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和“历来”的共性表现与语值分工
2016-12-22钟虹王桂亮汪国胜
钟虹 王桂亮 汪国胜
摘要:近义时间副词“从来、历来”有“全幅涵盖性”和“参照定位性”两项共同语义特征,也都有比照功能(分为顺延性比照和逆反性比照),但二者并不能等同使用。二者的不同有两方面的显著表现:(一)在框式组配上,“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和“历来+最+X”都已经固化,可作为区分二者的形式依据;(二)在与不同语体、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及不同复句的选配上,二者有互补分工倾向。这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二者各有不同语值,在主观视点表达上形成分工:“从来”侧重表达说话人对非动态事件发生改变的主观异态感受,“历来”侧重据实比较,较少传递主观情绪,带有庄重严肃色彩。
关键词:“从来”;“历来”;时体表达;比照功能;辨异框式;主观视点;语值
“从来”和“历来”是两个特别难区分的近义时间副词。二者有时可以相换使用,但有时就不能。例如:
(1)a.张之洞从来重视身份和等级。(朱维铮《张之洞与<书目问答>二种》)
b.张之洞历来重视身份和等级。
(2)a.真是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木然。(余秋雨《文化苦旅》)
b.真是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都不木然。
(3)a.我从来一点也没想过这个,我不知什么叫失利。(曲波《林海雪原》)
b.*我历来一点也没想过这个,我不知什么叫失利。(*表示不能说,下同)
(4)a.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0年6月21日)
b.*党和国家从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可见,“从来”和“历来”在例(1)(2)中可以换用,意义差别不明显,但在例(3)(4)中不太能换用,这说明二者同中有异,需要深究。因此,本文拟从共性特征、框式组配和语值差异等角度探讨“从来”和“历来”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共有的语义特征和比照功能
“从来”和“历来”被视为具有较多共性的时间副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常用的虚词词典中,二者的释义都采用“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从过去到现在(或说话时)一直都是如此”的类似说法。其次,在代表性的副词分类系统中,二者常被归入同一组,被认为具有相同的语义语法特点。其中,陆俭明、马真认为属于表过去时的定时时间副词;张亚军认为属于长时副词;张谊生认为属于时段副词;史金生、胡晓萍认为属于幅度副词。可见,不同的学者已经分别注意到了二者作为时间副词所具有的时体表达作用和隐含的长时量特征。实际上,这两方面特征是兼有的,这里分别概括为“全幅涵盖性”和“参照定位性”两项语义特征。这两项语义特征对二者的句法和语用功能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一)语义特征
1.全幅涵盖性
“从来、历来”不能直接修饰数量词语,但是二者的词义本身隐含着长时量,实际上可起到“定量”的作用。二者对在限定长时段内的可延续事件或状态所占据的时间体现出全幅涵盖的特点,因此常附带有“无一例外”的意思。例如:
(5)王学芝从来不搭妻子的车,无论刮风下雪,总是蹬着自行车上下班。
(6)田径比赛历来就是综合运动会的“重头戏”,本届城运会也不例外。
例(5)“从来”强调在包含“刮风、下雨”等特殊时段在内的所有时间里,王学芝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行为一直保持不变;例(6)“历来”强调在由“历届城运会”举办时间构成的时点集合里田径比赛的情况没有变化。
“全幅涵盖性”的特征要求二者所限定的谓语部分必须具备[+非动态性]的语义特征与之匹配。“非动态性”与“动态性”相对,“指句法结构着重于描写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例如:
(7)笔者从来很希望看到国内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的……
(8)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
(9)她对陈明历来是充满信心的,刚要点陈明的名字,谢欣然忽然举起手。
上述例句中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心理动词“希望”(例(7))、形容词“宁静”(例(8))和复杂谓语“是充满信心的”(例(9))描写的都是可延续的相对静止状态,具有非动态性。
