为45,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9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可以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3个,累计解释总变异的77.103%。用最大变异法获取旋转因素负荷矩阵,各因子符合均在0.40以上,也未有两个因子同时具有较高负荷,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的因素载荷表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共可分为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当情绪事件发生时,保持沉默,反复琢磨和回忆自己的情绪感受,甚至想象事情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与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将其命名为“消极设想”;第二个因素包含3个项目,反映了在面对情绪事件时,大学生隐藏和克制自身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感受表露出来,故命名为“表达抑制”;第三个因素有3个项目,是指大学生通过使用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点,命名为“外部发泄”。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三个维度: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综上,根据扎根理论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即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首先可以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其中,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与扎根理论分析后初步建构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只是将扎根理论分析结果中的“情境选择”和“行为转移”合并为一个维度“注意转移”,“认知应对”和“问题解决”为同一维度“认知和行为应对”。

(二)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验证

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进行检验,同时为了比较模型拟合的优劣,利用参照模型与构想模型进行比较。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参照模型为一维,即假设所有项目都归属在同一维度上,构想模型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模型。

对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构想四因素模型和参照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构想四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四因素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0,验证了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四因素模型。

表6.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模型拟合指数

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三因素模型与参照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如表7所示。综合各项拟合指数可以看出,构想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三因素模型相对于参照模型来讲拟合较好,说明构想三因素模型是理想的模型。另外,如图4所示,各因子载荷基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说明了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三因素结构的合理性。

表7.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的模型拟合指数

五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首先可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又可进一步分为寻求支持与应对、认知与行为帮助、注意转移、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一)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进一步分为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情感表露。

寻求支持与帮助,是指大学生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向好朋友或家人等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或向其求助共同解决问题,以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在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也提到了这一策略,只是在命名和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人际支持”、“社会支持”、“情感求助”[7][9][11]。然而,笔者认为,以往的命名较为片面,只反映“支持”或“帮助”的单一方面。实际上,当大学生与他人谈论情绪事件时,不仅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也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行为指导,以应对该事件,即得到支持和获得帮助往往很难分开,因此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寻求支持与帮助”,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如果能够同他人交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对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的恢复都是有利的[12]110,社会支持水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13]。总的来讲,寻求支持与帮助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其负性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认为其为一种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图3.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

图4.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分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

认知与行为应对是指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事件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解释,乐观地看待情绪问题,或者试图解决引发情绪事件的问题,以降低或消除负性情绪体验。认知应对是情绪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几乎在所有情绪调节策略研究中都发现了该维度,在一些研究中也用“认知重评”、“认知管理”、“认知调节”等进行阐释。问题解决是情绪体验者试图通过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来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是一种行为应对方法,且区别于向他人求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提及。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对情绪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可以有效地对情绪进行调节,负性情绪体验相对较少[14-16]。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从根本上处理引起负性情绪的问题,一般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负性情绪体验。因此,本研究认为对情绪的“认知与行为应对”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缓解其情绪情感体验。

注意转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通过从事其它活动或者离开产生不良情绪的场所来减少对负性情绪的体验。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情绪不好时,部分大学生会选择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如游戏、打球、听音乐等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脱离;或者选择到令人感到轻松的环境放松,使自己恢复正常情绪。据此总结出“行为转移”和“情境选择”两个维度。然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维度下的项目反映的是同一主成分,根据项目所反映的内容,研究者将其重新命名为“注意转移”。以往的研究也提及了这一策略[17-20]。Eduardo Barros将注意转移与抑制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常使用注意转移的个体会更多地体验正情绪,体验更少的负情绪,并且频繁使用注意转移的个体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21]。转移注意力能够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因此,本研究将其划分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之一,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情感表露是指大学生通过言语或文字表现自身的情绪体验,以缓解或摆脱不良的情绪。一些研究也用“情绪表达”[10]来反映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将情绪或情感表达作为情绪智力的重要方面之一进行评价[22-24]。由此可以推断出,个体利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其调节自我情绪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情感表露指的是个体选用正向的、较为缓和的方式来抒发情绪体验,如写日志等,而非暴力宣泄方式。具有攻击性质的情绪宣泄方式,本文将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中具体论述。

