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的针灸取穴规律研究*
2016-12-22陈劲舟刘志顺张华东周新尧
陈劲舟,姜 泉,刘志顺,张华东,周新尧△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代文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的针灸取穴规律研究*
陈劲舟1,姜 泉2,刘志顺2,张华东2,周新尧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目的:研究古代针灸经典文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及与口干相类似的“消渴”病症的取穴特点,以启发今人临床思路。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版古籍与口干、“消渴”有关的条文,统计条文所涉经络、穴位频次,将统计结果排序,并探讨其中规律。结果:古代文献用于治疗口干症状的前10个穴位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曲泽、太冲、少泽、尺泽、太渊、商阳、关冲、照海、大钟和复溜;用于治疗“消渴”的前6个穴位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承浆、意舍、然谷、水沟、行间和隐白。结论:古代经典文献中,针灸干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主要取穴思路是泻肺、大肠、肝胆郁热与滋养肾阴并行,且与局部取穴兑端相配合;对于与口干类似的“消渴”,取穴思路则为清泻脾经、平衡肾经水火即命门水火,以及局部取穴承浆。
干燥综合征;口干;消渴;针灸;取穴规律;文献检索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干燥、疲乏、肢体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尤其口干症状被患者认为影响生活质量、亟需改善[2]。目前本病尚无根治方法,西药改善口干症状疗效欠满意[3]。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范畴[4],针灸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状[5-6]和患者中医证候等,且使用安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文献报道中各医家针灸取穴差异较大[7-9],且目前尚无治疗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的取穴规范或思路,为临床应用带来很多困惑。古代并无干燥综合征病名,但在以传承为主要手段的中医学当中,经典古籍中的治疗智慧历经千百年历史和实践洗礼,对启迪、指导今人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因此笔者设计较为严谨的检索方法,研究古代经典文献对于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的针灸取穴规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使用《黄帝内经》《难经》《医宗金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经指南》《针灸资生经》《凌门传授铜人指穴》《针灸大成》《针灸大全》《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和《普济方·针灸门》等针灸经典电子版图书,以“干”“燥”“渴”(不包含“消渴”)“欲饮”“嗜饮”“喜饮”“消渴”为检索词,检索与口干症状相关的针灸文献条文,按照以下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检索。由于引起口干的病症较多,除本病外尤其以“消渴”较多,二者相斥,但同时又有诸多病机相似可借鉴之处,因此笔者研究了相关文献[10-12],针对本病症设计较为严谨的检索和分析策略[13-16]。
纳入标准:明确治疗口干的针灸取穴,如“口干”“口燥”“舌燥”等;明确治疗咽喉干的针灸取穴,如“嗌干”;明确治疗“消渴”的针灸取穴;明确治疗口干的相关症状但仅明确具体经络并未说明具体穴位。
排除标准:明确治疗但与干燥综合征其他症状不相符的,如“饮渴身伏多唾,隐白主之”;明确治疗口干但没有相关经络或者穴位;仅为治疗口干病因病机的论述,未出现经络名或者穴位名。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消渴”《金匮要略》对其症状描述即为“口干”“口渴”“欲饮”,而发展到后世至明清时期,类似于现代糖尿病的病症被认为属于中医消渴范畴[17]。中医病名“燥痹”和“消渴”在病因病机方面都存在“气阴两虚” 的相似之处[18-19],又各有不同。因而检索治疗口干症状的穴位时,既不能将治疗“消渴”相关穴位完全剔除,又不能将其和口干取穴等同看待;同时,根据古代文献的原文描述,也难以区分其所指更近于现代糖尿病,还是干燥综合征。因此,本研究对于广义口干症状的古代用穴和所涉经络条文的检索、分析过程分两组进行:口干取穴规律以及 “消渴”取穴规律。
2 数据处理及方法
