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
2016-12-22张漪
张漪
摘 要: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高等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有利于使高校、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阶层统一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并自觉形成协同育人理念,协力发挥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不同角色作用,实现高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系统工程,高等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高等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价值认同以及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于教育的要求和成才的评价亦是不尽相同的。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等要求,这些要求综合起来,彰显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作用和意义。
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出版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指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布氏详细介绍了人类发展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四系统论”。布氏理论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因素进行着交互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从中获得了发展。放眼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对于在个人成长和成才的教育过程,无不融合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范畴中。
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理念和机制研究方向和理论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发现该课题现有的研究主要分布在育人模式、育人成效、育人环境构建、育人生态分布等方面,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主要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相关的学术成果及理论不少。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开发、运作及应用领域研究尚为空白,这正是本文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一、家校协同,着眼大学生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困惑,在于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的教育几乎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大学之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比较侧重于考试与升学,那么在大学,是否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即可呢?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呢?带这样的思考,我们探索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研发,可以给到这个命题一个正确的、统一的社会各阶层认可并支持的答案。
(一)加强家、校互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学校尝试举办新生家长会、毕业生家长会,开展家长接待日工作加强家校互动,增进家长和老师对大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投入的德育教育更有效果。
(二)加强校、企联动,依靠社会力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
在抓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高校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主动争取社会教育资源,关爱大学生身心健康
当今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宽泛而深远的。高等教育再也不能是蜷缩在象牙塔里的精英教育了。因此,高校要主动联系各类社会机构,主动争取各种对高等教育有益的社会资源,例如艺术类的场馆、可以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教育基地、各级各类计生卫组织、各种职业培训机构等社会机构,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共同开展艺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真正形成高校、社会机构和自然资源等方方面面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大学生既能在大学的象牙塔汲取知识,又能社会的广阔天地间增长才干。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构建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是具有有效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是高等教育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伸展。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在高等教育的整合,实现1+1+1>3的整合效应;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研究在理论成果方面,达成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普遍的社会及家庭认可的观点和理论,并使三方主体积极参与到对大学生专业培养、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中去,三方协同为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真正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并具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合格的专门人才,使大学生在这样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中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