(二)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

大学生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及外部发泄。

消极设想是指当情绪事件发生时,大学生反复回忆自己的情绪感受,想象事情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甚至于自我责备。在以往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命名为反思、灾难化等[5]。而本研究特指情绪体验者本人对情绪事件会产生一些消极信念,故将其命名为“消极设想”。消极设想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应对方式,包含的内容是个体在遭遇情绪事件时反复回忆自己的消极情绪感受,如觉得自己无能、没有出息,在这种情况下其不良情绪体验不但无法得到缓解,反而得到增强,因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指个体通过掩饰自己内心感受和限制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来应对压力情境。这与其它研究中的“压抑”相似,即用来表示自我控制不让他人察觉自己的情绪。具体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体验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时,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尽力保持平静,不让他人发现。隐藏情绪是个体情绪反应的主要方式之一[3]。一些研究者认为,经常压抑自身情绪感受的个体,他们较少了解自己的感受,较少成功恢复情绪,较少以支持和接受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并且可能增加沮丧症状[4]。黄敏儿在研究厌恶性情绪调节时发现,抑制不能有效减弱情绪感受[25]。综上可以认为,表达抑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有效地应对情绪。

外部发泄是指大学生通过使用一些较为激进的言语或行为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区别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中合理的“情感表露”。外部发泄具体表现在责备或攻击他人、摔东西等。以往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较少对其进行论述,这也是本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特点之一。适当的发泄能够帮助个体抒发情绪,然而不考虑发泄的时间、地点、对象,不但无法帮助个体成功地应对情绪,反而可能会使负性情绪影响的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因此,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外部发泄”,以便与合理的情绪发泄进行区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结构与以往结构的比较

根据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并参照主成分分析时因子负荷值较高的项目所隐含的意义,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各因素进行命名,尽管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仔细追踪可发现,这些情绪调节策略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具有相似的命名方式,如“寻求支持与帮助”类似于“人际支持”、“寻求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类似于“认知管理”、“转换视角”;注意转移类似于“分心”,情感表露与“情绪表达”相似;消极设想与“反思”有重叠之处;表达抑制与“压抑”类似;外部发泄包含“责备他人”的内容。这一结果,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调节策略。

尽管类似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发现,但本研究也有其特色之处。首先,本研究中,研究者根据个体能否有效利用情绪信息来缓解自身的情绪,将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两个维度,而资料分析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理论构想,而国内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很少提及这点,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研究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命名,是在扎根理论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能够较全面地揭示情绪调节策略的整体结构。

综上,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为二阶七因素模型。首先,可根据情绪调节策略的功能性特征将其划分为“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和“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两大类型,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又可分为寻求支持与帮助、认知与行为应对、注意转移和情感表露,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包括消极设想、表达抑制、外部发泄。

[1]GROSS J J. Antecedent- 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1):224-237.

[2]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8-70

[3]GROSS J 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3):271-299.

[4]LARSEN R J. Toward A Science of Mood Regulation[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3):129-141.

[5]GARNEFSKI N, KRAAIJ V, SPINHOVEN P.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and Emotional Problem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8):1311-1327.

[6]PHILLIPS K F V,POWER M J. A New Self-report Measure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ts: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 Questionnaire[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7,(2):145-156.

[7]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4):517-523.

[8]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3):102-105.

[9]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1]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石林.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14]GOLDIN P R, MCRAE K, RAMEL W, et al. The Neural Bas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J].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8,(6):577-586.

[15]RAY R D,WILHELM F H, GROSS J J. All in The Mind’s eye? Anger rumination and reappraisa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8,(1):133-145.

[16]JOHN O P, GROSS J 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Links to Lobar Trait,Dynamic,and Social Cognitive Constructs[C]//GROSS J J.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2007.

[17]PARKINSON B,TOTTERDELL P. Classifying Affect-regulation Strategies[J]. 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3):277-303.

[18]THAYER R E, NEWMAN J R, MCCLAIN T M. Self-Regulation of Mood: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a Bad Mood,Raising Energy,and Reducing Ten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5):910-925.

[19]DIEFENDORFF J M,RICHARD E M, YANG J X. Linki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o Affective Events and Negative Emotions at Work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8,(3):498-508.

[20] VAN DILLEN L F, KOOLE S L. Clearing the Mind: A Working Memory Model of Distraction from Negative Mood[J]. Emotion,2007,(4):715-723.

[21]BARROS E. Attentional Deployment in Emotion Regulation: Should People Pay Attention or Not?[D]. West Latayette: Purdue University,2005.

[22]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C]// SALOVEY P, SLUYTER D J.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1997.

[23]许远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7-50.

[24]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J].心理科学,2005,(5):1246-1249.

[25]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责任编辑:罗银科]

2016-08-08

王玉梅(1985—),女,福建漳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心理学。

B842.6

A

1000-5315(2016)06-0046-10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静心
测试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Clear Your Menta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