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的教育”课程构建与思考
2016-12-22张惠娆
■张惠娆
小学“美的教育”课程构建与思考
■张惠娆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与完善自己的过程。可以说,优化教育理念和提升课程建设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现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美的教育”为引领,立足师生发展需求,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校课程建设,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了充满课程魅力的校园生活,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美的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始于学校发展的文化需求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对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立也赋予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但我们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与难点。例如,如何更好地将课程建设与学校育人目标有效整合起来?什么样的课程建设标准才是科学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实现无限的课程开发的重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它们是时代的命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课程改革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这样一种要求,学校确立了“以美启智”的核心理念,通过实施“美的教育”,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校内引导和校外活动结合、课内和课外联系,构建起“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创美,启迪学生学习、生活智慧,赋予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使学校成为充满童年美好回忆的求知园、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实践园。
二、“美的教育”课程体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美的教育”的内涵是解放人的心灵,启迪智慧,走向创造,引领高尚。学校实施“美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有质量、有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身心的喜悦,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精神和谐,赋予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2014年,依托“美的教育”,本着立足学生兴趣、满足师生需求的原则,学校架构起有情有趣的“美的教育”课程体系。以“多彩溢美”为核心,围绕着“爱生活、会学习、有担当、勇创造的美质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梳理,构建以“多元、开放、智慧、创意”为特点的“社团课程”“成长课程”“节日课程”“仪式课程”四大板块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美的教育”课程实施,让校园充满童年美好回忆
在一所学校,如果课程没变,那么无论哪个领域发生了变化,这所学校在本质上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学校围绕实施“美的教育”理念,将课程进行了分与合的统整建设,通过优化开设社团课程、全面展开成长课程、创新设计节日课程、精心打造仪式课程,为学生建构高起点、全方位的成长道路,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成长过程。
(一)“美的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立足学生成长的期盼,构建“成长课程”。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顺应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礼的教育”、“美的熏陶”、“志的训练”三大主题,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了“校史教育”等内容的成长课程。这些课程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孩子们在其中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
例如,学校立足百年老校历史,在一年级开设了校史教育课程,让学生一入校就知道自己是在一所怎样的学校学习。二年级开设礼仪教育课,让学生生活礼仪、餐桌礼仪、剧院礼仪等等,让学生懂礼、知礼、明礼。针对五、六年级的心理特点,学校着力于学生对团队的认识、对意志的体验。例如,五年级的心理游戏课,通过“贪吃蛇”、“孤岛求生”等游戏换位思考、集体完成任务,让学生身临其境;“生存训练”课要学生完成“生死墙”、“定向越野”等高难度的体能训练项目。
2.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社团课程”。学校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与教师资源综合考量,构建起以“艺术素养”、“文学素养”、“语言素养”、“科学素养”、“体育素养”五大素养为支撑的社团课程。它包含小牛顿科学实验、布艺、绘本阅读、轮滑等35个社团课程。这些课程横有宽度纵有深度,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又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为确保课程真正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来,学校开发了网络自主选课系统。每学期根据网络报名系统的生成,实行级部走班上课制。学生选课率及上课率均达到100%,每个周四下午走班上课,不同年级、相同兴趣的学生坐在一起,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事情。
3.立足学生求新求变的特点,构建“节日课程”。学校以“传统节日”与“校园节日”为载体,将节日文化与主题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氛围中,传承文明,感受文化创新,体验校园生活的乐趣。每次的节日活动学校都视其为“隐形课程”,精心策划方案,注重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接受多层次的教育。力争在学生面前呈现“相同的节日、别样的风采”,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
例如,2015年寒假开学典礼恰逢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学期生活,传承民族文化,学校以灯谜会的形式举行开学典礼。校园里张灯结彩,充满了节日的气氛,1000个红彤彤的灯笼迎接着新学期的到来。每个灯笼上的灯谜都是学生们在寒假里自己研究、学习灯谜文化后推荐或创作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这样的节日氛围中既消减了开学的各种不适,又受到了节日文化的洗礼。
4.立足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构建“仪式课程”。立足学生成长重要时间点,学校构建起体验岁月之乐的“仪式课程”。在学生入学、入队、毕业等关键时期,通过庄严的仪式,让学生体验成长、珍惜岁月、热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美的教育”课程评价
学校分别在学生层面及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多元的评价,以评价促提升学校课程质量的提高。
学生层面的跟踪评价。学校坚持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在学生个体层面,一方面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能量储蓄卡,分别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科技、生存教育等方面记录学生的表现;学生可以根据得星情况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兑换礼物。另一方面,每次学校课程结束后,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出勤及具体表现给学生进行具体的等级评价及语言描述的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都可以查看这个学期自己的表现,并可以在教师博客中查看自己和小伙伴活动的照片。六年结束后,每个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多彩课程的成长礼物。从学生的跟踪评价中可以看到他在六年里参与了哪种素养课程的学习、老师进行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到六年来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些跟踪评价的内容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源头活水。
课程内容层面的跟踪评价。学校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确保多彩课程持续高效地开展,学校坚持以“三反馈、两审核”确保课程质量。三反馈: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了解受欢迎的课程及需要进行内容调整的课程、家长走进多彩课程进行家长意见问卷、学期末召开多彩课程教师座谈会,进一步完善多彩课程体系的构建。两审核:学期初审核各素养课程教学计划、定期审核多彩课程管理平台中各项数据及博客内容,通过审核确保多彩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三反馈两审核”制度很好地保证了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过程管理,实现了对在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的监督管理,行之有效。
四、“美的教育”课程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
经过多年持之不懈的努力,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体系,课程建设管理也渐入佳境。学校因为课程建设盘活了各种资源,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各方面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一)课程建设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
在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理念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最初的畏难情绪到后来的主动申报,做到了人人有课程。老师们在课程开发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体味着职业幸福,真正提升了专业素养。老师们从最初的兴趣小组活动到后期的课程开发,历经了课程纲要的撰写、教材的编辑、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评价的创新,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学校基于育人目标,不用统一的模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而是针对其个性特长进行合适的教育,通过以国家和地方课程培养合格学生,以开发多种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用前沿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在学校课程中,学生尽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校园活动、节日party,不间断的活动让学生对校园流连忘返。每年,多彩社团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都名列前茅。
(三)课程建设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美好”的学校精神,领导干部、全体教师围绕一种思想,同心同德,合作创新。在“美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加强了师德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度;在打造“多彩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从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监督、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起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学校近几年来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文明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和超越。学校课程的建设,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真正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美的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旨归,以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基础而开展的课程改革,必将推动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青岛永宁路小学,山东青岛 266100)(责任编辑:高 原 丁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