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社会效应分析
2016-12-23马晓雪石树凯
马晓雪,石树凯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社会效应分析
马晓雪,石树凯
(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立足农民工船员培训的基本现状,分别从农民工本身、航运/航海事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三个层面,对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是促进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开拓中国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和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推动力。并提出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保障措施:加强招生宣传,培育航海文化;改善招募模式,拓展海员来源渠道;创新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拓展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建立农民工船员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民工船员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国际船员;职业培训;社会效应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力群体,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 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16 821万人,增加211万人,增长1.3%[1]。但当下大部分农民工仍主要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相对缺失。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数量和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纯靠出卖体力的工作面临着很强的替代性,农民工面临着自身转型的问题。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一条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农民工就业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在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素质船员供不应求,而船员作为一种投资少、收入高、技术性强、可替代性低的职业,对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把农民工培训为国际船员,对解决农民工自身转型问题和我国船员短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民工船员培训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闭塞,大多数人对船员职业知之甚少,因此当时船员培训整体规模很小,且停留在一些船上非主要工种的培训,培训目的旨在弥补非主要船员临时供给不足。
为了适应世界航运形势和我国船员培训发展情况的变化,我国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中西部船员培训项目。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为此推行了许多积极措施,主要内容有:一是在船员发展政策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推动航海院校到中西部地区招收航海类生源,引导航运企业到中西部招聘船员;二是大力扶持中西部船员教育培训机构;三是允许非航海类院校工科毕业生经过专业培训后参加船员适任考试,获取适任资格,从事航海事业;四是引导中西部地区着力抓好高素质船员的培养;五是切实保护广大农民船员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船员劳动立法和劳工监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六是进一步推进船员外派机构的规范化管理[2]。
同时,我国一些中西部内陆省份也陆续推进农民工船员培训工作,积极开拓农民工船员市场,如河南新乡、陕西延安和湖北麻城等。这些地区充分利用本地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大力扶持专业培训机构,经过简单选拔,对一些青壮年农民工进行培训后,定向输送到相关航运企业从事船员工作,促进了中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此以河南新乡为例。新乡的农民工船员培训始于1993年,当时为了向天津远洋公司派遣船舶电焊工,新乡招募了当地32名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这32名劳动力被指派到天津远洋公司下属的海员劳务外派公司,率先开拓国内农民工船员培训的新格局。此后,为进一步挖掘农民工船员市场的巨大潜力,2001年新乡市政府出台《建设新乡海员培训输出基地,组织国际劳务输出的实施意见》,提出“用8~10年时间,招收培养1万名海员,输出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亿美元,使1万个农村家庭走上富裕路”的发展目标。该《意见》为新乡市海员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为进一步促进新乡海员培养奠定基础。2002年市委成立了新乡市海员培训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新乡海员的发展,7月新乡率先成立了新乡市海员服务局,主要负责新乡海员培训输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受市政府直属领导。同时注册成立新乡市海员合作有限责任公司,与海员服务局合署办公,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实施海员“招收—培训—外派—管理—服务”一体化运作。2005年1月,国家商务部赋予新乡市海外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2006年新乡海运学校成立,真正实现了船员自主招生、自主培养,新乡市海员培训和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积极推进了普通船员培训的属地化、中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总之,新乡提出的一系列促进船员培训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新乡农民工船员培训实现良好发展,成为国内农民工船员培训的标志性品牌。
总体而言,我国农民工船员培训已经有了20年的实践经历,农民工船员培训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最初的外派委培到现在的内部招生培训,签订合同并外派,培训模式逐渐完善。单从个别地方来说,农民工船员培训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这种培训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中西部省份,对于大多数中西部省份来说,尚未建立起相关的培训机构和成熟的运作体系。因此,我国的农民工船员培训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社会效应分析
社会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根据性质不同,社会效应可分为正面的社会效应和负面的社会效应[3]。结合社会效应的相关定义,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社会效应可以理解为:立足农民工自身特点,凝聚交通运输部、海事管理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船员培训机构、船员外派机构及船员用人单位等多方力量,促进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在各自的优势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将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并引导其参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竞争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
社会效应的轻重是由“反应和效果”来衡量,但是反应和效果往往表达的是一个相对模糊和笼统的概念,很难用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表达。因此,本文分别从农民工自身、航运业/航海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三个层面对农民工国际船员培训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其中,农民工是该“反应和效果”发生作用的基础平台和载体,同时也是“反应和效果”的受益者;在农民工船员自身受益的同时,该“反应和效果”对航运业/航海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也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农民工国际船员培训社会效应分析
1.对农民工自身产生的影响
