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特色小镇”螺蛳壳里做道场

2016-12-23孟焕民陶若伦张济康倪春鑫金伟栋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城镇小镇

文_孟焕民 陶若伦 张济康 倪春鑫 金伟栋(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江南“特色小镇”螺蛳壳里做道场

JIANGNAN TESE XIAOZHEN LUOSIKE LI ZUO DAOCHANG

文_孟焕民 陶若伦 张济康 倪春鑫 金伟栋(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印象】

近年来,前往浙江考察特色小镇的人员络绎不绝。浙江特色小镇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可概括为5个字,即:『小』『特』『精』『美』『新』。

浙江“特色小镇”的做法和经验

浙江的“特色小镇”是一个什么概念?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做出了如下阐述:“‘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这段表述告诉人们,“特色小镇”不是行政镇,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独立的,具有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空间平台。

2015年,浙江成功创建了37个省级特色小镇。在1年内,37个特色小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477.9亿元,平均每个小镇投资12.9亿元;集聚各类创业者近万名、创业团队1900多个、企业3300家;全年旅游接待2768.6万人次,平均每个小镇74.8万人次;税收收入53.1亿元。

_桐庐,曾是上古时代桐君老人结庐采药、治病救人之处,也是600年前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描绘之地。如今,有着“药祖故里”和“画城”美誉的富春江畔的桐庐,在作为浙江省唯一以“健康”命名的特色小镇建设进程中,再次呈现出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崭新面貌。

近年来,前往浙江考察特色小镇的人员络绎不绝。浙江特色小镇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可概括为5个字,即:“小”“特”“精”“美”“新”。

1.设定空间“小”。“规模小,能量大”,这是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要求。浙江省政府对特色小镇的建设空间给予明确的限定,一般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不能超过规划面积的50%。但对小镇的投资强度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小镇3年内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特色小镇就是要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

表1:浙江部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及投资单位:平方千米、亿元、万元/ 亩

2.产业选择 “特”。浙江特色小镇均以主导产业有特色而命名。小镇有特色的产业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选择:一是在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浙江七大主导产业中选择,但必须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二是在历史经典产业中选择,诸如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但每项历史经典产业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一哄而上、同质竞争,促进产业分工细化,有利于集相关要素资源于一“镇”, 增强产业“黏性”,提高产业效率、促进产业升级。

_富春山健康城是推动桐庐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平台,也是桐庐培育现代城市服务体系、集聚资源要素、发挥区域功能的战略核心资源。

3.建设要求“精”。“特色小镇”在规划编制、项目选择和文化挖掘上都体现“精”字。规划编制“精细”。 为确保小镇建设的可控性,小镇规划从概念到详规,多规融合,编制精细,体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

产业项目“精选”。项目选择不仅看数字、指标,更要看形象、效益、实物。选择项目与选择人才相结合,通过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同时为“三有三无”(即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年轻创业者提供创业起步的舞台。文化凸显“精髓”。注重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和小镇建设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

4.环境打造“美”。“美”,也是浙江特色小镇的重要竞争力。小镇整个建设过程坚持把打造令人向往的优美、宜居的环境贯穿始终。以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多维展示小镇的风格和形态之美,将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交融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融合在一起。

服务至善提供乐居之美。数字化管理的“小镇客厅”、全覆盖的wifi、 国际医保服务、双语学校、证照一站式办理。城市有的文明,特色小镇也应该有,生产有高端的企业、生活有便捷的服务、生态有自然的山水风光,“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符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景区标准奉献环境之美。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需要打造5A级景区。特色小镇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规律。旅游其实并不是所有特色小镇的目的,但赋予了旅游功能,小镇便更添了几分人气和活力。

_温州生命健康小镇按照“学城联动、产城融合”的理念,突出康复医疗、医学旅游等主导功能,结合医疗科教、健康养老等综合服务,拓展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体验活动,着力打造集聚生命健康产业、展现江南水乡风情、蕴含瓯越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

