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6-12-23张薇薇张端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货币过程

张薇薇,张端民

(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应用

张薇薇,张端民

(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探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方式,力图在传统的结构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将非结构性知识与结构性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过渡到思维拓展与创新的高层级学习阶段。

“货币银行学”;建构主义;逻辑思维能力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中的一句话。如何能培养出“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它应有哪些过程作为支撑?其精髓和要义应包括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然而,能够在思想和实践之间搭建桥梁的重要过程应是思维能力的传承与创新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依靠现象、情境、讨论等方式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形成知识建构。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接受式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目标;而基于观察、调查、体验的探究式学习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地探索经济金融现象,产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应用性课程“货币银行学”的专业教学中,利用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延续和创新学习能力,是基于建构主义产生的新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符合当前社会对“厚基础,重实践”式人才的需求。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承担着专业启蒙之任务,以散、杂、宽、泛的知识框架见长。要点并不晦涩深奥,却繁冗拖沓。大多数教材是由人大版黄达的《货币银行学》演化而来,但基本上都包括货币、利息、信用、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等内容。这门学科基本上涵盖了微观的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中观的三大金融业(银行、证券和保险),宏观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均衡等内容。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促使学生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紧密结合,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运用一条“一以贯之”的思维主线,将零散的货币金融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非结构知识的推力沉淀结构性知识,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1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基于认知主义教学观产生的,其早期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倡用逻辑中心论的方法学习数理学科。新建构主义论者则认为所有知识都能够被建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认知性,积极设计教学环境,促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以“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乘数的决定和货币乘数的作用和功能这一内容为例,知识建构过程应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实现。课堂上教师以定性分析为引导,将计算货币乘数的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寻找数据并进行货币乘数的推导。这一过程为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赋予了生动的解释力,学生获得了逻辑思考和分析能力,更加理解这一内容的实践意义。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建构过程是认知形成的简单思维过程,获得的是结构性知识,例如基于现象本身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形成条件、影响、意义等。第二阶段的建构过程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和演化,获得的是非结构性知识。第一阶段的经验和累计将为第二阶段的建构提供源泉。思维能力的延续,即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构建的实质或者核心过程。“货币银行学”开启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构之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上,对货币周转过程的起因、现象、功能和规律的认识能否过渡到能动地探索金融内在的机理和规律的理性思维,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其它后续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和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上的学习能力。

2 “货币银行学”与其它金融类课程的衔接

“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以“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为先导,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中央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等课程起着启蒙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国家积极倡导进行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导下,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功底的实践型创新能力人才是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建设的考虑要件。“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与后续的其它金融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会有交叉,因此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养成基本都将体现在这门专业启蒙课程上。

3 “货币银行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构建途径

3.1 “引子”构建,启动思维序篇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疑虑是开启思维构建的钥匙。那么货币、信用、利率、银行、政策的“引子”应是什么呢?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建立探究式学习氛围,这要求教师既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了解金融发展史上的生动案例,引经据典,又能适时地介绍理论前沿和研究热点。一部活生生的货币发展史将为学生生动地展现货币的变迁过程。从简单物品充当交易媒介发展到金属充当交易媒介,再到纸币的诞生,直至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使用,货币周转的过程、功能的部分退化与强化,无不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关。历史长河中真实的金融事件是最有解释力的“引子”,是货币形式演变与功能延伸等相关理论逻辑线索构建的源泉。考验教师的并不仅仅是对货币发展史的熟悉程度,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既要掌握微观经济的市场供求规律,以及商品贸易往来扩大的客观事实对货币形式和功能的自发演进的推进作用,又要熟悉社会体制变化过程中不同政策的实施对货币职能发挥作用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后续的章节中,利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现象作为“引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案例教学,也将引领学生进行体验式的探究性学习,获得连续性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学习效果。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学习为例,引入进出口企业赊销与延期收付款的真实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种类和运用过程,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深刻理解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起源、含义及功能与作用。

先导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引子”,并且能够与“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很好的接续。先导课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以围绕价格变化的供给和需求规律为基础,研究消费者的效用、生产者的成本与利润以及市场类型,为学习利息理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作了良好的铺垫。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必然符合市场经济商品的供求规律。货币供求决定货币的价格,国内货币和外汇供求的共同作用决定货币的对内价格——利率和对外价格——汇率。价格机制即为利息理论的“引子”。结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目标和温州金融改革综合实验区、上海自贸区的利率政策,讲解利率的形成机制,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践前沿,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印象。按照思维贯穿与延伸的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做法与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的经营“三性”原则相联系,理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一气呵成,形成连贯性思维能力。

基于课程本身确定性的逻辑结构进行“引子”教学也是很好的知识建构方法。课堂模拟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货币流通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拓展。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小组由3~5人组成,各小组分别充当客户群(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府部门、证券公司等相关的金融机构和职能部门,模拟货币周转过程。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正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的“学生为主,教师为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的行为方式。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实感受资金供求的变化、信用关系的形成与扩大、利率的决定、信用工具的不断创新、货币创造、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功能等一系列知识要点。在课下,课堂模拟可以发展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3.2 “功能”模拟,开启货币周转之旅

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的意义在于能够将不同的现象、理论动态地穿成过程线,以逻辑关系为方法论,以思维的延续和拓展为目的,形成学习过程的内在系统推动力。货币、利息、信用、金融市场、央行与商行、货币供求、政策、通胀与紧缩、金融创新与发展等内容虽然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均围绕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展开,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应基于一条主线建构起来。利率、信用的知识要点可以基于学生的个人金融生活(存款取款)活动展开,从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出发,分别考虑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和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在不同部门和机构周转的过程;由此展开货币供求均衡的实现过程,进而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应用经济学的教学难点在于把握学术发展的方向和实践领域的需求。货币在经济流通领域发挥作用时,交易成本的变化与金融机构的产生过程及其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应采用契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加以解释。这既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指导性、带领性,又将为其它后续的相关课程做好铺垫。

