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无小事,细节是关键
2016-12-22宗莲籽
宗莲籽
在北京有个令人望尘莫及的酒店,它没有任何星级,却一直处于国际风云际会的中心。那就是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国家接待各国元首和重要客人的超星级宾馆。钓鱼台国宾馆于1959年国庆前夕建成,至今已接待130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下榻,并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事国务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已经先后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总统、国王、总理近1000人次,是一处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媒体瞩目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家重视,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50多年来,钓鱼台国宾馆的外宾接待工作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服务有口皆碑,成为行业标杆。在钓鱼台国宾馆服务了45年特级服务大师刘馥敏说:“外事无小事。”说出这五字时,刘馥敏的面部表情变得严肃,语调也加重了。“十年树木,百看树人”,45年的外事服务生涯,养成了刘馥敏既顾全大局且又细致谨慎的性格。
神秘的18号楼
1959年“十一”前夕,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的各国政要们,陆续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一个代表团入住一栋楼。苏联代表团的赫鲁晓夫、朝鲜代表团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和其他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领袖先后在这里入住。10年大庆庆典过后,经过重新规划安排,18号楼成为最高规格的元首级接待楼。元首以下的贵宾,一般安排在5号楼、6号楼、7号楼,这几栋楼的规格大致相同。自上世纪60年代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等中共中央的领袖,有时也到钓鱼台国宾馆来召集会议或临时小住。《餐饮世界》杂志采访了经常被调派至18号楼,为外宾服务的特级服务大师刘馥敏。刘馥敏在钓鱼台国宾馆工作45年,不仅服务了我们国家的四代领导人,而且接待了各国领袖。回忆45年的峥嵘岁月,钓鱼台国宾馆的风云往事在刘馥敏的口中变得云淡风轻,恰如《三国演义》的卷首诗《临江仙》所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964年,陈毅批示挑选服务员
1964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有过一个批示,要从北京的中学里挑选一批品学兼备的学生充实钓鱼台国宾馆的员工队伍。当时还在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刘馥敏有幸被选中。刘馥敏说:“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年的选拔有多细多严,打个比方吧,怎么也比现在的招空姐严,牙齿长得不整齐都不要,当然祖宗三代也必须查清楚。因为要为中央首长服务,为国宾服务,所以要求服务人员要绝对保险、绝对保密,对家人都不能多说一句。我们那一批招上来300多个跟我差不多的女生,后来渐渐淘汰只剩下了100人,而今,大概只有我还坚守在服务一线。”
对于这些严格挑选出来的学生,钓鱼台国宾馆采用“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岗位培训方式,以期让他们迅速走上岗位。“师傅们”是钓鱼台国馆的第一批服务员,也是国家从全国精选的有经验的服务高手。刘馥敏说:“我师傅是上海人,英文水平比外交部的翻译都高。很多食物的名字,比如大蒜、柿子都是我师傅协助翻译的。”不仅如此,还经常做技术比武,比武内容五花八门,刘馥敏笑说:“我们当年甚至要蒙着眼睛找到床单,必须记住每一个物品的摆放位置。”为了练臂力,少女们天天手里托着板砖。周总理更是亲临钓鱼台,做思想动员工作,他说:“我就是国家的大服务员。”在这样的强化训练下,刘馥敏一个月就脱颖而出,走上了外事接待的服务岗位。
金日成和蔼背后的一丝不苟