将同一本书中前后多次出现的治疗口干症状的同一个穴位或经络,按照出现的穴位或经络次数统计;同一本书中出现的不同穴位或经络,按照穴位或经络出现的次数作相应统计;年代较近的书籍中有明确引用年代较远的书籍中的内容,出现的相同穴位或经络仅统计1次,不同穴位或经络按照出现次数计数;年代较近的书籍中没有明确标明出处的,按照穴位或经络出现次数统计。7个检索词中检索结果重叠的仅统计1次。
由于“消渴”症状病机特殊,因此将“消渴”单列开来,同其余治疗口干的穴位使用进行对比。根据穴位使用频度得出用于治疗口干的穴位使用频度和用于“消渴”的穴位使用频度。各个穴位在古代条文中提及的穴位次数以及所对应的经络次数通过手动统计,并汇入Excel分析。
3 结果
将以一组口干为检索条件的结果,包含检索词“干”“燥”“渴”(不包含“消渴”)“欲饮”“嗜饮”“喜饮”;以及另一组仅包含检索词“消渴”的结果。经过人工检索及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本研究检索出带有“干”的条文,共有1791条,其中符合上述纳入与排除标准,并且通过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筛选过后,共有189条。其中涉及穴位共有47个,涉及经络14条;检索出带有“燥”的条文,共有1085条,符合标准且筛选后剩余5条,涉及穴位0个,涉及经络4条;检索出“渴”(不包括“消渴”)的条文,共有1370条,符合标准且筛选后剩余33条,涉及穴位共有16个,涉及经络9条;检索出“欲饮”的条文,共有124条,全部被包含在上述已经检索出的条文中;检索出“嗜饮”的条文,共有4条,全部被包含在上述已经检索出的条文中;检索出“喜饮”的条文,共有0条;检索出带有“消渴”的条文,共有145条,符合条件的有53条,涉及穴位共有25个, 涉及经络11条。通过Excel对治疗口干、消渴的穴位使用频度分析。
3.1 口干症状取穴规律
检索数据库中关于治疗口干的频次最多的穴位和经络列于表1,由高到底排列,经络则包含十二条正经及任督二脉。在高频出现的穴位中,有4个肺经穴,3个肾经穴,3个肝经穴。
3.2 “消渴”取穴规律
检索数据库中关于治疗“消渴”的频次最多的穴位和经络列于表2,由高到底排列,经络则包含十二条正经及任督二脉。高频出现的穴位中,有肾经3个,督脉2个,肝经2个,脾经2个。
表1 治疗口干频次最多的穴位及经络
表2 治疗“消渴”频次最多的穴位及经络
4 讨论
口干症状较为常见,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着重从古典针灸医籍中寻找治疗本病症的经验与智慧,发现其与现代人对口干症以养阴活血生津法、清热、气阴双补法、调理阴阳法、辨脏腑等方法论治的思路不尽相同,以下从口干、消渴取穴特点及二者间异同三方面进行探讨。
4.1 口干症状古代用穴特点
古典针灸医籍中治疗口干的取穴思路可大致总结为:泻热与滋水,其具体方法又各有侧重。同时,也注意调整肝胆经疏泄,兼顾局部取穴和技巧。
4.1.1 取穴重视泻热与滋水并重 从表1可总结出,古代用于治疗口干的常用穴位基本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多为五腧穴。仔细分析前15个用于治疗口干的穴位,一部分为各条经络上泻热穴位,如:太冲、商阳、关冲、少商、三间、鱼际、行间;另一部分为则滋水穴位,如:曲泽、少泽、尺泽、照海、复溜,体现了泻热与滋水并重的特点。
4.1.2 经络多以肺、心包、大肠泻热,以肾滋水 肺经、心包经、大肠经上的穴位多具泻热功效,而肾经上的穴位多为滋养肾水。穴位的选取主要在肺经、心包经与肾经。肺经循行于喉咙,对于口干、咽喉干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总结出古代用于口干的泻热方面的穴位大多在肺经。肺经与大肠经为表里经,在泻热方面,也多选取大肠经上具有泻热作用的穴位。“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大肠经还直接循行到口鼻部位,因此更适合口干泻热。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主胸中虚热,能泻热宽胸。而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也直接循行在口,而且古代用于滋水的穴位选取皆在肾经,如“照海”“复溜”。总结出滋肾水使津液上承口中的作用。
4.1.3 兼顾清利肝胆与局部取穴 检索结果中清泄邪热的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如肝俞、胆俞和泻热滋肾水所用到的肺经、大肠经、肾经有所不同。另外,治疗口干常用经络里,肝经位于第4,而且之上取穴也主要体现了清肝热、疏肝郁的特点,穴位有太冲、行间、章门等。可总结出对于临床上的干燥综合征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辨证为肝胆郁热,并且肝胆属于半表半里,与前面主表的肺经、大肠经病位更向里一层。督脉上的穴位基本都是局部取穴,集中在兑端、水沟。
4.1.4 巧取 “泽”穴 有趣的是,在统计结果中的穴位当中,有3个带有“泽”字的穴位:曲泽、少泽、尺泽。在《高世国针灸穴位名解》中这样说:“泽,在卦属兑,兑为少女,女具有柔顺之阴象。又兑为口。口外柔而内刚,此为阴阳互济也。”其中又有“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以‘泽’字立意,于功则犹泽也。”总结出泽即有阴柔、灌溉之意,而将穴位命名为带有“泽”字,亦有其在滋养水液方面作用的体现。因此可猜想,穴位名称亦有展现该穴位主治功能的作用,在临床运用中可稍作参考。
4.2 “消渴”古代用穴特点
与治疗口干相似,“消渴”病机与针刺治疗思路不离泻热和滋水;不同点为泻热侧重清脾脏邪热,滋水更强调肾中水火平衡。另外,任督二脉上局部取穴的重要性与针刺治疗口干相比更高。
