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2016-12-22王旭
王旭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人才成长的奠基石,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才能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小学教育无疑是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而语文则是支撑人才大厦的奠基柱石。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将制约着工作学习的成败、任务完成的好坏、活动能力的大小,而小学语文恰好是百科之母,因而小学语文的奠基作用就更显重要。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实小学语文这块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奠基石,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蓬勃发展。
一、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开发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应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写话和习作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是教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高涨,专心致志,热烈而愉快,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望,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实到位。此外,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足自学时间,加强自读自悟,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发展,成为有效的学习。当前值得反思的是,由“教师为中心”变为“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
三、打造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望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驾驭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教学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理想。教师要用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诱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快乐。充分展示其固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创造情感教育氛围,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我们要着重抓了三点: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具体形象和动作把教材内容净化,并且展现出来,再现情境,让学生目睹这些具体内容的情境,体验感受课文内容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交流,表达其情感的丰富性,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固有情感的感染及教育作用。如: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找出课文中富有表达情感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诱发学生的情思,通过课件播放或图画予以情境化,让学生通过目睹,去探讨,去发现,去体验其情感,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带着愉悦欢快的情感基调积极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引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二是在文本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把在备课中与文本的体验过程转化成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过程,并作为学生自主体验的借鉴,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探究,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点拨,引导,并组织讨论。三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自主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安排“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反复体验,为“有创意地阅读”打下基础,老师首先入情,进入状态,披文入情,带领学生进入“情感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的学生,要使他们听懂,愿意听是一个起码的条件,还需要运用情感的独特作用,让他们乐于听。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不仅从内容上感受知识,更从心灵深处弹击出情感的华彩乐章。如《小白杨》一课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的挺秀,孩子的天真,爸爸的深情,赞美了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当学生对“爸爸”产生敬仰之情时,教师以激昂有力的教学语言总结:“高大的杨树旁,几颗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啊,祖国的边疆广阔无边,需要一代一代有理想、有知识的人去开发,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在边疆茁壮成长,祖国边疆的建设后继有人,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这样的结语充满了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得以强化,课虽说完了,但情未了,白杨的形象将永远印在学生的心上。
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其中“情感态度”是课程目标设计之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文本的知识价值、自悟,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无穷,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达到健全人格之功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它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新改革,勇于探索,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定超.教学与研究,2015(5).
[2]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3]绍君.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