_作为绍兴黄酒的发祥地,东浦古镇留下了千年的历史印记,如今再度走进世人眼帘,有人称恍如隔世。而今,在浙江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下,千年酒国即将华丽回归。下图为绍兴(东浦)黄酒小镇总规划图。

5.体制机制“新”。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处处有“新”意,“新”是特色小镇呈现小而特、精而美的源泉。践行新理念。特色小镇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和行政级别限制,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产、城、人、文”协调发展,经济和生态共建、平台和要素开放、知识和成果共享;探索新思路。特色小镇建设摒弃“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老思路,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选择,凡是符合法律的改革,特色小镇都可以做,体现“先行先试”新思路;运营新机制。小镇作为一个独立的运作主体,以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小镇建设,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政府的责任是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考量新标准。实施“期权激励制”,以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为主体考量标准,宽报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

浙江“特色小镇”所展示的与传统小城镇迥然不同的形象,在具体做法上也有别于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套路。

一是以特色产业为先导。先有业,后有镇。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由当地发展改革委牵头,表明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龙头,而且要求产业有特色,不搞五花八门。特色小镇实际上应成为某一产业、某一行业、某一门类的聚集区。

二是选址重点在城乡结合部。总体上说,小城镇的根在农村。特色小镇建设要成功,选址很重要。日本大学教授大野晃在1991年提出了“界限村落”概念,认为村庄衰落的程度与村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主要是跟城市的关联度有关。在城乡结合部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各方面接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和辐射,有利于把城市的生动活泼与乡村的美丽愉快地结合起来,从而迸发出一种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_大唐镇位于浙江诸暨市的西南部,袜业是其主导产业,以大唐袜业为中心辐射周边12个乡镇,拥有上万家袜子生产企业,拥有各类先进袜机13万余台,吸纳从业人员25万余人,袜子产量占全国的70%,先后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和浙江省21世纪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_智能模具小镇正抓住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契机,欲把黄岩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模具产业集聚区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模具产业基地。

三是通过先行先试创新路。特色小镇“非镇非区”,这种新载体、新平台建设必须打破原来的路径依赖,实行“三个凡是”,即:凡是符合法律的改革,都允许先行突破;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都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浙江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都优先实施。特色小镇就是深化改革的实验区。

四是人居环境建设优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人的城市化规律,每一个特色小镇都致力于建设环境,使小镇里的人每天都在3A级、5A级景区上班生活,既能在市场大潮中激情搏击,又能在优雅的环境中过着诗意般的生活。

五是公共服务高质量配套。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十分强调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与现代文明相匹配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时间虽不长,但已生动地向世人展示其深远而现实的意义:一是能有效地满足人们创业、居住和休闲的高层次需求;二是通过众多的板块走上“小”而“特”发展之路,能有效地破解地方经济结构的僵化或固化的难题,在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布局,催生创意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三是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一个新样本。

苏州小城镇“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一直是苏州在全国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苏州农村人口稠密,历史上就是小城镇星罗棋布之地。总体而论,小城镇的文明程度低于城市而高于农村,故有“城之尾,乡之首”之说。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州小城镇建设伴随着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变迁,真可谓“百花齐放”“花开花落”。按照时序,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是苏州小城镇规模“大扩张”时期。

这一阶段的动力主要源自于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及民间的动力和活力的大释放。伴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苏州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这就是当时被誉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苏南特色工业化、城市化之路。

期间催生出了一批类似今天所说的“特色小镇”,诸如张家港市乐余被称为“汽车之乡”,张家港市的妙桥、常熟市的碧溪被称为“羊毛衫之乡”,常熟市的王市号称“服装之乡”,还有吴江盛泽“丝绸之乡”,吴江八坼“皮蛋之乡”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苏南这些年来小城镇的复苏和繁荣,是小型工业特别是社队工业带动的结果”。

这一阶段小城镇规模迅速扩张,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相应跟上,城镇管理缺失,环境建设严重滞后。

