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观千剑
2016-12-21毕晓琳
毕晓琳
犹记得恩师毕业时嘱咐,要把自己当成海绵,永不停歇学习的步伐,所以参加省品德与品社优质课观摩活动,真是深感荣幸与欣喜。四天全省各地的课异彩纷呈,形式多样,让我收获颇丰,犹如亟待春霖的苗木,畅快淋漓地饱饮一顿。
执教品德应该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此次学习收获之旅真如那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让我对品德学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品德课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次观摩,每位教师选手都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讲授型、探究型、情感型、活动体验型,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授课方式都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围绕课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教师们纷纷以图、实例、微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现实等,运用小组讨论、资料搜集、当堂体验、比较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力争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思想品德课最终的育人目标。比如,威海孙秀丽老师执教的《找秋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沉浸在她精彩的讲课中,下了课还意犹未尽,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展现的优秀。现将我的收获梳理如下:
一、品德课堂的“命门”是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
这次观摩学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有了更加充分的感受。不论是什么教材、什么样的学生、怎样的教学设计,如果目标的设定发生了偏移,那整堂课再精彩都是一种“美丽的错误”,所以我认为品德课堂的“命门”就是目标的设定。
设定好目标,根据教材揪出主线,设计相应的情境串,每个环节的设置都紧紧围绕目标,不仅能让课堂高能有效,而且教师也能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给力。比如,《找秋天》这一课,就能从教师的执教中体会到层层递进的目标设定,即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和体会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亲近自然的兴趣。而在《家有烦心事》《做个快乐鸟》和《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中,由于教师目标的偏离,虽然讲得很卖力但结果却是学生学得很吃力,根本没有让学生明白“我”怎样处理家里的烦心事。没明白怎么做一个快乐鸟,健康的休闲生活到底是什么。让我感觉“扔”了学生的目标、教师自己一厢情愿的目标、大而空洞的目标,都会让课堂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目标设定就不准确!所以,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我不禁也反思起自己平日的课堂,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那些最终效果不好的课是否是因为我一开始的目标就有失偏颇?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
二、品德老师要当“多面手”,课堂环节的设置,问题的提出都要考究
1.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知识储备量往往与课堂挂钩。比如,《文化采风——礼仪中的文化》《日益富强的祖国》《汉字的创造与发展》《美丽的宝岛》都考验着教师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素养。例如,在《美丽的宝岛》一课,学生站起来说台湾的101摩天大楼是世界第一,老师立马指出那是在2010年,现在是世界第四高楼。如果老师没有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默认学生的话这就是一个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所以当品德老师不容易。
而且在这次观摩中,唱歌的、朗诵的、简笔画的都有,幽默激昂的男老师,激情流泪的、婉约妩媚的女老师,真是上出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水平。所以,如果我站在台上,面对求知的学生我是否能如长江之水一样倾倒知识满足他们?如果我站在台上,面对充满想象力的学生我是否能像巍峨泰山一样让他们钦佩叹服,和他们一起展示自我?因此,我认为成为“多面手”就是一位品德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要求。
2.课堂环节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要经得起考究。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找秋天》的课好?因为在环节设置上教师先让学生找秋天、展示自己寻找的秋天、感受秋天、活动体验、感受升华、联系实际,整体来看不仅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而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这就是围绕目标环节情境设计得好。而且我们感觉学生和老师配合得很好,学生的表现也很出彩,我认为这离不开老师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巧妙。“你都到什么地方找到了秋天?从树叶中你能发现什么?你知道秋天盛开什么花?”这几个简单明确的问题之后就是有趣丰富的体验活动,然后老师才问“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什么?看了这么多农作物你认为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感情的升华、德育的渗透,非常自然而且绝不喧宾夺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形式与实质应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品德与生活课程趣味性较强,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也较少,而学生本身又活泼开朗,这就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不能上成理论课、说教课,应注重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化知为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品社课亦是如此。
有的课程往往太注重形式,本末倒置,为了形式而抛弃了教学内容。课堂上热闹一片,但是热闹过后,内容却不见了,徒留形式供大家津津乐道,却没有该有的教学内容为人称颂。比如,在《健康文明休闲生活》一课,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驾轻就熟,如果课堂上运用得好,会达到穿针引线、提纲挈领的效果。但是授课老师在小组交流汇报后,直接就到下一个环节展示照片去了,这个形式就成了一个过场。再看《家有烦心事》老师进行的追梦三部曲——破译化解烦恼的密码、寻找幸福锦囊妙计、清官明断家务事,形式想法很好,但是只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简单总结出的“信任、体谅”,无法解决学生实际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家有烦心事“我”该怎么办的教学实质并没有完成,造成形式和内容的脱节,达不到任何效果。
四、品德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
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外,我认为最精彩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视野开阔性、灵活表达性都让我深深震撼,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一日不学习我就会有种被他们远远抛在身后的恐惧感。
二年级学生在《我们和好了》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参加《变形记》节目。四、五年级的学生在理性消费和身边科技两课,诉说的喜丧宴和人口问题让在座的我们大为吃惊。在对比新旧祖国的发展时,每个小组汇报的形式都不一样,有的学生从传呼机到智能机,代表不同发展时间的手机图片粘贴在一块板上,进行展示与讲解,有的学生带来了衣服布料,有的学生带来了U盘,其中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自己从在博物馆工作的妈妈那得来的资料……这些都让我“惊为天人”。因为这不是一个学生、不是一群学生,而是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学生所展示出的,代表所有学生的聪敏好学与求知。
一堂课,教师讲授得再精彩、设计得再巧妙,如果不是以学生为主,没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也是堂失败的课。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因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教师的直接传授。所以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看、观察、思考、比较、操作中自主体验,自主地学会感受、寻找、认识、体会这个世界。我们教师只不过是这一切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学习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让我提升!化“学”为行,迁移应用,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