4.2.1 泻热侧重脾经与脾俞 意舍是第2个古代最常用于“消渴”穴位,在膀胱经,横平脾俞。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而在脾经上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是隐白、商丘。隐白,为脾经井穴;商丘,为脾经经穴。由此可总结出,古代治疗“消渴”时,主要关注与脾经上的泻热穴以及膀胱经上清泄脾热的穴位——意舍和脾俞。
4.2.2 平衡肾中水火——然谷 选取肾经当中的穴位有滋肾水的用意。肾属水,然谷为肾经荥穴,属火,为水中火穴。然谷穴升清降浊、平衡水火,专治阴虚火旺,用于泻阴中之虚火。在此基础上,又有太溪穴——肾经原穴以滋肾水,照海穴——阴跷穴滋水以上呈喉咙,且《标幽赋》中有“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总结出治疗“消渴”当平衡肾经水火,即为张景岳强调的命门水火。
4.2.3 局部取穴于任督二脉 督脉上共出现3个穴位:水沟、兑端和龈交,皆为局部穴位,但任督二脉出现的经络频次却位居中第2,可想这任督二脉对于“消渴”的特异性之高。而任脉的承浆穴是用于“消渴”中频次最高的穴位,而且仍然是局部穴位。可见任督二脉上的局部取穴在治疗“消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3 口干与“消渴”古代取穴特点异同
二者治疗大法相似,都以泻热、滋水、任督二脉局部取穴为主。泻热方面,治疗口干更注重清肺、大肠、肝胆之热邪,而治疗“消渴”侧重泻脾经之热邪,笔者认为,此因“消渴”之“中消”与脾脏关系密切;滋水方面,治口干倾向于滋养肾水,治“消渴”强调平衡命门水火,笔者分析,此因“消渴”之上中下“三消”与命门水火密切相关,具体见表3。在局部取穴方面,二者大致相同,但是针刺治疗“消渴”更加注重任督二脉上的局部取穴。
表3 治疗口干与“消渴”古代取穴特点异同
5 结语
针灸治疗干燥综合症口干症状,除依照现代医家思路外,大可参考古典针灸文献之古人智慧,从肺/大肠/肝胆实热兼有阴虚角度论治,同时参考脾之实热、阴虚火旺、命门火旺水亏等病机取穴,穴位可选择本文检索及研究结果。相信针灸这一具有调理气血、调节阴阳等作用的非药物疗法,在干预干燥综合征这一系统性免疫疾病方面具有其独特疗效和推广前景。
[1] Ramos-Casals M,Solans R,Rosas J,et al.Primary Sjögren syndrome in Spain: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xpression in 1010 patients[J].Medicine(Baltimore),2008,87(4):210-219
[2] Seror R,Ravaud P,Bowman SJ,et al.Eular sjogren's syndrom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development of a consensus systemic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J].Ann Rheum Dis,2010,69(6):1103-1109
[3] Ramos-CasalsM,Tzioufas AG,Stone JH,et al.Treatment of primary Sjögren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10,304(4):452-460
[4] 薄一波.路志正医林集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4-155
[5] 梅洁.针刺治疗口干有效[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6):369
[6] 宋宪民.针刺疗法对口干症患者唾液流率的影响[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3(2):105-106
[7] 王华,顾军花.针药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J].河南中医,2013(7):1173-1175
[8] 张雪丽.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30例[J].中医研究,2013(9):46-48
[9] 许扬,赵英凯,程建斌.从三焦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针灸,2006(1):57-60
[10] 黄倜.路氏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疗效对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1] 刘亚楠,衡先培.衡先培从湿浊困脾论治糖尿病口干症的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5(5):29-32
[12] 张晓艳.从营分证之“口干不欲饮”谈温病伤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8):10-16
[13] 李柳骥.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4] 沈劼.基于古今文献的卵巢早衰用药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5] 王冠超,肖伟.针灸歌赋中治疗中风的相关穴位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2):11-16