利用微观金融实验室辅助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培养领悟操作技能的“操盘手”,还应培养“知、懂、信、会”的厚基础选手。组织学生进行金融空间仿真模拟,体验货币周转运行过程,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流程展开:第一,模拟流程——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对私业务、对公业务、银行信贷、国际结算);第二,模拟流程——金融市场(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流通转让、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流通转让);第三,模拟流程——中央银行政策指导与工具运用(央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跨国中央银行、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工具与选择)。将学生分小队进行货币的流转模拟过程,彼此资金业务相交叉。在第一流程获得有交易成本的资金,在第二流程进行模拟交易,整个过程受第三模拟流程的监督指导。学生担任客户(个人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职员,全程仿真模拟。在第一模拟流程运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软件,第二模拟流程运用股票、基金、外汇及期货交易平台,第三模拟平台由教师进行宏观运营指导和信息的发布,学生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效果评价。

在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素养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于实验实训的经验积累将在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的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的建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启发创新功能,是培养实践型人才宜选择的教学过程。

3.3 “现象”引申,体验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制度空间

应对职业需求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哥拉斯·费尔德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基于其自身认知基础之上的积极建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认知兴趣与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性。以货币银行学中的教学难点——货币供给为例。把通货膨胀、商业票据背书转让等当代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等作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课前布置资料搜集工作,作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展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由学生了解到的现象和未知问题出发,讲解基础货币的构成、货币供给的层次、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票据的功能和作用,将有助于学生利用非结构性知识沉淀结构性知识。

以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风险规避案例作为切入点,直观认识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金融部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做法和能力,是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下启发学生求知欲的做法。从自发演化的制度金融视角引发学生共鸣,进而过渡到中央银行的资本金管理、政策工具的选择、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过程等内容。经济逐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加大,意味着信用在金融监管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扩张,工具、风险、政策、市场运作都将发生变化。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以逻辑思维的能动作用方式围绕一条主线——信用扩张——顺序开展,使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自我提高,实现创造性学习。

以货币金融机构治理金融危机时的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为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泰国政府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由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型,泰铢当日贬值20%。有相同经济问题的东南亚国家货币也相继贬值,并逐渐波及其它国家。在遭受国际游资的冲击时,为维持泰铢币值的稳定,泰国政府以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最终将储备消耗殆尽,泰国货币体制崩溃。随着对危机的了解和认识,在前续章节知识储备的条件下,学生自然联想到一些问题——汇率制度改变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是否应与其它政策工具搭配使用以降低风险?最优外汇储备规模确定的依据是什么?金融监督与管理如何与市场开放、金融创新相协调?这些问题将促使学生主动搜集资料,进行探索式学习。

学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创新搭配本身就是进行思维拓展的过程。例如窗口指导、缓解季节性贷款波动、支援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注入高能货币进行存款创造与降息结合,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等。公开市场业务是金融监管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为了保证市场中充裕的流动性,一般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设置情景鼓励学生设计政策搭配方案,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有助于拓展创新思维。

4 “货币银行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过程

依据现象或者前言动态提出问题,引入研究的课题,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过程。

以“货币银行学”授课中一个重点内容——货币供给的学习过程为例,设计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运用连贯性逻辑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是目前教学秩序中将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系统结合的运用过程。货币口径的划分是以流动性为标准的,因此学习货币供给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流动性即资产变现能力的含义作深入的理解。这里可以基于生活中所接触和所了解到的货币形式或者货币近似物,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等信用流通工具向学生进行理论阐述和实物展示。

存款派生机制的讲解历来是货币银行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引入非结构性知识深化结构性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快解决理论深奥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在此基础上理顺关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能力。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索式的设问学习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存款派生是否无限?基础货币中的超额准备是否更大程度地决定了派生的能力?类似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学生。那么,连贯性思维的方法应是从中央银行伊始到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额的变动”,再加上社会公众存款的共同创造过程。这种形式采用了米什金的理论。中央银行购买商业银行的证券,央行的货币资产流向商业银行,从而形成后者的“储备额”,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贷款也形成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额”。“储备额”是存款储备额,丰富了原有的吸收储户存款为原始存款的概念,“储备额”的形成与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挂钩,有助于学生产生原始存款来源的思考。而对货币供给过程内容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形成知识建构。

结合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与公开市场业务,理解货币供给的收缩与扩张。如图1中箭头指示方向所示,依此过程和步骤展开,形成惯性思维与拓展思维相互结合、彼此生发的学习过程。

图1 惯性思维与拓展思维相互结合、彼此生发的学习过程与步骤

在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于确定性逻辑的结构性知识必须和非结构性知识结合起来,在经验基础之上产生创造性的连贯思维能力的延展过程,这对传统的专业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将为实现该种实践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源泉。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彭兴韵.金融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林峰.《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中货币供给教学的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J].经济师,2010(11):116-120.

[4]赵何敏.“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7(7):43-45.

[5]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M].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彭兴韵.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货币政策操作——美联储的若干工具创新及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金融研究,2009(4):20-35.

[7]赵宁,范立夫,汪振双.往复式教学法及其实践——以《货币银行学》教学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3):70-72.

[8]杜俊平.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5(10):55-56.

2016-05-12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省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GH13299)。

张薇薇(1982- ),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6)12-0151-0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货币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古代的货币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古代的货币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