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文改革回归“教育的意义”
2016-12-22毛亚庆
毛亚庆
这几天微信上在盛传一个新东方老师的演讲视频——《教育的意义》。在当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确实需要追问: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教育工作者要追求什么?对于这一追问,广文中学正在用实践作出自己的回应。
广文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2006年开始创办初中。新创办的初中学校从一开始就从教育的本源入手,确立了建设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学校”的愿景目标。因为只有学生喜欢,才有内在的生长力;只有学生喜欢,自动自发的成长才有可能。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唤醒、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十年来,围绕建设“新学校”的愿景目标,广文中学不断改革创新,特别是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一核心问题,创新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需求,关注每个人的需要,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帮助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
建设一所“新学校”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定位是最为重要的,如同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对于学校的变革来说,理念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行动都是受一定思想支配的。广文中学难能可贵的是,在建校伊始就想清楚了要建设一所怎样的学校。一切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广文中学定位的基本点,所以才有了建设一所“学生喜欢”的“新学校”的愿景,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而是特别关注学生源自内心的接纳和认同,更加关注“成人”的教育。
建设一所“学生喜欢”的新学校,就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广文中学凝练形成了“适才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核心办学理念,并确立了“适才教育”的两个基本内涵:因材施教,全面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人才和合格公民的重任,好的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每个人的个性需求,广文的办学理念里有教育情怀和科学规律的表达。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广文才能在发展中持续变革。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广文的变革紧紧抓住课程变革这一核心点上。广文中学聚焦学科课程的改革,探索学科课程二次开发的途径,形成了引桥课程、整合教材、适量练习三条路径。这三条路径,是对学习本质、大脑规律、三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符合科学研究的成果,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广文中学构建起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尊重了青少年的需要,符合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使“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广文特质”的学生发展成为现实。2015年开始,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内,对学科课程重新建构,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需要,开发“基础+分层/分类/综合”课程,让学科课程充满选择,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需求,教育走上了适应人、满足人成长的崭新时代。当课程改革到这一步,选课走班自然成为学生的常态生活。选课走班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内化了学生的素养。在广文中学的课堂上,在学生身上看到了那种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精神上阳光美丽的东西,这是非常难得的。课程生态让学生从被动的客体转换为主动的主体,把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发展,学生走上了自我成长、自我彰显的道路。
“战战兢兢”做教育
赵桂霞校长曾经写过两本在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书《建设一所新学校》《战战兢兢做教育》。“战战兢兢”做教育,这是她做教育的态度。教育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我们对教育要有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要遵循教育规律来办教育,不能靠自己拍脑瓜,主观判断。
作为首批领航班校长的一员,赵桂霞校长是在用行动履行着自己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和使命担当。教育部举办校长领航班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在相关培养基地的引导下,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校长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来回答中国基础教育在今天这种变革的大背景下怎样变革发展,回应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最终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形象代表。同时,他们还担负着引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校长专业成长的使命,每位校长也需要回答,如何基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因此,唯有在自己学校的土壤里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耕耘,才能寻找到这些答案。
赵校长的探索在《建设一所新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广文中学从2006年到2015年的十年时间,发展成为在当地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所学校,这一改革的过程充满艰辛。她和她的学校完全可以待在这个舒适区里办教育,因为改革意味着原有的成功经验的颠覆,是对自己的确定性的否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翻盘,改革必然会带来风险。但是,她和她的团队毅然走上了自我否定的改革之路,因为他们有自己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在广文人看来,教育如同一枚鸡蛋,从外力打破只是一盘食物,只有一种力量从内部萌发,才能由内而外产生自我生长力,最终诞生为一个生命。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活动,必须赋予学生内在的力量。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才敢于向自己开刀,特别是向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开刀。
办教育,确立怎样的价值诉求十分重要。教育是个价值引领的事业,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你自身必须有这种价值诉求,这是和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文中学的探索更有着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广文中学的改革探索触及了教育的真谛,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回归了教育本质。身处变革中的广文人经历了焦虑与挣扎的煎熬,困境与抉择的艰辛,断裂与转折的阵痛,但在广文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守中,他们正经历着希望与成功的喜悦,体现自己教育理想的新学校雏形也栩栩如生地开始呈现。
如何看待教育的变革
任何变革,都需要从本质上、系统上进行建构。如同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对此我是很不赞成的。我个人主张,不应该是“互联网+教育”,而应该是“教育+互联网”,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促进教育变革的方法技术,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办教育应有的科学态度。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手段,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在按照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位,而不是让互联网控制一切。
对于广文中学目前推行的选课走班实践,我们不能只将其看作技术层面的变化,而应将其看作广文中学在不断追问教育本质,在进行系统建构的基础上推行开来的。走班制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变化,不是一个技术,一个程序,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变化是育人目标的变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对教育理解的变化。选课走班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出来,学生走上自我发展的“成人”之路。走班不只是实现课程选择后确保课程实施的技术手段,而其内核和本质在于课程的多元和丰富性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加上位的是我们怎样理解教育。看待广文中学的改革,也应该从广文人对教育的理解开始。当下,很多学校推出一些具体做法,而且经常在变,变革的背后是否有教育理念的支撑,这是十分重要的。理论上思考不清楚,现实中就很难搞明白,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充分的思考。
当然,在推动选课走班的实践过程中,有些问题是需要进行系统思考的。比如价值取向方面的集体主义和个性化彰显如何更好的兼顾,怎样做到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落实好集体主义教育。还有,改革的科学性问题,怎样通过行动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彰显改革的效能,捕捉改革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做内在的学生感受分析,切实让变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值得广文和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的。
教育应以人为目的,回归人本真的发展,而不是以人作为实现其他目的和利益的工具;教育应是促进人的身体、心智 、情感获得完整、均衡的发展,而非只是智能的单向度发展。这是广文中学教育实践的做法,也充分体现了赵桂霞校长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这在当下基础教育功利化取向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尤显其难能可贵。
建设一所新学校,已经成为每一个广文人的“梦”。这场改革实践会让广文人心中的“新学校”更加茁壮。
战战兢兢做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广文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广文人在改革实践中发现建设新学校的规律。
中国基础教育需要一批像广文中学一样尊重教育规律、战战兢兢做教育的学校,需要一批按照教育理想、扎扎实实谋求学校发展的校长。未来的路依然艰辛而漫长,希望赵桂霞校长及她的团队继续前行,完成广文中学“理想学校”的使命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价值追求。
作为导师,我由衷地祝福她和广文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