农民工参加船员职业培训进而成为国际船员,是其人生轨迹的一次重大转变。因此,加入国际船员队伍中必定会对农民工船员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农民工了解外部世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和需求相对薄弱,信息来源真假难辨,而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新闻报纸等媒体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后的描述,很难对外部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对国际社会更是知之甚少。通过上船的工作经历,农民工船员可以到达世界多个国家,领略各国的地域特色和风土民情,这对于农民工开阔眼界,增强文化熏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2)改变农民工的生活方式。船员职业不同于陆上职业,具有相对较强的职业特殊性。即船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不可变性;远洋船舶上的船员大都来自世界各国,各自的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对船员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船员工作与船舶、货物以及乘客的安全密切相关,严格的时间观念和明确的责任意识是船员的必备素养。因此,合格的国际船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相关素质,农民工国际船员亦是如此。而这些优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即便将来转变职业,已经形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个人素质也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3)影响农民工的人生轨迹。科学的人生规划必须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基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农民,其人生轨迹基本固定,或在家务农,或外出务工,无法对其人生进行科学规划。相反,农民工国际船员通过船上工作和下船旅游,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强阅历,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而是积极思考人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以谋求更好的生活状态。同时这也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观点,船员职业培训投入时间较长,培训费用较高,因此相对较高的投入成本必然会推动投资者努力争取与投入相匹配的回报。因此,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而言,参与国际船员培训对其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必然事件。
2.对航运业/航海业产生的影响
船员是航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而航运事业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国际船员队伍建设事业也是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民工国际船员队伍建设对我国航运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宣传航海文化,增强海洋意识。我国虽是海洋大国,但尚未成为海洋强国。从历史上看,我国虽然拥有较长的海岸线以及巨大的海疆面积,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我国内陆地区,海洋国土意识非常薄弱,对航海事业的认识也仅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认为航海就意味着危险,对航海文化更是一无所知。随着我国航海事业的长期发展,相对完善的航海文化体系已经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航海文化的认知度和普及度较高,但中西部广大地区却对航海文化了解甚微。因此,将农民工培训为国际船员,其社会意义远胜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宣传航海文化,不仅能让更多中西部地区的农民真正了解船员职业,走近航海事业,重新认识航运,壮大我国的船员队伍,而且能将海洋国土意识带入中西部内陆地区,进而积极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2)扩大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占有率。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国际船员供给市场的重心正在逐步东移,在此过程中我国将大有可为。目前船员的主要供给地在远东地区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而我国的竞争对手也主要是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以及乌克兰等国。以往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抢占国际船员劳务市场,而这些船员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地劳动力而言,船员职业不再是高薪职业,但对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船员的薪资水平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国际船员供给重心向东转移的过程中,努力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富余劳动力打入国际船员劳务市场,有利于推进我国由船员大国向船员强国的转变,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3)逐步树立本国特色海员品牌。品牌是人们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认可与信任。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中,海员品牌的确定是海员强国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以高素质船员为培养目标,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将我国中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纳入国际船员劳务市场,逐步树立我国的海员品牌,才能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中形成有利形势,在相关海事公约的制定过程中扩大自身话语权,实现我国海运业的长足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4)助推航运相关产业的发展。船员队伍建设作为航运产业中的重要一环,与航运其他相关产业同样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航运相关产业主要包括造船业、修船业、船舶配套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物流、港口建设、航道建设等。对于大多数的农民工国际船员而言,在船上工作几年后多数会面临二次择业的情况,这支庞大的农民工国际船员二次择业队伍必将会对我国航运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
社会结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4]。社会结构既是一个静态的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口流动、阶层分化、农民组织化程度都是影响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国际船员队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对当地农村社会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工培训为国际船员,可以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压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同时,较高水平的船员培训可以使其掌握现代技术和知识,提高基本素质;此外,船员作为一种高薪职业,不仅可以改善农民工船员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2)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国农村中可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农业劳动力数量却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土地资源短缺和农业劳动力过剩两大问题并存,再加上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仅仅依靠农业产生的收益很难满足农民的日常需求和养老保障,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对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有效途径,而农民工船员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新路径,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即由农业向交通运输业流动,由中西部地区向其他地区流动,实现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快中国城镇化建设。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当农民工成为船员后,家庭收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不能满足船员的生活需要。因此,大量富起来的船员开始迁入城镇,成为城镇户口。一些具有投资意愿和投资实力的船员不仅在城市买房置地,而且开始涉足工商业,开展广泛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
