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生课堂
2016-12-21任桂华
任桂华
有一首儿童诗是这样写的:“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这首诗启发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兴趣和真实思想。课堂是个灵动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的源泉,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我们最想要的课堂。
一、把握目标。让生成性问题落地
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地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确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会生活、学做人。
如在教学《家乡在哪里》一课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给准备外出旅游的小游客们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景点,看看你的家乡有哪些吸引人的美景。
生:我的老家附近有一座山,山不高,但是风景很美,树木郁郁葱葱。有一次,我和妹妹去山上玩,她不小心脚被树枝划了一道口子,流血了,还是我背着她回来的呢!
师:听了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他真能干,能背妹妹回家。
生2:他真是个小雷峰,我们要向他学习。
眼看大家达成了共识,要为这位小雷峰鼓掌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我觉得他做得不太对!”同学们一片哗然。在教师的鼓励下,她继续说:“因为他外出不注意安全,万一碰到蛇或者从山上滚下来,不但救不了妹妹,自己也会受伤的!”这个学生的话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共鸣。课堂如何走下去呢?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讨论,采用“生活AB剧”的形式,把班级学生分成两部分,让他们自由争辩。在一番辩驳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外出时首先要取得家长的同意,要考虑到安全,要用机智的办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这原本不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既然学生存疑了,教师就应马上灵活机动地安排新的教学内容,来深化教学主题。
二、充分预设,让生成性问题喷发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师在课前通过对教材、对学生的了解制订教学计划,在课堂中加以实施,但实际的课堂是一个未知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不断的碰撞中会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碰撞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路,教师应该顺势而为,将充分的预设和即时的生成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如在教学《暑假小计划》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暑假的计划,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这时传来一个非常小的声音:“我不喜欢暑假,暑假要去参加妈妈给我报的兴趣班。”语气中充满了不满。接着,还有几个学生也小声地说:“我妈妈也要给我报兴趣班。”课前,教师已经了解到了暑假班的情况,学生对家长的行为非常不满,根本不能理解家长对他们的热切期望。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请他说说,妈妈要给他报什么样的兴趣班,他自己想报什么兴趣班,为什么。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又高涨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这些兴趣班对你们的成长都有帮助,那家长给你报的兴趣班对你有没有帮助呢?学生们都说有。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其实家长都是爱你们的,都是为你们的成长考虑。怎样和家长沟通,才能让家长了解你的愿望呢?学生们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既解决了暑假报班的问题,又融合了亲子关系。
三、合理评价,让生成性问题升华
评价是个催化器,满满的富有正能量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中要精心设计评价语言,捕捉学生的行为点滴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为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变化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个评定师和裁判师,对于学生产生的各种信息,要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并机智、果敢地处理。如在《关心他人》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小调查,记录父母一天中为自己做的事情。课堂上,学生们都展示了自己的调查表,有的多、有的少,其中还写到“早晨上学,妈妈为我背书包”“中午吃饭,爸爸帮我盛好饭,夹了我最爱吃的鱼”……与之相反,一些同学的调查表上没有几项内容。孰对孰错,谁值得借鉴呢?教师首先表扬了记录详细的同学注意观察,同时又适时抛出了问题:“父母那么关心爱护我们?是不是他们做得越多,对我们越好呢?”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矛盾点,教师抓住这个变化点让学生进行辩论,“疼爱”与“溺爱”自然就有了鲜明的答案。当课堂出现分歧时,教师并不是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不是把道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巧妙点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辨析观点,这不正是教师恰当运用评价语言,水到渠成的最佳教育契机吗?
2.捕捉“生长点”
教师精准、激励的评价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升华课堂空间。
如在《关心他人》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谈到关心他人时,按照思维惯性只提出要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等。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班××同学生病了,我们应该关心她。”老师适时评价:“说得太好了!”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关心哪些人,怎样去关心。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内心爱的波澜,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周围还有许多需要关心的人,残疾人、灾区小伙伴、生活困难的小伙伴等,我们都应该为他们奉献爱心,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向了社会生活,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3.呵护“闪光点”
曾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母亲悉心教育孩子的事。她的孩子最近上学总是迟到,老师找到他的母亲,母亲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临睡觉时问了孩子:“告诉妈妈好吗?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还要迟到?”孩子说他发现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所以每天都去看,结果忘了时间。第二天,母亲一早就陪他去看日出,这天孩子没迟到。傍晚,孩子放学回家,发现书桌上多了只好看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小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这个妈妈发现孩子迟到时不是一味地责备,当得知孩子是被日出的美景所吸引时,又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块手表,提醒孩子要惜时。这种春风化雨的教育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呵护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地发展和改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掌舵人,只有用心聆听和细致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更好地评价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