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否定之否定中敲响语文的门

2016-12-22孙晋诺

江苏教育 2016年5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师

孙晋诺

在否定之否定中敲响语文的门

孙晋诺

教师的成长需要始终坚持在学习中领悟,在反思中前进,在否定中建设;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从教文章知识、教语言内涵、教言语运用到教言语形式,再到依据阅读学理论开发阅读课程,形成了一个边否定边建设的研究链条。课外阅读的三类优化,科研组织的三种形态,都显示了优化、提升在教师业务自修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反思;否定;阅读教学;阅读指导;科研

《国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自古以来,教师倍受社会关注,是一项特殊的职业。“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永不过时。因为,不触及灵魂的教育往往是无效的教育。教师不从灵魂的高度施教,就难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孔子一“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意思是进了朝廷的门,就显得害怕而谨慎,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一样。孔子并不是害怕朝廷的官员,而是认为只要进入公事之门,应该谨慎敬畏,一丝不苟。教师面对孩子就不能像面对机器一样,面对教育要有敬畏感,要有崇拜心。工作以来,始终怀着如履薄冰之感:我具备一个教师的人格修养吗?我能让学生佩服吗?我是一个好教师吗?

如何做一个好教师?

教师的成长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自我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是自我否定而不是自我维护。自我维护往往会使自己故步自封,道理都懂,但往往又都会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潭里去。自我否定难,难在每个人都拥有不想被否定的心态,都不想舍弃原来的观点,都喜欢走自己最熟悉的路,时间长了就缺乏自我否定的勇气和能力。

回顾30年的教学历程,自我感到比较满意的一点是:我能时时自我否定,在否定之否定中慢慢前行。

语文教学难,难在课程本身失范,内容缺失;难在阅读学理论空档,用文章学替代;难在阅读功能不明,被简单的一元论统领;难在名为读写一体,实则读写互为掣肘。面对着一节节令人困惑的语文课,刚刚踏入中学语文教学之门的我犹如一匹困兽,左冲右突。为了在语文教学的黑洞里撞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我给自己制定了这样的工作原则:“四个坚决”与“四个坚持”。

“四个坚决”:坚决不做应试的俘虏——做一个敢于张扬个性的人;坚决不做教材的奴隶——做一个灵活建构课程的人;坚决不用旧教案——做一个超越自己的人;坚决不走程式化教学老路——做一个时教时新的开拓者。

“四个坚持”:坚持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蕴含先进教学理念内核——做一个用理念引领行为的人;坚持记教学笔记——做一个教学智慧的收藏家;坚持每读必写——做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人;坚持专题思考——做一个有长远学术规划的人。

一晃近三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当年写下这些原则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温暖的傍晚,我在一个新的备课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上面的话,眺望着窗外的校园内心波浪翻滚。三十年来,我践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这些原则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反思、否定自己,逼迫自己向前走;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蜕变,虽然现在依然没有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但那只幼虫总算撞破了束缚自己的茧,给自己觅得了一条活泼有趣的路。

一、阅读教学的三次蜕变

(一)从教文章知识到教文本语言

1986年初涉教坛,我像我们家那头不惜力的小毛驴,只要站在了田野里就拼命地往前拉。那时教学资料奇缺,我忘记了从哪里搞到了一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的词语手册,顿时如获至宝。可是,其他五册没有啊。于是我自己编,为此积累三千余张卡片,编了我自用的词语手册,学生们拿着传抄,好像武林秘籍一样,因为那时学生手里根本没有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