[16] 沈昌明,李清林,章红燕,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药处方用药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475-2477
[17] 胡春宇.糖尿病与消渴病关系诠释及糖尿病辨治理念的探索[D].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18] 李智,齐铮.从施今墨药对浅析消渴病病机[J].北京中医药,2012(1):28-72
[19] 徐薇薇,汪悦.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四川中医,2014(3):16-17
Acupoint Research on Thirst Symptom of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SS) Based on Ancient Documents
CHEN Jin-zhou1, JIANG Quan2,LIU Zhi-shun2,ZHANG Hua-dong2,ZHOU Xin-yao2△
(1.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2.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Beijing100053,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acupoint selection to treat thirst symptom of PSS and “Xiaoke” based on ancient documents.Methods:By querying articles related to thirst and “Xiaoke” from ancient documents, we noted down the related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and sequenced the results and figured out the rules of applying thes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Results:The first 10 acupoints that we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irst symptom based on ancient ducuments were as follows:Qu Ze (PC3), Tai Chong (LR3), Shao Ze (SI1), Chi Ze (LU5), Tai Yuan (LU9), Shang Yang (LI1), Guan Chong (TE1), Zhao Hai (KI6), Da Zhong (KI4)and Fu Liu (KI7) while the first 6 acupoints for “Xiaoke” were Cheng Jiang (RN24), Yi She (BL49), Ran Gu (KI2), Shui Gou (GV26), Xing Jian (LR2) and Yin Bai (SP1). Conclusion:Based on ancient documents, the ideas to treat thirst symptom of PSS are to decrease the overheat in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s and the blocked 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ar meridians with nourishing Yin in kidney meridian, in addition to local selection of Dui Duan (GV27). For “Xiaoke” which is similar to thirst, the ideas are to decrease heat in spleen meridian, to balance the Yin and Yang in kidney meridian and local selection of Cheng Jiang (RN24).
Sjogren’s syndrome (PSS);Thirst;Xiaoke;Acupuncture;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Document retrieval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所级课题重点创新项目,编号:2015s320。
陈劲舟(1992-),男,2016级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周新尧(1984-),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风湿病临床工作。
R
A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