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衔接桥梁 助推学生成长

2016-12-22苑广宝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51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

苑广宝

初中与小学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方法、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致使一部分孩子对小学生活依依不舍,迟迟不能融入初中生活。因此做好小初的衔接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是小初成功衔接的基础

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克敌制胜。为了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加强学校层面的交流,积极与小学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交流沟通;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小学的家长会,了解小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组织部分小学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同时,集思广益开好两级学生会。一是召开初二学生会,让他们从“过来人”的角度对初一管理提建议。学生提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建议,如加强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强化练字等等。二是召开部分初一新生代表会,直接倾听他们的心声,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愿。学生提出的班主任不能太凶,任课教师的作业不要太多、老师讲课要风趣幽默等等,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助推了衔接的进程。

二、“零起点”培养学生习惯,是小初成功衔接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较为紧密:课间、自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几乎都与学生形影不离。小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我去告老师。”而初中更多是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与冲突不再上报到老师处,班级的日常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都会放权给学生。突然之间从被无微不至的被呵护者上升到真正的主人翁,许多学生一下子会茫然不知所从。 为此,我们的做法是一切从零开始,认真细致,按部就班的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下楼、打水、打饭、扫地、站路队、午晚睡、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等等,班主任都要不厌其烦的讲解,手把手的指导。政教处还把一些生硬的规章要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如“楼内不吵,路队不跑,打饭不闹,单排成行,直角拐弯”等等。

三、心理疏导、学法指导,是小初成功衔接的关键

进入初中,学生会明显感到教材多、课程多、任课教师多。学习科目从几门增加到了近十门,每科都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每科都很重要。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学生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直观阶段,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到了初中不仅学科增加了,而且内容也深化了,部分科目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分析、运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要求从原来的感性思维逐渐向抽象理性思维过渡。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大堆学习任务,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时常感到手忙脚乱,难以适应,从而出现了心理上的畏惧感。因此我们把鼓舞学生信心,作为我校初一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初一入学后,学生稍作安顿,就由班主任带领他们参观学校的名师名生墙,用身边熟悉的人来教育激励自己。其次我们还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有梦就有动力”的王亚平,为梦想而刻苦训练的付丽娟,失去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替补也能出彩”的钢琴家朗朗,单亲妈妈郑亚波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学生很大的触动,故事的内涵“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有梦就要坚持!”更是给学生很大的鼓舞,班主任巧妙地点拨,让学生对初中的畏惧感骤减,更多的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再通过教师学习方法指导和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介绍,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校沟通,是小初衔接的推动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家长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的效果。适时穿插对初一学生的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了解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和督促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在家庭中的落实,并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共同教育"的目的。我们会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进行讲解;让家长们及早了解,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还可以请初中教师与家长座谈,交流,增进了解与沟通,使得学校,家长双方面对初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标准,方法与习惯,及目的和要求,在认识上达到统一和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

初中是学生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时期。在生活上学习上需要教师、父母的关怀、引导,督促、帮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同样,我们的老师、家长在初一帮助孩子做好小初衔接,让孩子顺利地融入到初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就是为孩子做了一个支点。有了这样一个支点,就为孩子初中三年,乃至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
我的班主任①
家长错了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家长请吃药Ⅱ
班主任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推介工作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联手经营 形成合力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犯错误找家长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