当时,我还弄到一本《教师工作手册》,类似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讲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知识。我仿照上面的例子解剖课本上的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总结主题思想。令我痛苦的是有些段落就是分不清,当时认为答案是唯一的,不可能有多种分法,可是深究,又常常为一段是归到上部分还是下部分熬到深更半夜。尤其是讲修辞知识的时候,上课前已把十几种修辞手法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了,例句也工工整整地写在备课本上了。走上讲台,非常自信地大讲特讲。可是,一下课,学生端着课本问书上的句子是什么修辞手法,一看傻了眼,既像借喻又像借代,结果紧张出了一身又一身的汗。后来看书才知道,确实很多修辞是模糊的。最头痛的是写作手法,那些概念越用心越弄不清楚,而越弄不清楚就越想搞明白,有时甚至把一册书从头至尾分析一遍,感觉清楚了,学生一质疑又模糊了。

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识,我是困兽犹斗,光是辨析笔记就记了两大本。当时是蛮有成就感的。但令人伤心的是,我费了如此大的工夫,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比那些没有像我一样用功的教师的成绩明显高出多少。究竟是为什么?这团迷雾萦绕在我内心长达两年之久。

后来,听了青岛张伟老师的一节《在仙台》公开课,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教:把一些修饰语空下来,让学生填空,再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用词之妙。我把我的教学内容与他的教学内容一对比,发现,我教的是一些文章知识,而他教的是语言使用之妙。文章知识是死的,而语言运用是活的,语言运用才是读懂文章的路径。由此,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是这样的。从此,我踏上了教语言之路。

(二)从教语言内涵到教言语运用

思维一旦开悟,举一反三则是简单的事情了。弄明白语文之妙在语言,我便在文本的细读上下工夫。我买来了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精选出课文优秀篇目,逐字逐句地详解,细读文本的功夫就是那时练就的。我也设计出了种种审读语言内涵的方式:填空、续句、原版与修改版的对比、译文与原文的对比、语句结构形式的对比等等。

这种教法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把语文紧紧地束缚在句子、词语的分析上,时间长了容易单调,学生阅读亦会失去兴趣。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尤其是1997年的语文大讨论,也让我深入检讨自己的语文教学,语文真的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学生们难以保持恒久的兴趣和动力呢?

这个时候传来2000年秋季语文教材大改版的消息,我预感到语文教学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找来各种报纸杂志搜寻相关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我选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三个关键词:积累、审美、创新。在省教研员吴心田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课题在中语会立项。这件事情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研究课题的6年时间里,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验、反馈、分析、总结的步骤进行,设置了实验班与参照班,先后实施了 《诗歌六读方案》《散文三字阅读方案》《诗歌积累方案》《字词积累方案》《口语交际日常化训练方案》《一日一思写作训练方案》《生活化阅读实验方案》《生命化写作实验方案》《“黉学”文学社建社方案》等16个方案,建立了实验数据档案,保存了大量学生学习过程的资料。可以说,好多论文都是实验过程的总结提炼。

我的阅读教学观也在反思、推倒、重建中发生了改变。文本在我眼里不再是一篇篇固定的文章,而是言语运用的鲜活样板。我逐渐明确了生活化阅读的教学理念。所谓生活化阅读,即把文本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注重言语活动的实践性训练。阅读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细读文本、探究内涵。由于教学设计新颖灵活,这段时间在市区优质课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也发表了不少教学实录、课例。该课题于2004年10月结题,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从教言语形式到开发阅读课程

我的研究并未随着结题而止步,而是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再反思、再深化,发现注重言语运用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教学虽然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研读文本,但这种话题式的引导往往不顾及文本的逻辑结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把握,缺乏对文字肌理、阅读规律的深入探讨,好像仍然不是专业性的阅读。另外,新课标、新教材的热闹劲过去后,我发现,所谓注重人文性,不过是把语文课本由原来的以文体组元改为以人文性话题组元而已。难道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这些人文思想吗?如果是这样,语文课的学科专业特性又在哪里?当我们在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划分里腻烦而苦闷的时候,我们渴望语文能教些打动心灵的人文性内容;可是,当这种所谓的人文性真的来到教学之中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只奔着人文性去了,语文阅读教学却消失了。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在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来讲,阅读应该是一门有科学阅读理论指导的专业性阅读,它应该教会学生怎样阅读,而不是教学生读什么内容,即,阅读教学应破解的是文章的形式之谜。破解了形式之谜,文章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准确的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我把目光转向了 “阅读学”。我提出了“从阅读学视角研究阅读教学内容”的课题,并在江苏省教科院立项。所谓阅读学视角,即把阅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作系统性的阅读训练,而非教读那些一篇篇互不关联的课文,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课程化。