_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2016年6月,该区依托汽车产业优势,规划建设沃尔沃特色小镇,并列入了浙江省首批37家创建镇名单。

第二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是苏州小城镇功能“大转换”时期。

随着开发区时代的到来,苏州的小城镇建设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小城镇固有的要素集聚功能逐渐被开发区所替代,加上乡镇工业起点较低以及农民企业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减弱,一批工业特色乡镇也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已销声匿迹。二是原有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以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发展为重要内容的新阶段,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各种配套设施纷纷兴建,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了质的提升,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提高。三是开发区、工业小区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一方面加大了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引入了一批新兴产业,一批新兴小城镇也随之崛起。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是苏州小城镇结构“大洗牌”时期。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做出了“扩大县城镇、发展中心镇、保持特色镇、撤并小乡镇”的决策。到2006年,苏州撤并乡镇达到57个,建制镇减为61个,改为街道办事处10个;2007年后,苏州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又撤并了一批乡镇。到2015年末,全市建制镇数量减为55个(含5个城关镇),期间撤并了1个镇,5个改为街道办事处。

表2:苏州市三轮并镇调整情况单位:个

_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作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镇,在原来新能源汽车联盟的基础上,根据省特色小镇创建的规划要求,不断地加产业、加特色、加思路、加服务,最终跑出绿色的加速度。

大规模的乡镇撤并,使全市的小城镇建设发生了三大变化。

一是城关镇“一骑绝尘”,城市现代化步伐之快令其他建制镇望尘莫及。比如张家港市城关镇杨舍镇并入5个镇,面积达153.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69万,GDP占全市比重29.18%,地方财政收入占比24.03%。常熟市城关镇虞山镇也并入了5个镇,面积达189.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6万,GDP占全市比重41.65%,地方财政收入占比51.55%。昆山市城关镇玉山镇已是中等城市发展格局,镇域内有开发区、工业区、软件园、出口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国际商务中心,还建成科技文化博览中心、音乐厅、戏院、影院、体育场,银行、大学、医院、星级宾馆、酒店酒吧、咖啡厅,一应俱全。

二是被撤并的镇开始边缘化,与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差距迅速拉大。这些被撤并镇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公共设施萎缩,公共服务功能弱化,原有的企业或搬迁或关闭,小镇正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三是植根于传统的特色小镇开始形成。诸如刺绣小镇、核雕小镇、美食小镇、工艺小镇、旗袍小镇等。这批特色小镇悄然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环境导致,二是传统有源,三是民间力量的释放,四是政府助推。镇湖的刺绣小镇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_2016年6月,义乌丝路金融小镇获批入围第一批浙江省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作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义乌再发力,提出建设义乌丝路金融小镇,在中国打造美版“华尔街”,英版“伦敦城”。

苏州高新区的镇湖街道位于太湖东岸,是规划保护区,又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刺绣属于一种传统技艺,素以家庭经营为主,故有“养在深闺无人识”之说。1998年,政府因势利导,将推动产业集群与加快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建设了一条长约1700米的绣品街,集聚300多家刺绣经营户;2008年,政府助推刺绣产业二次开发,先后建成中国刺绣艺术馆和刺绣艺术展示中心;2015年,为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政府又积极提供服务,打造官方电商平台“苏绣名品网”,使镇湖的刺绣驶入了“触网”快车道,同时成立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刺绣产业集聚、人才集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促进刺绣产业新业态的成长。

_方岩镇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景区,充分利用景区丹霞景观和胡公文化、书院文化、抗战文化等资源,致力于构建以旅游产业为基础,特色旅游文化为支撑,文旅结合、产商共荣的新型魅力小镇。

