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总统上台,中国企业如何适应?
2016-12-22PengfeiLi
Pengfei+Li
2016年11月8日落幕的美国大选,对美国甚至全球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惊!
被主流媒体一致看好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败选,虽然希拉里比川普(即特朗普)在全美范围多近百万张选票(基于美国的“选举人团”和“赢者通吃”制度)。同时,共和党不仅赢得了总统宝座,还控制了国会。
大多数美国人至今仍处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选举的震惊或阵痛当中。美国人民显然还不能很理性地看待这场选举。毕竟,川普这样富有争议的人当上了美国总统,民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
在11月15日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举办的“2016年的选举到底发生了什么?”论坛中,两位分别来自美国主流媒体MSNBC和CNN的主讲人与纽约城市大学的政治学教授Peter Beinart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但其话题主要还是围绕着川普为什么会赢以及川普的上台会给美国的国内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知识界和主流媒体还没有从国际关系或国际影响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川普的当选。
川普和共和党的大权在握,显然会重新定义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尤其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以及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至此终结?
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发表的《历史的终结?》一文,可以说定义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在福山看来,199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预示了两极世界格局的终结,从此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自由民主制成为唯一可行的政治制度。
同时,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理念的“华盛顿共识”也是在1989年被提出的。而彼时的美国,欣然举起了以自由市场为原则的全球化大旗,从理念和经济实力的双重层面占据了全球化浪潮的制高点。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虽然1970年代以来的“去工业化”路线让美国失去了大量的制造业,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让美国在经济整体层面维持着稳定增长。而1990年代以来的计算机革命更是让美国从IT和高科技领域实现了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虽然反全球化的声音在美国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受“去工业化”打击最重的美国中北部铁锈地带(Rust Belt),但是反全球化在美国社会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美国从里根开始的历代领导人也知道,让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是不可能的。就像美国的一句俚语所说:“挤出去的牙膏是收不回来的。”
而川普想做的,或者说他打算做的,正是把挤出去的牙膏收回来。川普从竞选之初就是举着“美国至上”的大旗的。他的两句竞选口号“美国至上”(America first)和“让美国再度伟大起来”(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在美国知识界和主流媒体看来简直是个笑话。尤其是第二句,它的潜台词是“美国已经不再伟大了,我们只有以美国为中心才能让美国再度伟大起来”。
对希拉里(甚至是共和党内部的既得势力和极端保守派)和其他美国精英阶层来说,川普打出的“恐惧牌”和“危机牌”是完全不入流的噱头。他们觉得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们在选举前也很自信大多数美国人民不会被川普的“恐惧牌”吓到。但11月8日的结果显然震惊了美国,这也是多数美国人现在仍然不能理性看待川普上台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不相信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和全球化已经终结了,至少不会这么早终结。
但几近半数的美国人已经相信了川普的“恐惧牌”,他们也支持让川普领导美国走出危机和再度伟大。可是,人们显然并不知道如何“让美国再度伟大”,主流媒体更是在集中报道美国目前的胶着、分裂和不安状态。并且,美国主流媒体根本不愿意承认美国已经不再伟大或者单极世界已经终结了。
美国能收回基建和制造业吗?
纵然美国民众和主流媒体还是放不下焦虑,川普和他的同僚们已经在准备权力交接了。
但知识界和媒体对川普的新政府究竟会如何运作还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不知道川普在竞选期间的口号到底是嘴上说说而已,还是会具体落实。同时,也因为川普的三大核心竞选口号(让美国再度伟大,建一个伟大的墙和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太不像可落实的社会经济政策了。
但毋庸置疑,川普和大权在握的共和党不会再践行既有的经济政策了。在经济政策上,川普也必然更加以美国为中心。这也就意味着美国会放弃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通过更多的贸易和投资壁垒来提振美国的国内经济,而非通过自由竞争来推动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这也是克林顿从1990年代开始便一直推行的路线)。
提振美国国内经济最可行的一项政策,便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是一项可以快速激活经济的通货恢复项目。虽然此前奥巴马自上台以来就尝试积极推进美国的基础设施更新,但是他从来没有成功地从被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那里获得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的预算。而基础设施投资显然可以提振美国的就业,那里有太多老旧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以及港口需要更新。
但川普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美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一个未知数。更重要的是,共和党内部是分裂的。共和党的极端保守派至今仍在支持严格控制政府预算的财政紧缩计划(austerity program)。由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投资显然会进一步加大美国的政府赤字,而这无疑将会招致共和党内保守派和反对派民主党的抵制。
华尔街显然没有美国的党派政治和民众情绪化。从美国银行股在大选后的稳步上升可以看到,全球的金融资本家正在积极为川普的新政“和面”。他们正迫不及待地等着川普在2017年1月20日上台后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毕竟这些基础设施投资的核心是政府发行更多的债券(注:美国的政府债券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并且政府项目基本无法依靠短期银行贷款。)而在此同时,受益于全球化的科技股正在经历持续下跌。这一涨一跌,从金融层面真切地反映了美国“本土保护主义”之于“全球化”的胜利。
如果川普新政带来的只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那么支持川普的美国普通选民(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州的白人蓝领阶层)恐怕会失望甚至觉得被新总统背叛了。因为支持川普的人更希望获得稳定体面的“美国制造”的工作,而不是主要由非法和新移民来做的基建工作。
最好的情况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钢铁、水泥、玻璃、机器等)也是美国制造的。因为只有当基建和制造业连在一起的时候,川普“把制造业搬回美国”和“让美国再度伟大”的口号才有可能实现。
需警惕美国“反全球化”新政的滑铁卢
川普的“把制造业搬回美国”很可能会搁浅,因为历史上没有哪一个超级大国可以重新收回自己外溢出去的产业。荷兰没有,英国没有,美国也不可能实现。
“本土保护主义”下的美国仍然会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产品和零部件,因为川普提出的“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关税”被众多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上的“自杀举动”。川普的普通支持者们也没办法为飞涨的日用品物价买单。
但川普和共和党显然愿意对美国现在还可以制造的商品(如核心部件、汽车、新能源等),征收高额的进口税,以保护甚至逐步扩大美国既有的制造业。同时,对海外投资设置更大的准入机制并制定更苛刻的条件,例如:海外在美国的投资必须在美国提供稳定的就业,并且使用在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而非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的外国产品。
这种收紧的投资政策,显然会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进一步扩张。并购和直接投资都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核。中国企业,尤其是崛起中的中国科技企业,借美国市场来深化其全球化的战略显然会遭遇美国“反全球化”新政的滑铁卢。笔者在《中外管理》2016年11月刊发表的《万达入主好莱坞,没那么容易!》一文中所提到的新政府将制定新的海外并购法令,也很可能成为现实。
不过,对川普“反全球化”的新政没必要进行过度解读。我们仍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川普的“反全球化”言论以及美国很可能实施的“反全球化”新政,并不能代表“反全球化”的到来。甚至就算是美国领导的单极化世界格局的终结也不能预示着全球化的终结。
只是,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要变了。而中国和中国企业,很可能成为新的全球化形势下的规则制定者,并且是在美国“自愿”放弃领导权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