2.参照定位性
“从来”和“历来”在表现“全幅涵盖性”特征时,是有界限要求的,即所限定截取的时间是属于过去或已然的长段时间,因此不同于普通的时量词语而具有定位性。与二者对应的固定时间范围通常需要参照语句中直接出现或隐含着的时间参照来确定。例如:
(10)我们从相恋到结婚再到现在,从来没有吵过架。
(11)过去这个学校的烹饪、糕点、理发等重点专业,历来是采取以师带徒,边干边学的办法……
(12)虽然住房离公园不过一里,我从来不去散步。
例(10)用连介结构“从相恋到结婚再到现在”(以说话或写作时间为参照)限定了“从来”所占据的固定时间跨度;例(11)用“过去”直接表明“历来”所对应的时间段是属于过去的;例(12)属于泛时句,具有隐性的时间因素,属于“零形式已然句”,因此也能确定“从来”所对应的时间段是属于过去的。
(二)比照功能
在人们的认知中,过去或已然事件的价值主要是其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用语言表述过去或已然事件时往往传递着说话者关于事件对“现在(将来)”影响的主观评价。“从来、历来”所对应的正是过去的长段时间,说话者在表述具体的非动态性事件时,实际上是站在“现在(将来)”(参照时间)看“过去”,用分立的视点来比照有关情况,从而传递出特定的主观态度。如果把“从来、历来”对过去“长时量”的全幅限定看成一条“线段”,现在的情况视作一个“点”,那么这种时量对比度是很大的,自然容易强化“视点分立”所带来的语意对照或逆转。例如:
(13)我认为国安队并不是一支很具实力的球队,我也从来没说过我们具有实力,不是现在没说,就是去年得了亚军时也没说。
例(13)将“现在”和“去年”的一贯说法分开表述,从而强调“我”的说法一直没变化。可以说,当需要从时间历程角度对事件或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或对照评价时,人们倾向于使用“从来、历来”表达个人的特定评价态度,这种功能可称为比照功能。根据匹配内容的语义顺逆,比照功能可分为顺延性比照和逆反性比照两种不同情况。
1.顺延性比照
通常,“从来、历来”所搭配的事态具有强延续性,有时候可用“现在、这一次”等词汇直接把“过去”持续到“现在(将来)”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分开表述,通过比照突出以往长期持续事态对“现在”的强大影响,从而构成顺向的延续性比照,如例(13)。再如:
(14)这种犯罪是最严重最危险的犯罪,历来是、现在依然是我们在刑事审判工作中主要打击的对象。
例(14)将“历来(过去)”和“现在”的一贯做法分开表述,从而强调对这种犯罪的重视程度一直没变化。
2.逆反性比照
逆反性比照是指直接将“现在”已经发生变动的现实情况和“过去”一直持续的事实状况比较,从而造成语意表述上的转折。例如:
(15)别说是去北京,就是在聊城,繁森也从来没闲空陪自己和孩子们出过门,这一次是怎么了?
(16)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
根据原文可知例(15)中孔繁森“这一次”陪孩子出门的做法与以前一直维持的做法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自然会造成语意转折,从而突显出孔繁森舍小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例(16)中白嘉轩“正在”创办学堂的当下举动与白鹿村“历来”不变的长期做法(“送孩子去神禾村念书”)不同,通过比较即可看出白嘉轩的做法将会带来的巨大改变,也刻画出白嘉轩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当然,如果在“历来”前面添加“过去”,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二、从固化框式的不同组配看二者的语值差异
邢福义先生在复句研究中提出了“主观视点”理论,姚双云进一步认为“主观视点是言语运用中说话人观察的角度和切入点。视点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识解,并在语言形式或内容上体现出来”,“分析近义词的意义时可以从其主观视点入手”。据此来思考“从来”和“历来”不能替换的原因,我们发现二者实际上体现了说话人对非动态事件认知上的视角差别和不同的主观评价。这种视点差别有着相应的语言形式体现,即二者都存在着与之组配的特定框式且不能相互替换,这也是二者能够长期共存的重要语值动因。
邵敬敏把“连A带B”、“与其A不如B”、“A是A,B是B”等称为框式结构(后文简称“框式”)。语法事实表明,某些虚词只能与特定的框式组配且不能相互换用,如果在辨析近义虚词时能发现固定的组配框式,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发现,与比照功能有关的“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和“历来+最+X”两个框式都已经成为固化框式,可作为辨析二者的常用框式。