现在的镇湖刺绣小镇,融合刺绣品的生产、销售、设计、装裱、镜框制作、物流运输以及面料和丝线供应等于一体,成了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有绣庄、绣坊450家,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300多家网点,从业人员达11000人,其中绣娘8000多人,大师、精品辈出,年接待旅游购物人数达18.6万人次,绣品热销海内外,年销售额达到4.98亿元。1998年和2000年,镇湖先后被江苏省和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镇湖刺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纵观苏州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小城镇的风光与特色产业的辉煌息息相关。不仅苏州如此,国内外无数事实也证明如此,具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发展欣欣向荣,而且人口稳定增长。这说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主导产业支撑,特别是特色的主导产业。新兴特色小城镇形成是产业潜质基因发掘与社会力量激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走“小而特、精而美”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

“特色小镇”属于小城镇范畴,但其形态、内涵又不同于原来概念的小城镇,它的价值在于预示着未来的一个新起点。学习和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犹如植入一种优秀的“外源基因”,必将促进苏州小城镇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从生物学进化的角度看,一般外源基因的导入会造成肌体暂时的不适,但融合以后会产生旺盛的生长优势。苏州建设“特色小镇”,走“小而特、精而美”的道路,无论其思路,还是路径、方法,都将是一场变革和革新。

1.思维更新是前提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特色小镇”其概念其形态,都是时代的产物,其建设路径、办法都不同于以往的小城镇建设,因而思维必须转型,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习惯的思维逻辑,冲破僵化的思维定式。重点要强化四种思维:

一是市场思维。党的十八大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角。特色小镇建设过程本质上也是资源配置过程,毫无疑问市场是主角。各级要有效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前提是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功能边界,遵循市场逻辑思考问题,按照市场逻辑更好地发展政府的作用。

二是开放思维。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同样应该走全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的道路,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巧妙地有机地整合起来,将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整合起来,将自身的要素和外部的要素整合起来。“开放思维”意味着眼界必须宽阔,一方面是进一步认清自身,有哪些优势,有哪些短处,自身能干些什么,应向外部借助什么?另一方面是认清外部,找到并找准互补的领域、互补的形式、互补的路径,提升开放水平。

_秀洲光伏小镇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光伏特色小镇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全球领先的光伏技术研发创新区、全国知名的特色化光伏智能制造中心以及“宜业、宜居、宜游、惠产、惠民、惠生”的特色小镇。

_在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浙江海宁皮革借力于创建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契机,加快世界皮革之都的步伐。

三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间最大的一种变量,原有的产业界限、行业界限正在被打破,商业模式不断出新,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管理方式都在改变。互联网时代建设特色小镇,比拼的是创新、是混搭。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没有不变的优势,没有不变的资源,也没有不变的空间,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面对新情况,分析新变化,采取新对策。

四是共同体思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的外交理念,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种思维同样适用于特色小镇建设,地区与地区之间、上游与下游之间、小镇与城市之间、小镇与农村之间,都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所以一定要用共同体思维,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2.产业选择是关键

没有产业何以聚人?没有人气难以为镇。产业选择决定着特色小镇的成败。可以说,特色产业选准了,特色小镇就成功了一半。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可以通过三条途径选择特色产业:一是立足传统。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性格,形成渗透到人们骨髓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即“潜质基因”。这些看似不变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立足传统选择特色小镇的产业,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潜质的释放。二是面向现代。苏州一大批支柱型的现代产业正在形成,互联网、电子信息、云计算、服务外包、智能制造、现代装备、生物医药、纳米材料、现代金融等产业的发展生机勃勃,这为以现代产业为主导创建特色小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小镇可以通过“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结合,建成具有鲜明现代技术特色的板块。三是打造“加”经济。“加”经济,可视之谓“无中生有”。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春潮涌动的时代,应该采用新视角,通过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的上下游之间,推进产业和技术、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嫁接,从而形成一种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这就是“加”经济,机会无限。诸如,以旅游为主打,可以加进养老、医疗、农业等内容;以购物为主打,可以加进餐饮、娱乐等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各类产业与互联网叠加都可能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

