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基于默顿的失范理论

2016-12-22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制度化手段规范

马 广 超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口 571158)



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默顿的失范理论

马 广 超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 海口 571158)

默顿认为社会失范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结构规定的价值目标与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张力结构,其逻辑是考察社会结构中不同位置的人对于价值目标的适应行为。受其启发,本文通过两个方面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考察学校结构内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张力结构,另一方面是考察学校结构与学校结构外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相互冲突的境况。基于此,笔者认为,纠正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关键在于:其一,通过给予学生规范以及树立规范的合法性权威加强教育规范;其二,通过纪律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塑造学生自制的品格。

失范;大学生;教育规范;自制品格

一、默顿失范理论的核心观点

“失范”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最早是由涂尔干提出来的,其关涉到集体意识和社会结构。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到“规范体系是各种社会功能自发形成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确定形式”[1],这种规范体系下的社会分工保证了社会各个机构之间强烈而持久的相互依赖、相互平衡。另外,涂尔干认为道德作为集体意识结晶化的结果以及超验的存在“是由预先决定行为表现的行动规范体系所组成的。这些规范体系规定着一个人在既定的情境中应该怎么样行动;举止得当,就是从良知上服从”[2]21。因此,在涂尔干看来,“规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上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义务上的行为模式。”[2]17而失范即意味着缺少规范,其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道德的沦丧。默顿的失范理论继承了涂尔干结构分析的模式,但并未将失范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进行研究,有别于涂尔干将道德作为超验的存在悬置起来的观点,认为“集体意识和道德价值并不能超出结构之外而对结构产生外在的强制作用,相反,意识领域的价值规范可以构成与社会结构并行的文化结构。”[3]40我们应该“着重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中介因素或互动过程,并把个体行动的构成过程确定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元素”[3]40。在默顿看来,在个体的行动过程中,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是相互融合的,共同构成了个人所处的特殊环境,而失范就是在特殊的环境中“文化规范和目标与社会结构赋予此群体成员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的严重脱节”[4]303。

默顿的失范理论主要是基于金钱-成功这一价值目标,分析了美国各个社会阶层对这一价值目标的不同适应能力,其逻辑是考察社会结构中不同位置的人对于价值目标的适应行为,亦即价值目标作为单项、社会阶层作为多项的分析方式。因此,有人认为默顿的失范理论在解决同一阶层不同失范行为方面缺少解释力度。其实不然,默顿的失范理论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个人在结构中的遭遇以及做出的反应。因此其理论亦可以考察同一阶层或结构下面临不同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所作出的反应。这种逻辑与默顿的经典分析的逻辑结构相比,只不过一个是单项价值目标、多项社会阶层与多项社会目标-单项社会阶层的区别,并没有从本质上违背其理论的分析逻辑。我们完全可以运用默顿的失范理论考察学校结构下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面临不同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的不同适应行为。另外,学校作为传承社会价值观的官方机构,不同的社会投影聚集于此,我们亦需要考察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人在学校结构之外所遭遇的境况。因此,大学生失范行为可以解释为在学校的结构下大学生作为个体在面对学校—社会文化所规定价值目标与学校—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相脱节时的偏差行为。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处理学校结构内部价值目标与制度化手段脱节的境况;如何处理学校结构下合理的制度化手段与学校结构外社会价值目标冲突的境况;如何处理学校结构价值目标与学校结构外社会价值目标冲突境况;如何处理学校结构下制度化手段与学校结构外制度化手段相冲突的境况。

二、当下大学生失范行为类型及原因

默顿的失范行为理论基于个人的视角,考察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于这些价值目标的适应行为,并基于此构建个人适应行为模式(表1,“+”表示“接受”,“-”表示“拒斥”,“±”表示“对流行价值的拒斥及用新价值替换”) 。

表1 基于默顿的失范行为理论构建的大学生失范行为类型

顺从是指个人对于文化价值和制度化手段都处于遵守的状态。大学生行为既能够满足于学校-社会的基本价值需要,亦可以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此种状态下不会导致偏差行为的发生,它代表了学校-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持。

革新是指“当个体接受了对目标的文化强调,却没有同样地将决定达到此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制度性规范内化,就会出现的反应。”[4]274此种类型的失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制度化手段的缺乏,使得个人目标无法实现;其二,文化价值目标的极度膨胀,导致制度化手段无法满足。大学生抢劫、偷盗行为可以解释为:一方面,大学与其他学制阶段相比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当大学生面临社会的诱惑以及观测到当前社会对于金钱的追逐,其社会金钱的目标得到了极大的膨胀,而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结构下的制度化手段并没有给予学生更为多样的收入来源,这就出现了学校结构下制度化手段与学校结构外膨胀的社会价值目标的冲突,从而导致失范行为的产生。大学生作弊行为则是个人对于学校教育目标的接受,但是其并没有能力达到及格或更高的目标要求,导致学校结构内部个人能力与目标的脱离,从而产生了失范行为。

仪式主义是指个体丧失了文化价值目标,只能被动地遵从制度规范。这种适应模式下的个人“通过放弃主要的文化目标以及更加遵从安全的陈规和制度化规范,个别地寻求对竞争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和危险的个人解脱”[4]287。不管是其缺乏自信亦或是排斥价值目标,这类人都服膺于制度规范的支配,是规范强力奴役的结果。抱怨等行为的实质就是个人在学校结构下的制度化手段中难以获得自我的价值。

