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论需要分胜负吗?

2016-12-22

中外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维迎林毅夫中产阶层

林毅夫主张“有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形成比较优势;而张维迎主张废除一切产业政策。两人和而不同的背后是不同经济学派的主张。即便是自诩为高度自由市场的美国,也充斥着大量的产业政策。2016年7月,美国政府首次以白宫的名义发布了最新的电动汽车产业政策。而日本、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是俯身可拾。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实现比较优势还是规模经济,甚至是产业政策的初衷,仅仅靠直接补贴企业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提升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才是根本出路。美国凭借对扶持技术研发等产业政策,使其战略性产业始终处于全球领先,而中国产业政策在规模等低层次扶持,无法使得产业真正壮大。就此,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产业辩论会不在于说服对方,更不是为了一争高下,而是透过辩论反思并优化中国产业政策,让产业政策为中国产业强筋健体,这恐怕才是真正意义之所在。

事件:11月9日,经济学家林毅夫与张维迎在北京大学举行“产业政策思辨会”,这是两人首次针对产业政策展开正面交锋。*来源:《新京报》 作者:盘和林

热议就是风险

人们习惯将电商的成功归结为市场的力量。硬币的另一面是实体商业的无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相对于电商在中国的风生水起,在很多国家电商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电商对准实体商业的软肋成长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商模式没有自己的软肋。永远不要怀疑,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方便和便宜。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肯定要往消费体验上走。现行的电商模式绝不是终点,如果电商失去了创新求变的基因,开始守成,甚至沾沾自喜,那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会无限扩大,今天风光的可能就是风险。

事件:国家邮政局估算,刚刚过去的“双11”期间,全国快递业务量高达10亿件,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2.4亿件。*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毛建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热议干实业的企业家输给炒房太太团?

房地产一热,进入房地产一个月的收益都远高于辛辛苦苦做实业一年的收益,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励志式和鸡汤式的喊“做实业的不能输给炒房的”,而是需要分析实业面临的真正困难,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帮助实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对实业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对房地产才是“真爱”。这两年听到的创业案例大多来自互联网,除此之外,年轻人最向往的就是搞一笔钱,再去投以钱生钱的项目,鲜有人投身真正的实体经济。一些创业的朋友,感叹如今创业之不易。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非常不理性的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家都想暴富快富,都在讲故事,忙着估值,忙着圈钱,鲜有人有产业的使命感。

事件:近日有媒体发文,探讨在中国为什么干实业的输给了炒房的,结论是让“实”与“虚”的结构再调整、再平衡,将这一比例维持在风险红线以内。*来源:《新京报》作者:马光远

热议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中产?

“中产阶层”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而社会上对“中产阶层”的界定一直颇有争议,其中不乏“被中产”“伪中产”和“超中产”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概念。比如:从拥有财富总量看,按照目前的房价水平,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房者普遍有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资产,但是很多人不得不为日常生活精打细算,着实难言“中产阶层”带来了多少快感。所以,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群体的评估,还是要慎重和科学一些,不可轻易下结论,一旦结果相差较大,就很容易误导公众。很多普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因为大家自认“中产”的底气不足,害怕引来围观。由此来看,争论有多少人进入中产阶层没有多大意义,也没有必要为此陷入无休止的纠结。当中国经济发展到更理想的阶段后,中产阶层的“分水岭”就会自然形成,届时,大家不妨再对号入座。

事件:11月初,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将在2030年前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3/4的中国人将成为中产阶层。*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唐卫毅

猜你喜欢

张维迎林毅夫中产阶层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张维迎 在骂声中捍卫理念
张维迎:市场信仰者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林毅夫案,台“国防部”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