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系动词BE习得的影响
2016-03-16刘小庆
刘 小 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40)
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系动词BE习得的影响
刘 小 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540)
国内外关于系动词Be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纯语言学领域或对英语动词Be的这种句法属性进行理论阐释方面,针对系动词Be的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极少。本文旨在通过横向定量研究来调查初级、中级、高级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对系动词Be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母语迁移对系动词Be习得的影响,为其教学与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学生;母语迁移;系动词Be;习得
引言
在《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和《剑桥高阶英语词典》五大学习型词典中,动词Be被划分为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和助动词。但这几种用法在词典中所占的比重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比较显著的是动词Be作为连系动词的用法。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动词Be的连系动词用法比助动词与实义动词的用法更加普遍,尤其是大多数初学者在习得Be的起始阶段,受语义驱动,经常使用母语策略,把汉语“是”与Be进行语义图式匹配,而忽视了目标语的结构。目前,对系动词Be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理论层次上,而针对系动词Be的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却极少。本文旨在从母语迁移的角度来探讨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习者对系动词Be的习得问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
Stromswold[1]以数据库为依托,研究了12名从1岁零2个月到7岁零10个月年龄不等儿童的自然话语。结果表明,尽管英语系动词Be和进行体助动词Be在语义、句法和词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相似性,但是儿童在习得它们时的特点和所犯错误类型是不一样的。于是他提出,这是由于儿童对实义词汇语类和助动词语类的特性的了解,使他们区分开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动词Be。Lee & Huang[2]指出标准汉语书面语中的系动词“是”与英语中的系动词Be相类似。Chan[3]也认为当汉语动词“是”用作主语和它的补语之间的连系动词时,它的功能类似于英语系动词Be。然而,不同于英语系动词Be的是,汉语动词“是”不能与像should/will等这样的助动词共同使用。Fu-Tsai Hsieh[4]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的差异来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主谓一致、时态词素及系动词Be的习得情况和原因。黄冰[5]借助1997、1998年广东省高考英语作文语料对中学生There be句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考生出错率最高的是主谓不一致。该研究指出,考生的失误可能是因母语干扰或混淆目标语知识所致。
通过阅读有关文献,我们发现涉及系动词Be习得的纵向定性研究较多,即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习得特点,所以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被试者大部分是儿童、少年学习者,很少有成年学习者。虽然以往研究也探讨学习者的母语对其习得系动词Be的影响,但大多针对单个现象(如主谓一致)进行讨论,鲜有分析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与语境对系动词Be的影响。那么母语在系动词Be的习得过程中充当什么作用呢?当学习者犯与动词Be相关的错误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的?英语形式和汉语语境知识的错误匹配是否是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使用系动词Be的重要原因之一呢?本论文以100名中国学习者的系动词Be错误为语料来探讨以上的这些问题。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将被试根据英语学习的年限和实际水平分为三组:初级(高中二年级学生)、中级(英语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和高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然后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法(random stratified sampling approach)抽取三个班(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按照自然班分组。初级组40人;中级组33人(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备考阶段);高级组27人(因为高二学生已经学完了有关动词Be的所有用法,所以将高二年级的学生设定为初级组;每组人数的多少是按照该年级学生的总体数目比例来确定的)。因此,所有这些受试者都有多年正规英语学习经验,并且他们的母语都是汉语。
2.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1)选取实验对象。(2)选取实验材料。我们同时设计了两项测试任务:写作和翻译练习。(3)判断与筛选。研究者将把对本研究有用的材料判断和筛选出来。研究者首先将测试中与系动词Be相关的错误划出来,然后再找出这些不恰当的表达是否是母语迁移所导致的。(4)数据分析。通过量的研究对三组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100篇写作及翻译练习中的系动词Be错误数据进行了收集统计。对进行数据处理后,对系动词Be错误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大致了解。对比分析不同学习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系动词Be的规律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 数据中系动词Be的错误分布
系动词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主谓一致错误和省略错误。前者指的是动词Be的错误变体,是与主语搭配的单数和复数形式的错误。而后者指的是系动词Be的省略错误。表1显示了中国学习者英语系动词Be的错误分布。
一般来说,主谓一致错误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经常犯的错误,并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也进步不大。正如表1所示,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在形容词短语作补语时倾向于省略系动词Be。在初级组中出现了20个此类的错误,而在中级组和高级组中分别只有7个和2个。介词短语作补语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在句子Itveryusefulforus.中就省略了系动词Be,这句话的正确形式应该是Itisveryusefulforus.我们在表1中可以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级组中有13个名词短语作补语的省略错误,是这三个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2. 关于系动词Be的错误讨论
在中国,学生在课堂外很少有接触目标语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所有的学习者在学外语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母语,其语言结构与语境标识牢牢系在一起确保了母语使用的自动化。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课堂学习的输入也相对不足,他们也很少接触到可以提高他们英语系统知识的真实语境流。再者,许多EFL学习者认为英语和中文是一样的,它们只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同一样东西而已。他们同样相信每一个英语单词都可以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表示。因此,学习者经常用他们的母语词汇来代替目标语词汇。很多学生尽管学了多年的英语,仍然无法用英语进行正确、恰当和流利的交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忽视了语境知识的学习。当然,强调语境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语言知识本身就不重要了。相反,语言知识是掌握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在中国学习者习得系动词Be时,正是由于大脑中的这种母语语境,干扰了他们对目标语的习得。
(1)系动词Be的省略错误
在下面的例子中,中国学生把句子中必要的系动词Be省略了:
①Theyallfriendlytoeachother.
②Inthepast,people'slifeverypoor.
③Whenweathome,wefeelveysafe.
④Lifeofacollegemanshouldlikethis.