逃避主义是指个体只是存在于社会里,而不属于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外人。由于他们不是拥有同样的价值结构,所以只能在虚构意义上被算作是社会(不同于人口)成员。”[4]290当个人在学校竞争中遭遇挫折,往往做出逃避行为,即在文化价值与制度化手段的双重层面“离开”学校。例如“自杀”“大学宿舍网吧化”“吸毒”等行为,这些学生完全地“离开”学校,过着一种与学校毫无联系的生活。

反抗是指个人“对现行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表示不满并加以改造的倾向”[3]48。这种适应模式不仅仅是原有的价值和制度化手段拒斥,并且转换为另外的价值和制度化手段。例如大学生“过度恋爱”“过度兼职”行为。在他们看来学校的价值目标远远比不了金钱和爱情,学校的规范成了他们追求价值的阻碍。其根源就在于学校结构下的价值目标、制度化手段与学校外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发生了冲突,而学生选择了学校结构外的价值目标以及制度化手段。

三、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矫正策略

默顿认为失范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结构规定的价值目标与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张力结构,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过程:“一方面,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竭力获取未经合法化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夸张的文化目标中逐渐丧失掉对规范本身的情感支持。”[3]46因此,可能性策略的提出必须关切这个失范过程,一方面从合法化的手段入手,另一方面从个人品格入手。

(一)加强教育规范

何为加强教育规范?狭义上来说,教育规范是依据教育条例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所认定的行为模式。那么,从其内涵出发,加强教育规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给予学生规范;其二,树立规范的合法性权威。

自由是规定的结果,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规范的制约,正如康德之比喻“那些孤零零立在田野中的树,会长的歪歪扭扭,枝蔓旁生;相反,树林中的树由于有临近树木的阻碍,就会长得高耸挺拔,以求获得其上方的空气和阳光。”[5]9那么如何给予学生规范并促进学生将规范内化?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的控制;另一方面是消极的控制。积极的控制是指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方式,树立遵守规范的榜样,以促进学生规范的内化。消极的控制是指通过惩罚的方式,对不遵守学校规范的学生予以严格的处理,“惩罚的本质功能,不是使违规者通过痛苦来赎罪,或者通过威胁去恐吓可能出现的仿效者,而是维护良知”[2]123,从而使学生明确规范的边界,树立良好的规范意识。

道德合法性权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共识和制度。依据涂尔干关于道德概念的界定,道德是由一系列的规范体系组成的,那么按照其逻辑,规范的合法性权威亦取决于这两个因素。因此,加强教育控制,树立规范的合法性权威可以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其一,寻找学校与学生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并将其作为规范的根本。其理想和信念必须符合人性的发展,能够使身在学校的学生获得人生完满的意义,而不能以传统和习惯作为借口,以惯例立规范。其二,学校规范必须为学校价值目标提供一个确定性的基础。学校应该尽量完善学校的规范制度,并且保证在规范制度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塑造自制品格

基于失范行为发生根源的另一面,笔者认为失范行为的发生是因为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因此纠正失范行为的发生必须注重学生自制品格的培养。自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遵守规范的能力即纪律精神;其二,付诸实践的能力即实践力。

遵从纪律绝不是奴役性的,而是要让他感受到自由的约束,而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的培养应该从小进行,因为儿童的本性之中有两个与生俱来的特征,而这两个特征使其极易受到我们的影响:“首先,是他具有作为一个受习惯支配的人的特征;其次,是他具有容易受到暗示影响的特征,尤其是,他对律令性的暗示是开放的。”[2]101因此,纪律精神的培养可以依据这两个特征进行。基于第一个特征,我们应该对儿童进行礼仪的教育。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赋予儿童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可以使其意识到规范存在从而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基于第二个特征,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儿童总是对于周边的环境极具观察力,并迅速将其所观察到的行为或价值观转换为自身行为或价值观,榜样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实践行为只有通过其有机载体“身体”以及精神的指引才会发生,即身体和精神是实践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健康之身体;另一方面依赖于理性批判的精神。其一,从现行的教育境况来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身体健康的教育,将其列为次要的位置,这是对体育教育的偏颇认识。洛克在《教育漫话》的开篇章节中说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间断而充分的描述。”[6]身体之健康本身是一种幸福,同时,只有身体健康才有能力去追求幸福,身体是实践的载体,实践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现行的教育境况,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其二,实践力的培养还有赖于精神的指导。理性批判的精神不是从外面进行灌输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理性的教化必须以苏格拉底的方式进行。”[5]33有些教师声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苏格拉底式的方法,引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关联性或启发式的思考。其实不然,启发学生思考只能算作是机械的苏格拉底式方法,而其真正关切的并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要让学生产生怀疑批判的精神,其通过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自知其无知,通过催产术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老师真正的理解体育教育以及理性教育,并付诸实践。

上文所提到的这两种可能性策略,是基于其失范行为发生的根源来谈的,但是教育问题往往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总体上来说,避免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应注重加强教育规范以及塑造学生自制的品格。

[1]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 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328.

[2] [法] 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 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 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5] [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

[7] 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4).

[8] 赵斌.默顿失范理论的发生学重建——兼论其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解释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87-92.

(责任编辑:张连军)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02

2016-08-12

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研究生校级创新项目(Hsyx2016-17)。

马广超(1991-),男,山东聊城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6

A

1009-2080(2016)05-0011-03

猜你喜欢

制度化手段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