金日成一生访问中国近40次,有的是公开正式访问,有的是不公开的秘密访问,访华次数之多,在外国领导人中是少见的。1970年10月初,金日成秘密前往北京,会见毛主席和周总理。周总理在百忙中亲自到西郊机场迎接,并陪同金日成至钓鱼台宾馆18号楼。毛主席当晚前往驻地会见金日成,并设晚宴招待。之后,周总理接连两天,与金日成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那次访问恰逢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成立25周年,周总理十分细心周到,于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金日成一行。金日成十分感动,讲话时一再表示感谢。从这次之后,金日成又恢复了每年对中国的访问,有时一年来两次,每次来时,毛主席都会见他,周总理则与他长谈,就广泛的问题交换意见。
金日成的40次访华,很多时候都由刘馥敏接待,因为朝鲜方面要求不许更换服务员。所以,每次金日成到访之前,都会有警卫局人员一一核对工作人员。毛主席宴请金日成亦是刘馥敏服务,她说:“毛泽东很少参加宴会,他唯独请了金日成。当时宴请金日成的时候,还有周总理、林彪、叶群陪同,晚宴的第一道菜是红烧海参。”每次来中国,金日成都会带自己的服务人员。刘馥敏记得最清楚的是,朝方的服务人员很勤奋。以“坐垫”为例,只要主人起身离席,立刻更换清洗熨烫,真正把服务做到了极致。谈及金日成本人,刘馥敏夸赞道:“普通话太标准了,为人也很和蔼,偶尔会聊聊家常。”
尼克松用筷子夹起中国菜
19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及至建交,是整个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义重大,对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的来访,周恩来格外重视,接待工作亲自负责。尼克松夫妇访华期间住在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的二楼,日常生活都是由刘馥敏负责。刘馥敏说:“18号楼的二楼,毗邻卧室有一个小餐厅,尼克松总统一家就在那里用早餐。”小餐厅只允许刘馥敏一个人过去,传菜只能送到楼梯拐角处,由警卫把菜再传给刘馥敏。18号楼更是从门口开始,就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除了严密的安保之外,尼克松的生活饮食也同样是一级戒备,就连厨师做饭的材料都是从美国随机运到中国的,甚至刷牙用的漱口水都是美国的。他们谈话都到马路上去散步,不在房间里边,因为房间里说话怕录音,灯底下看材料怕录像,实际上咱们那时候没有,所以他们基本上就是咱们那个台灯底下都不在,他跟基辛格都到马路上去说事。
清晨,太阳拨开云层露出笑脸。刘馥敏在小餐厅忙忙碌碌地准备着早餐。尼克松随行的厨师和服务员也开始用自带的瓦斯炉给总统做早餐。尼克松能品尝中国美食吗?年轻的刘馥敏笑着对晨起的尼克松说:“早晨好”,并把他迎到小餐厅,从尼克松眼神中,她看出对方的友善,见缝插针地介绍美食。尼克松总统转移话题,问她中国的筷子怎么用?聪明敏慧的刘馥敏立刻明白总统的意思,一边教他使用筷子一边推荐说:“豆包比面包好吃”。尼克松顺水推舟,享受中国美食。刘馥敏说:“事实上,从第二天开始,尼克松就开始吃中国的早餐了,比较爱吃的是煎鸡蛋、豆包、包子等。”
随行的美国人大都不会使用筷子,手握刀叉享受佳肴,可唯独尼克松夫妇不同于他人,他们不紧不慢地用筷子享受着盘中的美味。30年后,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受邀来到中国,她告诉刘馥敏,尼克松夫妇在家专门练习过如何使用筷子。朱莉在中国的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观众说:“我想问你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你怎么看待今天的中美关系;第二个是如果你像你父亲一样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话,你的对华政策会怎样;第三个问题最重要,我希望你能直率地回答,那就是你喜欢中国饺子和北京烤鸭吗?”朱莉说:“你提的三个问题都很好。但是我要说: 我最想回答的是关于饺子和北京烤鸭的问题。我觉得美国人每周至少吃一顿中国餐,至少我们家是这样。”
时光再回到1972年2月,在中方举行的国宴上,尼克松使用筷子的熟练手法,引起周恩来注意,称赞他和夫人使用筷子技巧“堪称一流”。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赞赏,尼克松夫妇开心极了。尼克松认为,政治家融入到访国家的文化而受赞赏,是最成功和最光彩的事。尼克松访华,为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恢复正常关系、实现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铺平了道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在职总统。作为政治家的尼克松,其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修正自己固有的观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贝文?亚历山大对尼克松访华大加称赞,说他是“罗斯福以来在对华关系方面最有眼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