为此,我下了一番苦工夫。首先,搜集到关于阅读学理论方面的专著四十余本,通读学习。尤其是曾祥芹教授、韩雪屏教授、孙绍振教授的书,反复研读。其次,我研究了20篇文章的阅读史。即从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选出20篇最为经典的课文作为研究样本,搜集三十年来在各大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相关备课、说课、课堂教学实录及研究论文,梳理三十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都教了些什么。经过梳理发现,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缺乏理论基础。

再次,我把研究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教学本身就是研究,研究的方式就是教学实践。我把教材依据文章形式特点、阅读策略的同一性重新组合,拿到课堂上实验,录下实验课56节,写出30万字的总结探讨。

后来,我发现,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阅读学训练体系太难。因为目前,阅读学理论的基础框架还没有真正完全建立起来,我个人的能力还不足以建设这么庞大的阅读训练体系。于是,我把这个课题的研究转变为微课程化研究,提出了专题式阅读教学的理论。所谓专题式阅读教学,即,把在阅读知识技能方面有关联性的文本组织在一起实施教学,教学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一种阅读方式,而不是这几个文本的具体内容。由这些微课程逐步构建阅读学视角下教学内容的大课程。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构建了12个专题式阅读教学单元。课堂实验效果极好,这更加坚定了我坚持不懈把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二、阅读指导的三类优化

课内的阅读教学只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一小部分,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优化我的做法,从教师阅读、学生阅读到师生共同研究阅读。

1986年春天,我将要从枣庄师专毕业了。想到马上可以挣工资了,就大着胆子贷了150元的款,趁着节假日新华书店打折促销的机会,狂购了一些书。从此以后,买书成了习惯与癖好。每次搬家,最费事的就是搬书。我喜欢书之墨香、书之雅致,更喜欢书之广阔的视野与无穷无尽的智慧。为了让学生也沉浸到书本里去,我在备课过程中有意穿插我的阅读经历,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读书的价值。学生的仿效心理极强,他们买来我“推荐”的书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我给他们开设了“阅读欣赏”专题,带着学生一起读《白鹿原》《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多本书,师生共同研读使课外阅读具有了课程价值。

(一)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到系列阅读

最初,有一段时间我给学生印阅读材料,从《散文》《南方周末》等报纸杂志上寻找一些文质兼美的短文,并配上“晋诺的话”,编印给学生。前前后后,印了有三百余篇文章,足以结集了。后来,我发现这种单篇阅读往往难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不利于情感记忆。鉴于此,我推行读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刚开始,我担心学生学习紧张,读整本书非常困难,后来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有些学生能在一两天就翻完一本书。

在此基础上,我又推出读一个作家的书的阅读活动。我还建议学校建立了阅读实验室,设立了作家阅读专柜,比如鲁迅、余秋雨、周国平等作家的作品全都专柜陈列,鼓励学生读完整一个作家的作品。在这个活动中,我组织了全校性的周国平、王开岭等多位作家的作品读书报告会,并编印了 《开眉览秀峦——周国平读书报告集》。

(二)从集体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到研究性阅读

在倡导一个年级甚或全校共同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些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喜欢某位作家或是某本书,兴趣无法统一。这使我不断调整课外阅读的方式,现在我越来越推崇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举办了“我阅读我推介”的阅读活动。每个学生推介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我给两个班的学生录了推介视频,放在学校办公楼大厅里播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大家打开阅读之门的智慧钥匙。

