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架构的研究

2016-12-22张燕

中国教师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维度课题

张燕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当今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成为一个独立课程,不仅意味着新课程形态的诞生,更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的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综合(多学科、多目标、多角度)、实践(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走进社会)、活动(动手、动口、动脑),其内容必然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再加上它没有现成“教材”,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实施形态开放且灵活,如何根据课时安排设置课程与进行实施,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实现已有零散案例的系统化,从散点、随意状走向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架构的依据

1.课程内容设计指导标准

拉尔夫·泰勒指出:“在编制一组有效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需要符合三大标准,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1]例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确保学生有机会重复、不断地实践(连续性);高年级学生较于低年级,其实践任务的广度和难度都有所提高(顺序性);联系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将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要遵循这三个基本指导标准。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级目标体系,有总体目标,也有分层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获得参与实践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积极了解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养成主动交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和善于分享的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架构

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本文构建形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见图1)。

1.各维度间的区别和联系

“人与自然”维度的内容主要源于“自然”,如自然中的现象、问题、带给人类的惊奇、多重价值、存在规律等,面向学生集体,注重集体参与体验,多采用体验参与、汇报交流分享、问题解决、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突出个体在集体的影响下成长。

“人与社会”维度的内容主要源于“社会”,如社会中的现象、问题、对人类的要求、与个体的关系、社会道德、社会规则、社会生活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行动方案等。其面向对象总体来说是学生集体,但随着学生年龄增加,面向学生个体的活动会逐渐增加,在活动方式中增加了个体问题解决探究、个体尝试体验、个体汇报等。

“人与自我”维度的内容主要源于“自我”,如自我身体、自我心理、自我价值、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等,面向学生个体,主要发展学生个性,多以个体问题解决探究、个体尝试体验、个体汇报方式为主,也可采用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中的个体方式。

三个维度虽有区别,但在目标、方式、资源等方面存在关联。首先,各个维度中培养的学生自主性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在其他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促使学生整体综合实践能力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培养,总目标一致且统一。其次,不管哪个维度的活动方式,都体现一定的共性,如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探究的过程。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依托校内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等,同一资源可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维度内容,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2.对确定视点的考虑

内容体系框架设计中,如果只有“维度”,没有“视点”,容易让课程内容出现片面化。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多停留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层面,即“了解”层面,缺少“理解”层面的探究性活动,缺少“为了”层面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创造性内容。

“人与自然”维度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丰富感受,发展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保护自然的实践能力。人类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自然,首先应得到人类的认识,即“了解自然”,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直面自然,与自然交融,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关于自然的知识。其次,应得到人类的尊重,即“理解自然”,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体建构对自然的理解,探索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多重价值,感受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后,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即“为了自然”,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解自然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笃行所提的保护自然的方案,提高学生保护自然的能力。

“人与社会”维度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对社会的丰富感受,促进对社会的理解,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首先,学生应认识社会,即“了解社会”,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直面社会,近距离接触社会,关注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些关于社会的书本知识。其次,学生应关爱、尊重社会,即“理解社会”,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整体建构对社会的理解,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中理解社会关系,丰富社会体验。最后,学生应保护社会,即“为了社会”,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大胆参与并融入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人与自我”维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的存在意义,张扬个性化,提升自主性,提高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与负责意识,促进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我。首先,学生应认识自己,即“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身体、心理与自我独特的存在意义,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直面自己,促进自我更好地思考、更好地成长。其次,学生应学会思考和判断,即“理解自我”,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每一项活动、每一次交往中,在多种关系中不断理解自我,在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最后,学生应懂得促进自己成长,即“为了自我”,意味着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理解自我与其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挑战自我内心,懂得珍惜、坚持,坚守内心深处的真诚,提升自我的价值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对确定主题的考虑

为了很好地将课程目标落地,确定主题很重要。设计主题时,也必须遵循综合性、自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考虑现阶段的资源情况、学生认知水平、能力状况、自然条件等。具体来说,主题设计要心中有学生。学生是课程的主人,课程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小学阶段,学生研究的问题一般不会特别高深,但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至关重要,可以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埋下一颗好种子,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懂得基本的研究思路,遵守基本的研究规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开放,是动态、开放、发展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课程实施有价值。确定好的主题或实施方案,也会因资源、时间、条件、对象等的变化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师生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变化,保证课程质量。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充分体现开放和民主,留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个体差异。

4.对确定课题的考虑

课题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的要研究的问题,或侧重设计,或侧重体验,或侧重探究等,但课题研究步骤大体是:课题确定—课题研究—课题展示。

学生确定好要研究的课题后,可运用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准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成员分工等。

不同的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探究类课题,适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查阅法、访谈法、实验法等;体验类课题,适合运用参观法、考察法等;设计类课题,适合运用展示法、汇报法等。当然,一种方法也会在多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方法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变通,科学运用,过程严谨。

课题展示是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总结研究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小报、照片、文本、PPT、现场交流、演讲、答辩、报告等形式实现,这不但是对所获得知识进行汇报,更是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展示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89.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维度课题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