(一)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
《现代汉语八百词》注意到“从来+没(没有)+形”中,如果形容词前加上“这么、这样”等,意思就完全改变甚至相反。实际上,该框式的完整形式应该是“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例如:
(17)你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年轻人从来没有那么团结过,从来没有对未来那么负责任过。
杨惠芬认为这种框式“是以前一个较长时段与现在的比较”,即用以前从未达到过现在的程度来强调说明现在的情况在某种性状程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在“这样”等前面经常出现“像今天/现在/这次”等引入比较项来构成紧缩框式直接点明这种对比。例如:
(18)她从来没像今天这么生气过,那个男人竟然出手打一个小女孩,太过分了。
例(18)中,该紧缩框式就是通过把“今天”的生气程度与过去很长时段内的生气程度对比来衬托出“今天”的生气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实际上是人物对内心感受的主观性表达,即该框式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的真实而非单纯的客观计量的真实。实际语料中尚未发现“历来”用于该框式的例句,因此可用于区分“从来”和“历来”。
(二)历来+最+X
“历来”与“最”搭配构成“历来+最+X”,其中“X”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名词及相关结构。例如:
(19)这次查获的犀牛角数量是历来最多的一次。
例(19)中“最+X”描述的是这次(现在)的状况,而“历来”限定的是过去的长期情况,该句实际上是将同一事件“过去”的长期情况和“现在”情况对比,借以衬托“现在”的情况已达到顶峰。这时,“历来”不能替换为“从来”,可用该框式来辨别“历来”与“从来”。
(三)从两个框式的联系看二者的语值差异
上述两个框式都与比照功能有关,在表意上可相互转换:例(18)中“她从来没像今天这么生气过”可说成“今天是她历来最生气的一天”,例(19)“历来最多”也能说成“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多过”。邢福义先生提出“语里同义,语表异形,究其语值”,近义副词能够共存的前提是各自必须具备不同的语值。“从来”和“历来”能够共存,是因为二者在主观视点的表达方面已经各有分工。从上文分析可知:前一框式是通过否定对比来突出说话者的主观夸大情绪和异态感受,是强主观性框式,如例(18)中她生气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实际上更多是情绪激动带来的一种主观感受;后一框式更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来比较,例(19)里这次查获的犀牛角数量最多是与以前不同时期的查获情况对比而言的,这是通过数据比较得来的客观结论。在实际使用时到底选用哪一个,主要由说话者的陈述角度和具体语境来决定,即取决于邢福义先生所说的“主观视点”的不同。
三、从语境选配的不同倾向看二者的语值差异
“从来”和“历来”在不同语体、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及不同复句等语境中的选配倾向也能表明二者的语值差异。
(一)在不同语体中的选配倾向
在不同语体的使用情况也可以反映二者语值上的不同之处。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得到如下数据:
我们知道,谈话类节目属于典型口语,补充检索谈话栏目《鲁豫有约》(MLC)发现:“从来”459例,“历来”0例;播报类节目是书面语体的口头形式,补充检索播报栏目《新闻联播》(MLC)发现:“从来”163例;“历来”109例。综合以上数据可知:“从来”跨语体使用能力很强,总体使用频率远超“历来”;但在一些书面语特征更显著的科技、播报类语体中,“历来”的使用频率会显著增加,在科技语体中已经较接近“从来”。这说明“历来”带有更多的书面色彩,表意倾向客观庄重,“从来”则口语色彩浓厚,带有更多的主观随意性。这种倾向性差别从二者与所在句子主语的选择倾向也可以看出来。以《新闻联播》(MLC)语料为例,“从来”更多与“我、你、他、老周、王大妈”等指称对象更具体或为单数个体的主语搭配,其中有些例句属于转述或人物采访直述;而“历来”基本只与“党中央、国务院、中华民族”等指称对象为集体名词或抽象名词的主语搭配。在《新闻联播》(MLC)语料中检索“我从来”有15例,“我历来”有0例。在MLC中全库检索有“我从来”817例,“我历来”9例。例如:
(20)荷兰游客: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中国人民会用这样的方式把开幕式呈现给我们,太棒了,做得太棒了。
(21)贾庆林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我们知道,政府单位和组织机构之类名称本身就带有庄重严肃色彩,在报道有关态度立场或相关事件时也讲究庄重客观,注重用事实说话,因此喜欢选用“历来”;单数人称代词和个体名词常带有亲切真实色彩,因此报道中被采访人等个体对象喜欢用“从来”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态度。
(二)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选配倾向
以往研究均注意到,“从来”更常用在否定句中,“历来”更常用在肯定句中。我们对《新闻联播》(MLC)栏目语料的统计分析也验证了这一选配倾向。在163例“从来”句中,肯定句15例(占9.2%),否定句148例(占90.8%);在109例“历来”句中,肯定句109例(占100%),否定句0例(占O%)。前述“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和“历来+最+X”两个固化框式实际上也反映了二者在肯否选配上的不同倾向。此外,“从来”甚至有向极性否定词演变的趋势,“从来”的减缩形式“从”就只有极性否定义,“从没、从未、从不、从无”表现出词化的倾向。这种选择倾向使得二者在叙述视点上的区分越来越稳定:“从来”在语意表达上也更倾向从异态角度叙述,即使出现在肯定句中,也常附带有不同寻常的异态感受;“历来”多用于肯定句,主要从常态角度来客观描述事实。例如:
(22)自从梁功辰动了从事写作的念头以来,他从来没有坐在写字台前写不出来的经历。
(23)徐一戎开始在黑龙江垦区莲江口农场试种水稻,而此前北大荒从来都是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作物。
(24)陈癸尊认为,由于中国人历来对“性”采取保守的态度,许多妇女在受到性骚扰后从来不敢声张
例(22)中梁功辰是郑渊洁《智齿》里一位突然具有写作天赋的作家,书中在描写他不同常人的行为习惯和失去写作天赋后的异常行为时,运用了许多“从来”句进行比照说明,从而突出了梁功辰的特立独行和前后行为的巨大反差。例(23)中徐一戎在黑龙江试种水稻的行为在常人眼里是反常的,因此在肯定句中用“从来”就附带了此做法给人的异常感受在内,如果换用“历来”就没有这种主观感受了。例(24)中二者在复句的前后分句出现,“历来”所在肯定分句是从总体概括的角度来叙述客观事实,而“从来”所在否定分句则从具体事例上印证前文并表明了说话者对事实的不满态度,还可注意到这时二者所在分句在表意上往往存在着很强的理据性因果关联。
(三)在不同复句中的选配倾向
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复句语料库检索“从来”和“历来”后,随机选取前100例统计发现:“历来”更常用在说明性因果句(“历来”45例,“从来”18例),“从来”更常用在表对照关系的并列句和转折句中(“历来”22例,“从来”55例)。在与个别的复句关系标记的共现上,这种搭配倾向更为明显:以因果关系标记“由于”为例,“从来”9例,“历来”25例;以对照关系复句标记“不是……而是……”为例,“从来”87例,“历来”0例。我们知道,“由于”作为因果关系标记,“重在分析原由,强调理据”,“历来”与之共现,可进一步强化对事实理据的认定态度;“不是……而是……”是然否对照句式,具有主观辨释功能,“从来”与之共现,可进一步增强辨释语气。后一句式的语义强度要高于“由于”句,再次表明“从来”的主观性要强于“历来”。
四、结语
作为近义副词,“从来”和“历来”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和比照功能,这是二者可以相互替换的原因。同时,具有不同的语值是二者能够长期共存的根本原因,这具体表现在主观视点的不同上:“从来”侧重表达说话人对非动态事件发生变动的主观异态感受,口语色彩更浓厚些;“历来”侧重据实比较,较少带有主观情绪,讲究庄重客观,书面色彩更浓厚些。这种语值上的分工可以找到具体的形式依据,即“从来+没(没有)+‘这样类指代词+X”和“历来+最+X”两个不同的组配框式,这两个框式也可以用来区分“从来”和“历来”。不同语体、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及不同复句的选配倾向也能说明二者在语值上的不同分工。
有些近义虚词,往往很难从涵盖意义上区分开来,因此在辨析时,就需要特别关注不同虚词在语值上的不同表现,才能找到二者共存的根本原因。邢福义先生曾发现复句格式的选用会受制于主观视点。实际上,“从来”和“历来”之类近义虚词的选用也会受到主观视点的影响。因此,在辨析近义虚词的语值时,尝试从主观视点入手,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提高效果。
(责任编校: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