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韩流”何以打动中国风投?
2016-12-22朱丽
朱丽
为拓展在中国的医疗培训业务,一位韩国的年轻创业者几乎每个月飞到北京一趟——望京是其办公地点之一。然而,如何扩大异国市场却是个棘手问题。
和他有着相同渴求的,是《中外管理》近日亲临的一场在韩国首尔华克山庄举办的中韩创投峰会上,很多初创公司亦对中国市场蠢蠢欲动,而他们的诉求无一例外:寻找投资人。
尽管创业热潮不及中国,但韩国的创业公司更有冲出海外的雄心、渴望与热情。因为一个最现实的发展障碍是——他们缺乏一个庞大人口基数形成的巨大市场。这是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国情决定的。
但是,“先天不足”并不能阻挡韩国的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打破创业围墙。而中国资本正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可是如今资本寒冬下,他们的梦想能否打动中国风投?
事实也许是,有人感受到的是寒冬,有人看到的却是历史性机会。中国不缺资本、不缺市场的两大因素,对韩国企业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融资不是最大目标
这里是一场别有趣味的帐篷式会谈。
“你们在中国的业务规模有多大?”
来自中国的中钰资本董事总经理费国强,对上述从事医疗培训的韩国创业者直言相问。费国强所在的中钰资本恰好涉足生物医药,他正在物色一家此领域的潜力型公司,打算开展皮肤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
而这个扎根中国的创业者,和他的另一个伙伴目前在北京、长沙、杭州分别已经布局医疗培训业务,将韩国的医疗设备、药品(如玻尿酸)等输入中国医院,还为中国医生提供相关培训。未来打算开更多加盟店。但他们深知,公司做成连锁以后,规范化经营至关重要。
中国市场虽看似浩渺无边,但竞争也相当激烈。没有资本助力,难以实现一个又一个“加盟”目标。
“你们现在的需求是什么?”
当《中外管理》问及他们的诉求时,两个年轻人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扩大我们的事业边界。
雄心背后不无道理。他们对中国市场有着透彻的观察。在前些年“美丽游”的消费驱动下,数以万计的中国爱美女性乐此不疲地涌向韩国整容,为韩国医疗美容市场贡献了可观收入。这个生意,是中国医院“只有整形医生,没有美容医生”的重大缺失催生的。对于韩国的创业公司,将培育“美丽生意”带入中国,就地取材不是更好?
而这家医疗培训机构看中的,正是这个“刚需”。
需求匹配。但能否达成合作意向?费国强见识了太多创业公司的路演,但发觉这是个“潜力股”。他决定进一步接触。但他也对该公司创始人指出了非常现实的壁垒:“在中国不是什么都能做。不像在韩国,只要有钱就能开店,只要自身条件符合就能注册公司。中国则有一定政策限制。”
不可忽略的门槛挑战横亘在韩国的创业者面前,他们会打退堂鼓吗?
和中国相比,由于韩国市场容量有限,创业公司如果想获得更大发展,进入中国是一条切实路径。这也是当下很多韩国企业想打开海外市场时,会把中国当成第一优先选择的理由之一。例如从事人工智能的Flitto翻易通,其在全球有600万客户,而50%来源于中国。
此外,韩国资本也不是很活跃,很多创业者希望借力跨域资本。
浮躁年代更需朴素的追求
你可能想象不到,一个创业五年的韩国公司仍保持着少而精的团队。难道不想做大?
事实是,中国创业氛围尽管浓烈,但创业者由于沉浸投资泡沫中,浮躁之气尽显。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同为亚洲的韩国,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这家创业公司正在做的业务并不新鲜:与韩国2000余家医院合作,为会员提供企业医疗福利,例如体验、美容/整形等一站式服务。相当于国内众多正在苦苦挣扎的移动医疗平台。但是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他们不仅代办综合检查,与体检有关的款项也采用先付制度(与保险公司合作),并保证提供的信息准确,不坑人。
打印医院证明+简化保险理赔业务,在他们眼里“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提供的服务”,因为这可以“让用户不必亲自跑腿”。
这种项目在中国频频烧钱,很多创业公司难以为继,而在韩国却截然相反,他们营收状况良好。2016年该公司有望实现6亿韩元(约合350余万人民币)销售额。目前正筹备针对中国人的医疗观光等新的服务。
“你们想借助资本实现什么目标?有想过上市吗?”
这一轮的“帐篷会谈”直奔主题,接盘的是来自中国的宏泰产业发展集团总裁潘锋。
“他们的目标是五年内在韩国上市,现在收入比较稳定,明年的目标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他们现在最大的目标,是通过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构筑医疗服务平台,向中国游客提供韩国整容的相关服务。比如:向中国游客提供韩国医院的真实评价,或者为中国游客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提高手术的信任度,从而获得收益。”翻译用十分清晰的中文传达这家公司的诉求。
但是,从本土到跨域扩张,可谓深沟险壑!
移动互联网的疾速发展已经让中国进入“全民创业”阶段。但自2016年以来,大批创业公司频频死掉,即使没死,有的项目中途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也开始掉头急转。这在移动医疗领域尤甚。投资人也逐渐由热捧转为理性。
“我觉得你们的优势(描述)得还不够清晰。”尽管在经济一体化时代,投资是没有国界的,但潘锋依然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给中国的合作伙伴提供什么,你们还需要更聚焦;假如你们需要融资,需要我们做什么?双方的利益点在哪儿?市场在哪儿?如何把你们的业务发展到最好?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可以写邮件给我……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拿什么到中国市场竞争?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对《中外管理》表达了极为坚定的理由:提供的数据信息坚实可信!
当别人浮躁的时候,我依然坚持最朴素的追求,稳扎稳打——是韩国创业者的普遍状态。而这一点也值得中国创业者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