在例①和例②中,中国学习者省略了系动词Be,并且把形容词当作动词。犯这些错误的受试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少用没有表达实际意义的词。这就是汉语中的“语义经济”原则。这些错误主要出现在初级组和中级组的学生当中,因为这两组的学生易于用他们母语的语义框架来造英语句子。当他们造英语句子的时候,他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种语言总是汉语。同样地,我们用例③和例④来举例说明,受试者大脑中的汉语语义结构可能是:
①Theyallfriendlytoeachother.Tamendouyouhaoduibici
②Inthepast,people'slifeverypoor.Guoqurenmendeshenghuohenpinkun
由于受试者“强调意义而忽略形式”的习得特征,一些像系动词Be这样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法词素,有时会被他们错误地忽视了。探索这些错误的内在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本研究中的翻译都是根据汉语的提示来进行的。事实证明这种翻译任务更容易激发学生求助于母语语境知识进而导致负迁移。从本研究的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调查研究中的那些不恰当的内部语境的确是由于学习者在动词Be的早期学习阶段中缺乏足够的语境支持所导致的,并且这种“补缺”语境的痕迹在有声思维中很明显。
正如例③和例④所示,受试者也常用介词短语来代替系动词Be。根据本研究的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结果,受试者大脑中的汉语语义框架应该如下所示:
③Whenweathome,wefeelveysafe.Dangwomenzaijiashiwomenganjuehenanquan
④Lifeofacollegemanshouldlikethis.Daxueshengdeshenghuoyinggaixiangzheyang
如果这些错误的句子反过来翻译成中文,可以与中文在句法和语义上对应。由此同样表明受试者的内部母语语境在构造英语句子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形容词短语和介词短语,另外一种容易让中国学习者省略系动词Be的补语就是名词短语了。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系动词Be的省略总的来说从初级组到高级组是逐渐减少的。因此,当中国学习者习得了越多的目标语的知识,这类的错误也相应的会越少。
(2)系动词Be的主谓一致错误
正如我们所知,主谓一致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从本研究的有声思维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可能源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因为在汉语中表达复数没有必要改变词的形式,而在英语中对单复数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汉语中没有形态变化,一些受试者就会造出如下的句子:
⑤Peoplewholivedinthetownwaspoor
2016年第5期 刘小庆: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系动词BE习得的影响
⑥Inthepast,hisflowerswaswateredeveryday.
实际上,汉语是一种没有曲折变化的语言。一方面,汉语的单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另外一方面,当组成句子结构时,像形容词、动词和名词这类词仍然没有形态变化。因此,在汉语中的主谓一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但是,在英语中主语和作谓语的动词短语在人称和数上是需要保持一致的。动词Be是英语中唯一一个随着特定的人称、数和时态的不同,而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单词(am,is,are,was,were)。以例⑥为例:
⑥Inthepast,hisflowerswaswateredeveryday.
⑦Inthepast,hisflowerwaswateredeveryday.
例⑥和例⑦都可以翻译成:过去,他的花是每天都浇水的。对于同一个中文单词“花”,在英语中当用hisflowers作主语的时候,谓语动词就要用were,而当hisflower作主语的时候,谓语动词则要用was。犯这类错误的受试者可能是把英语的动词Be等同于汉语中的“是”了。Batstone[6]提出“如果学习一种形式时没有足够的语境支持的话,学习者可能没有办法理解这种形式的功能”。因此,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英语和汉语之间这种巨大的差别可能会给他们正确使用英语动词Be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该通过强化复数形式的用法来提升对英语复数的感觉,直到单词形式的改变成为了他们大脑中的内部语境知识为止。
通过分析这些错误,我们可以发现造成中国学习者在数的一致方面表现差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学生总是先学习单词的单数形式,然后才学习它们的复数形式。因此,动词Be的单数形式更先习得并扩大使用。这样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学习者掌握以单数可数名词为主语的动词Be的用法比掌握以复数可数名词为主语的动词Be的用法更容易了。
结语
语境通常被看作为一个环境因素。尽管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语言的产出是受语境驱动的,但是课堂上所提供的大多数语境都是为了某种练习或训练而设计的,并不是为了语言本身的学习[7],很少有语境是出于意识到语境可能在语言本身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创建的。实际上,很多语言研究者,包括大多数的教师,对语境和语言形式的关系仍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支持受试者系动词Be使用的内部语境存在问题。支撑汉语使用的母语语境知识干扰了受试者对系动词Be的正确使用。总之,很多学习者无法正确使用系动词Be的原因可能是在他们学习系动词Be的时候缺少二语语境的支持。当然,本研究在数据量及数据收集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今后的研究注意弥补。
[1] Stromswold K. Learnability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uxiliary and Copula be[C]//In R. Daly&A. Riehl (eds.). Proceedings-Eastern States Conference on Linguistics (ESCOL). 1991:335-346.
[2] Lee N,Huang Y Y. To Be or not to Be - The Variable Use of the Verb Be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J].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Journal, 2004,(2):211-228.
[3] Chan Y W. Syntactic Transfer: Evidence from the Interlanguage of Hong Kong Chinese ESL Learner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4,(56):56-74.
[4] Fu-Tsai Hsieh.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greement/Tense Morphology and Copula Be by L1-Chinese-speaking Learners[J]. Lancaster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Conference in Linguistics&Language Teaching, 2009,(3):5-14.
[5] 黄冰.中学生There be句型使用情况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8):11-14.
[6] Batstone, R. Contexts of Engagement: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on ‘intake’ and ‘pushed out’ [J].System,2002,(30):1-14.
[7] Richards J.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责任编辑:高 曼)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5.027
2016-07-30
刘小庆(1984-),女,江西吉安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硕士。
H319
B
1009-2080(2016)05-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