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童年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2016-12-22滕婉俐
滕婉俐
保卫童年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滕婉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大跨步地迈入了电子媒体时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电子媒体成为儿童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电子媒体的到来既有利也有弊。因此电子媒体时代的童年成长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近来,产生了一种儿童与电子媒体之间正面的关系建构:认为儿童能够比成人更熟练地使用计算机、iPad、手机等电子媒体的原因是儿童拥有一种强有力的“媒体素养”。这种媒体素养指儿童在以计算机、iPad、手机为主要传播媒体的场域中获取信息、分享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的能力。儿童并非是被动的媒体受害者,相反,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电子媒体。而电子媒体,丰富了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赋予了儿童自主选择的机会。
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他提出“以电视为主导的电子媒体摧毁了童年,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界线”这一观点。波兹曼回顾了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曾经有效地将成人与儿童隔离,原因是印刷术定义出新的成人——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成人控制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要想获取信息必须接受教育获得读写能力,而伴随着这一过程而来的是儿童慢慢成长为成人。到了电子媒体时代,电子媒体给儿童带来了新的机会,即信息以图像、声音等方式直接传递,儿童不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读写能力这一个缓慢的过程来获取信息,波兹曼发现“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息灵通”。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逐渐失去了对信息的控制权,成人的秘密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尽泻无遗地暴露在儿童的视野里,儿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成人世界的暴力、性爱与欲望等阴暗面。更令波兹曼忧心忡忡的是,电视作为传播媒介不分离受众,一切信息都能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共享,这样几乎摧毁了儿童的个性。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出现大批“成人化”的儿童,他们追求电影、电视里成人的紧身衣,而紧身衣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很多不利影响;他们喜欢打街机游戏,而街机游戏中隐含的暴力因素正无形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他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都跟成人渐渐接近,儿童真正地变成了小大人。然而,儿童失去童真的后果是儿童犯罪率逐年增长。
实际上,随着电子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媒介的态度既欣喜又畏惧。一方面,人们急不可耐地想要利用电子媒体创造出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害怕电子媒体的负面影响会摧毁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最终取代人类本身。这样的矛盾心理导致许多家长在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电子媒体的参与这一问题时犹豫不决。
在电子媒体时代,儿童的成长是不是像波兹曼描述的那样悲观?儿童的个性是否遭到摧毁?童年是否还存在?笔者认为,波兹曼的悲观,其实质是对印刷时代的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悼念。作者渴望回到传统中的童年,即信息权由成人牢牢控制,儿童通过接受学校的文明教育来获得信息和知识。何谓传统中的童年?用波兹曼的话来说,就是“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童年”。儿童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相比较于今天,儿童更多的与同伴在一起玩耍、游戏。同时,儿童又通过接受学校的文明教育来规范言行、陶冶心灵。一如波兹曼所形容的“儿童回归属于自己的儿童乐园”,在儿童乐园里,儿童的天真、可爱、好奇与活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儿童避开了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干扰,保留了一颗童心,满是对童真、童趣的体验。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儿童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变化,要求儿童的生活还停留在过去时代,要求儿童一成不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一些家长试图阻断儿童接触电子媒体的做法这显然不可行。因为在今天,电子媒体已经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电子媒体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但是目前来看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美国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每周接触计算机三至四次会促进他们学前能力的准备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电子媒体时代,网络无异于一本百科全书,计算机通过语言、图画、视频和模拟场面,把儿童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为儿童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儿童无法被排除在电子媒体与它们传播的信息之外,成人也无法再将成人儿童禁锢在成人设置的堡垒之中。与其绞尽脑汁让孩子与电子媒体隔离,不如坦然应对电子媒体所带来的挑战。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使用电视、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媒体理应有正确的引导,例如严格规定使用的时间、精心挑选适合儿童的节目,在有父母任何一方的陪伴下让孩子使用等。父母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带好头,亲身示范让孩子知道计算机、手机等主要是学习、工作、交流的工具,并不纯粹为了好玩。其次,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理应承担起向儿童传播正确媒介观的责任。教师在教学、游戏中可以开展一系列以健康上网为主题的活动,要让孩子能够鉴别暴力、低俗等对其身心有害的内容。针对幼儿自我控制力差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游戏中采取延缓满足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游戏活动中制定轮流玩的规则,把一个玩具分给好几个孩子玩,让他们学会等待和遵守秩序。再次,社会应呼吁电子媒体背后的制作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传播包含低级趣味甚至性爱、暴力等内容的产品。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一系列标准来规范儿童类电子读物、电视节目。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才能更长久地保留一颗童心,更充分地体验童真、童趣。
“童年消逝”的警钟已经敲响。在电子媒体时代下,儿童的成长应得到人们更密切的关注与重视,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的生活,发挥电子媒体的正面效应,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21,131.
[2]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M].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43,48.
[3]侯莉敏.童年的“消逝”与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