3.体制机制创新是生命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实质是又一次“改革”与“解放”的过程,是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股力量功能各自“归位”、合作共赢的过程。特色小镇建设毕竟是一项新的事业,在其运作过程中,一定要妥善解决好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问题。比如:建设主体是社会、是企业,政府不干预产业的具体运作,法无禁止皆可为,小镇不设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等等。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政府转换角色,简政放权、放低门槛、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强化服务措施,甘当“店小二”。在行政审批、检查评比、税费负担等方面,尽量削减政府权力对创新创业的种种制约,以此换取市场活力的竞相迸发。二是打破行政区划和级别的界限。特色小镇不是一个建制镇,也不是开发区,没有行政级别,就是一个“市场主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管理上少受行政干预,运作上便于市场整合资源,发展上适应产业辐射规律,有利于产业做特做强。三是制定规则维护公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服务、建设环境、维护公正。如果说市场行为是实现效率的主要手段,那么政府行为应该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主要手段。在特色小镇里,人们的创意转化成产品应该有相应的条件,创意产品走向市场应该有可行的渠道,创意经济之间的竞争应该有明确的规则。

_“日出万匹绸,嘉禾一巨镇”,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是明清时期江南五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濮院人把一个不产羊毛的小镇,打造成了全国的羊毛衫集散中心、中国羊毛衫名镇以及全国重点乡镇、全国小城镇试点镇。

_歌斐颂巧克力小镇目前是国内首家、亚洲最大的巧克力特色旅游风景区。

4.以建设城市文明为目标

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建设都必须以建设城市文明为目标。所谓“城市文明”,就是城市人的生活取向、价值取向和生存能力。城镇化、城乡一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实现在星罗棋布的“小镇”里,有较高层次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让生活在小镇的居民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享有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苏州的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现代发达国家,但愿意生活在小城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多,说明小城镇在“城市文明”构建上还不到位。在这一轮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务必强调做“精”、做“美”,坚持人居环境优先,注重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城市文明”。

5.试点探索、分类施策

从苏州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先手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提升类。即对那些已成雏形或初具规模的“特色小镇”,包括“旗袍小镇”“丝绸小镇”“文创小镇”“刺绣小镇”“核雕小镇”“羊肉美食小镇”等小镇建设的重点是“提升”。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加强“加”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提升多种功能的融合能力;三是加重公共设施、环境建设的分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第二类,属于打造类。主要是对一些某一特色产业已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村落,比如有的村借用山水田园风光,辅之以民宿、饮食、传统文化展示,旅游业发展得十分红火;有的村民间电商如火如荼;有的社区已出现了某个前沿行业集聚的迹象,包括金融、电子商务、保健养生等,这些社区、村落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特而强之势,但潜质已成,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加大挖掘和扶持力度,助它做特做强。第三类,属于改造类。主要是对被撤并镇进行定向性改造。如何防止众多的被撤并镇继续走向衰落,使之生机再现,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应该看到,许多被撤并镇,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镇骨架基本健全,有的老街坊、老村落保护较好,有的名人故居依然引人入胜,有的传统工艺、传统美食让人流连忘返。现在看来,对这些镇进行方向性改造,建成“特色小镇”,应该是一条光明之路。张家港市杨舍镇所并入的4个镇现在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唐市小镇凸显了商务,东莱小镇凸显了生态旅游,乘航小镇凸显了文化特色,泗港小镇凸显了科创,这些镇依然保持着昔日的生机活力。将被撤并镇改造成“特色小镇”,最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扬长补短”。“扬长”,可以是优势产业,可以是优美环境,也可以是优秀人文;“补短”,包括补基础设施之短,运行体制机制之短,人居环境之短,等等。可以说,“扬长就是出路,补短才有活路”。

_宁海智能汽车小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化为特色,致力打造生态链上有效循环的“创新智镇、生活天堂、文化家园、生态绿岛”,从而成为集研发、规模化生产、产业配套与生活配套、观光与体验为一体的国家新能源汽车基地。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小城镇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