(4)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本地,生活相对贫苦,富余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大都处于人力资源的初级阶段,基本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通过船员培训,农民工不仅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且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其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即为其子女支付高等教育或其他职业教育的费用,进而打破世代固守本土的生活状况,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保障措施
目前,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民工船员培训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船员培训进程。一是农民工自身整体素质较低,航海文化意识薄弱;二是组织招生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规范;三是船员教育培训资源相对不足,费用过高,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四是国际船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民工船员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五是农民工船员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职业忠诚度较低;六是农民工船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利益诉求机制亟须建立。因此,要立足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的现存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充分发挥并扩大农民工船员培训对农民工自身、航运业/航海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
1.加强招生宣传,培育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规范及其物质形式[5]。要促进农民工船员培训,必须立足我国的特殊国情,加强航海文化宣传,例如开展“海员技能大比武活动”、推广“海员日活动”、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海员网”、有选择地建设地标性航海建筑、组织航海文化艺术节活动等,进而扩大航海文化在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普及度,使航海文化和海洋意识深入人心,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进而增强船员从业者的职业荣誉感,增强其稳定性。
2.改善招募模式,拓展海员来源渠道
从长远来看,航海类教育会逐步走上以职业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农民工船员培训的招生模块应走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积极发挥船员外派管理机构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海事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和监督作用,积极推进符合条件且自愿参与的内河船员、转业军人、修造船厂农民工融入我国船员队伍中,促进我国海员来源多元化。
3.创新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
一是积极推进船员培训纳入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获得当地政策支持,以便于船员培训机构的建设资金筹措、规划用地审批和师资人才引进;二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在审批规划环节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统筹规划和均衡布局我国船员培训力量,推动我国船员培训力量重心的顺利转移;三是理论教学与经验教学并举,建立师资互动机制,利用优惠条件和政策,积极引进师资,鼓励特色师资建设,努力提高船员培训质量和效果;四是立足实际,积极借鉴国外船员培训的先进经验,形成船员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工作机制;五是加强农民工船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积极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农民工船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他们回馈社会。
4.拓展资金来源,提高资金利用率
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的资金管理是推动农民工国际船员职业培训的基本保障。农民工船员培训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遵循“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多方协调配合,建立农民工国际船员培训专项基金和培训基金,最终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激励、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农民工国际船员培训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同时,建立基金监管机制,促进资金使用过程信息公开,落实相关责任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提高培训资金利用率。
5.建立农民工船员就业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农民工船员就业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由交通运输部宏观调控,海事管理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以船员培训机构为平台,船员外派机构为依托,农民工国际船员为主体,船员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以共同利益点为基础,针对农民工国际船员就业形成一个分工不同却又互为依靠的服务体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进我国农民工国际船员培训项目的大规模顺利展开。
6.完善农民工船员社会保障体系
尝试建立农民工国际船员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全面推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履约文件体系;二是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职业保障规定》的生效实施;三是创新农民工船员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适当增加转移资金,提高转移支付手续办理效率,缩短最低缴费年限,根据农民工的现实情况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等;四是解决农民工船员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问题;五是优化工伤保险制度,简化相关程序,尽快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制度;六是对我国船员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进行分类管理;七是建立农民工船员灾害救济赔偿制度。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农民工职业培训为国际船员,对农民工自身、航运业/航海业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等方面均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为巩固和扩大农民工船员培训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需要立足农民工船员培训中的诸多现存问题,积极采取相应保障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国际船员市场的有效供给,提高我国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由船员大国向船员强国转型。
[1]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5-04-29)[2016-03-04].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2]交通部搭建平台圆中西部农村青年“海员梦”[EB/OL].(2006-07-13)[2016-03-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13/content_482698 1.htm.
[3]颜烨,韩迪.转型时期我国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曝光的社会效应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91.
[4]陆学艺,宋国恺.调整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核心[N].北京日报,2010-04-29.
[5]孙光圻.传统中国航海文化及今日之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6):36-43.
[6]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7]许晓文.中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09.
[8]李恩洪,李伟,林立.探索中不断前行 中国外派海员管理发展沿革篇[J].中国海事,2011(8):8-10.
2016-06-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ZZ0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基金项目(3132015227)
马晓雪(1974-),女,博士,副教授
1671-7031(2016)06-0060-05
U67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