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播撒好奇、探索与创造的种子
2016-12-21凌丽
凌丽
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在当今乃至未来的社会,好奇心理、创造能力与探索精神比任何知识与技能都重要,它们将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改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创造心为核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与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科学持续的发展注入动力。现今的课堂不应是教师的讲堂,而应是学生的学堂,教师不能继续扮演传道授业的讲师,而要成为耕耘者与播种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好奇、探索与创造的种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新欲。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学生好奇心、创造心与探索心的培养,在唤醒与激励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一、创构趣昧情境,播撒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引领学生迈向成功、创造奇迹的助推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好奇心的培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求知欲,驱动他们饶有兴趣地探究,获得主动性发展。
教学离开情境就像鱼儿离开水,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创设趣味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生活化、趣味化,刺激和吸引学生注意,在他们的心中播撒好奇的种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直》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自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自发研究“垂直线段最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构了如下教学情境:几只小鸭想要到家门前的小河去游泳,分别有三条路通向小河,它们各自选择了一条道路向河边奔去,哪只小鸭走的路最近?生动形象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中间一条路最近。”“你们能够想办法证明吗?其中隐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我的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对“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感到好奇,急于想要弄清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们想方设法猜想验证,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理解了“点到直线的距离”,明白了“垂直线段最短”的道理。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更是孕育学生好奇心的沃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究。譬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一课时,我给学生带来他们经常玩的篮球、足球和皮球,邀请几名学生一起给大家表演球技,在开心的热身后,我提出新的玩法:“这些球给它们施加外力会反弹,如果将这三种球从同一高度自然落下,它们会反弹吗?”“当然会反弹。”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你们猜想它们反弹的高度会一样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他们纷纷猜测,有的猜想反弹高度一样,有的猜测反弹高度不同。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说:“如果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反弹的高度相同吗?每次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其中有什么科学奥秘呢?”学生们又在好奇中纷纷猜想。“你们想要知道这里面隐藏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奥秘吗?那就请你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学生们带着好奇亲手实验,终于探究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的关系。
“足够的敏感、好奇和追根究底恰恰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关键性动力。”让我们用散发生活气息的趣味的情境催生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深入思考中诞生奇迹。
二、创设结构问题,播撒探索心,激励探究欲
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真理源自于对未知领域的坚持不懈的求索。一个人一旦拥有一颗探索进取的心,定然不会停滞不前,将会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一往直前的勇敢探索,必将抵达理想的彼岸。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中播撒探索的种子,培养学生探索之心,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在数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
“问题是探索的催化剂。”我在数学教学中用问题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中不断接近真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一课时,我将一串藏在盒中的彩珠一颗一颗地往外抽出,在学生观察了几颗彩珠后,我停止了抽动,问道:“你们知道下面一颗彩珠是什么颜色吗?”学生看出这串彩珠是有规律的,于是很快地根据彩珠排列的规律猜测出下一颗彩珠的颜色,在抽出珠子验证颜色后,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能够又快又准地说出下一颗珠子颜色?”“因为这串珠子颜色排列是按照红、绿、蓝的顺序排列的。”一个男生答道。“每一组珠子的个数一样,每一组珠子颜色顺序相同。”另一个女生补充道。“现在已经抽出了12颗珠子,你们能够猜测出第18颗珠子的颜色吗?”我继续提问。“第18颗彩珠应该是蓝色的。”一个反应敏捷的男生回答。“你这一回又是如何思考的?”我紧追不舍。“用18÷3=6,说明第18颗珠子是第6组的最后一颗,所以我判断是蓝色的。”这一回,我没有将珠子抽出来验证,而是请其他学生采用画图或文字列举的形式验证该男生的猜测。就这样,在我的层层追问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在观察、猜测、思考、操作中认识了“周期现象”,掌握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学会了解决周期问题。
问题如同一颗丢进平静湖面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思维,点燃了探索之火,一个个具有结构性的问题激引着学生深入探索。
三、创供丰富平台,播撒创造心,激活创新欲
“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创造性是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励学生获得成功。
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搭建实践舞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缔造学生的创造心,让他们在充分的活动中不断否定与创新,从而获取知识,提升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中,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面积有大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两个长、宽都不相同的长方形,请他们想办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将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比,有同学提出质疑:“它们的长或宽不一样,重叠在一起也没法比较。”于是,我就给他们提供了剪刀、小方片等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动手解决,操作给他们插上了创造的翅膀。有的小组利用小方片在长方形上拼摆,数出所用小方片的个数比出大小;有的小组用小剪刀将其中一个长方形剪成与另一个长方形同样宽,再将多余的部分补拼在一边,也比出了大小。就这样,学生们手脑结合,在操作中创造了多种比较方法。
创造是一种创新思想与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需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学生组织开展一题多解训练,以历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还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题多变练习,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还经常给学生出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以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新求异意识。
创新既要打破思维定式又需要平台实践,否则就是空想,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供丰富平台,播撒创造心,激活创新欲,提升创造性。
让我们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格言:“学校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好奇心、创造性和不断探索的人。”在数学课堂的大地上播撒好奇、探索与创造的种子,培育出一棵棵拥有无限潜能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