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2016-12-22刘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5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刘佳

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掘调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引导学生欣赏美、表达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寓美育于文学作品的感知中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 :《飞红滴翠记黄山 》中通过对黄山 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寓美育于审美想象及联想中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白杨礼赞》的课后题:“作者是抓住白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寓美育于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中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轼的意境开阔、场面壮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要体会这首词由描写打猎场景引向抒发爱国豪情,把打猎习武与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都贯穿着美育因素,充分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美育因素,其教育效果是极其深远的。在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更有着特殊意义。让我们进而探索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新途径,不断用美的乳汁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快乐的想象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生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