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山洞里那激昂的军歌
2016-12-22牟歌
牟歌
夜阑人静的时候,外公总会想起苏北黄海岸边山洞里那响亮的军歌。
外公成长的时代,农村孩子的两大出路是考学分配或者参军提干。因为家庭贫穷,高中毕业后参军,成为了外公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与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带着梦想,外公来到了位于黄海西岸的苏北连云港工程部队服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在沿海建设海防工程。那时报纸上天天说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的扶植下蠢蠢欲动,准备随时反攻大陆,建设防空洞成为了防守海岸线的重中之重。
外公和他的战友们的主要作业任务是在面向大海的山上凿出一个个大的房间,按照实战要求建成陆基防空洞,里面放置远程火炮,用来打击海上入侵的舰船或者飞机。
那是一个生活极其艰苦、供应极其匮乏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只讲无私奉献的火红年代。外公在军营里很早就起床,吃不饱早饭就要赶到作业位置。不是因为没有时间吃早饭,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吃。
当时外公作业的工地里条件极其简陋,坑洞里密闭潮湿,空气里满是灰尘,脚下泥泞不堪,还有机器的噪声震耳欲聋。
接近中午或者下午结束工作前的那个时段,每个坑洞里的战友们都很累很饿,他们不得不以齐唱军歌的方式来鼓舞干劲,缓解劳累感和饥饿感。他们嘹亮的军歌在一个个坑洞里此起彼伏。激昂的军歌在山间回响,一遍又一遍,经久不息。荒凉的大山里有了那一抹军绿色,也就有了阳刚之气,也添了虎虎生气。
由于地处盐碱地区,当地几乎没有什么时令蔬菜,军营食堂仓库里经常只有便于储存和长途运输的胡萝卜、洋葱、冬瓜这老三样蔬菜,白菜都很少见。当兵三年,天天吃糙米和这几样蔬菜。
外公在苏北当兵那几年,家中有不少红白喜事。按照农村老家的传统,家族中关系亲近的人是一定不能缺席的。有一年外公的父亲病重,找人写信让外公回家见最后一面。但那时因为外公所在部队战备执勤责任重大,所以外公的请假没有被批准,就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
因为外公在部队里为人正派,脏乱苦差的任务争着去,加上有着当时少有的高中学历,上级准备提拔外公当排长。因为祖宗几辈都是贫下中农的出身,外公被选去到徐州的军部为参加过长征的老军长当勤务兵。
但是随后不久,到外公老家政审的部队领导找出了外公失散多年的舅妈解放前逃往台湾的蛛丝马迹。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因为难以说清的所谓“海外关系”,外公的“提干”一事自然就落了空。兵役期满,外公无奈地离开部队,回到农村老家当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外公从一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外公说,那苏北山洞里激昂的军歌,是他一生最值得回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