后来,我又在思考,个性化阅读如何保证每位学生的阅读内容健康且具有审美价值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提出了研究性阅读的原则,即通过研究的方式把阅读引向深处,使同学自觉杜绝那些无聊作品。为此,我创办了《东菑》研究性阅读班报,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得收获发表出来,以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及审美水平。目前《东菑》已出版36期,并结集出版了阅读小论文集《意象世界》。

我经常在教室里拍下学生正在读的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黑格尔的《小逻辑》、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叶嘉莹的《叶嘉莹说诗讲稿》等等已摆上了我学生的书桌。看着这些书与那些《小题狂做》《三年高考五年模拟》摆在一起,我很欣慰!

三、科研之路上的三次跳跃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主要在乡镇初中工作,关于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只是我一个人的奋斗。北风怒号,室内桶水冻实,手抄《论语》《孟子》不辍;夏日酷热,无电扇空调,“每日一思”必成。读孟子书,养浩然之气,学亭林文,铸忠诚之质;曾为董狐一恸,亦为渊明一歌;昼夜蘸清水于门前废碑上练字,书正气歌于蓬荜;晦朔于山林之晨曦中诵诗,传《离骚》情于课堂。天长日久的磨砺让我在关键时刻能坦然大气,不为眼前小利诱惑。

1995年调至枣庄一中,我遇到了张如彬、蒋安军两位铁哥们,我们3人组成了“积累·审美·创新”高中语文教改实验课题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校研讨至深夜11点钟才回家,创办校园刊物《黉学》,编制各种实验方案,写各类实验总结分析。我常常对他们两个人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问题思考十分钟没有结论,那就再思考30分钟,一般用不了一个小时,就会产生有价值的思考结果。我的研究方案、研究成果发表在 《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等多家教学杂志上,这些文章后来编在《我教语文》这本专著里。

2008年我来到了苏州中学园区校,在这里我成立了“孙晋诺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市内多所学校及教育机构。我们定下了“悦己悦人,阅天阅地阅文章;切切偲偲,思教思学思生命;读事读物,度我度他度我们”的工作理念,每个月固定活动一次,就我提出的专题式阅读教学作课堂实验和研究探讨,目前已完成12个专题的课堂实验任务。2016年4月9日,我受《中国教师报》邀请参加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体验坊的交流活动。以“手的故事——我、我们和我们的未来”为题目,详细介绍了工作室的活动情况,受到与会教师的赞扬。

而今我又推出了“晋诺工作室”订阅号,先后组织室友写作 “下水文”“阅读史”“游记”“母爱系列”,每天推送一篇,点击量都在千次左右。我们的文章常常让读者抚掌击案或默然涕下。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一起走,将会走得更远。

我认为一起走的根本价值在于互相帮助、共同提升。我们的理念是“度我度他度我们”,一起走不是趋向同质化,而是使个性更加分明。因此,在我的工作室里,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将会得到完善。这一群人,是帮助你发现个性特长的一群人,是帮助你找到自我否定点的一群人,是协助你建立起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一群人。只有和这样的一群人一起走,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而只有走得更远,我们才能拥有值得我们自我认同的价值;只有具备了沉甸甸的价值感,才能把教育与我们的生活、生命渐渐融为一体;只有我们的身、心、教三位一体,才能在教育中享受生之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教之幸福!

·教师名片·

李进,男,高级教师,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科学教师。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科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全国科学课堂教学一等奖,江苏省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盐城市科学优课一等奖,初步形成了简约、大气、扎实、幽默的课堂教学风格。工作26年来,笔耕不止,先后在《江苏教育》《广东教育》《福建教育》《科学课》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致力于小学科学生活化研究,强调科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学身边的科学,学实用的科学,彰显科学服务生活、改善生活的理念。

G451

B

1005-6009(2016)49-0062-04

孙晋诺,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江苏苏州,215000)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