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悲心,两种妈妈
2016-12-21舒小远
舒小远
2009年8月,31岁的孔维生下儿子镐镐,从此“妈妈”成为了她生命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身份。最初她只希望做好镐镐一个人的妈妈,因为一颗柔软的悲心,她逐渐变成很多孩子的妈妈,品尝到更为丰富的苦乐滋味。
守护是最美的承诺
“爱孩子,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要陪伴他。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孩子已经输在了爱的起跑线上,还谈什么更深更远的爱?”做了妈妈的孔维对这点深信不疑。她是北京电影学院96级表演系本科班的班长,和赵薇、陈坤、黄晓明等人是同学。虽然在事业上没有达到老同学们的高度,但她多次在影视剧中有出色表演,被称为“东方的朱莉娅·罗伯茨”。有了孩子后,她主动推掉许多工作,专心陪伴孩子成长。虽然因此错失了许多可能走红的机会,但孔维觉得特别值:“孩子哭了笑了,什么时候会翻身了,什么时候萌出了第一颗乳牙,我都是第一个见证者,将来他肯定会有自己的世界,但在他最初的这段日子里,妈妈就是他的全世界。这个时期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回来了,我很庆幸我没有缺席。”
镐镐出生后,孔维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孩子的奶瓶、餐具、衣服也都要亲手清洗和消毒。正因为心心念念想的都是孩子,在新闻中得知贵州毕节五个孩子同时闷死在垃圾桶里时,孔维才会感觉到锥心的疼痛。孔维是贵州人,她知道十一二月份的贵州有多冷,她不敢想象孩子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心痛得蹲下身放声哭泣。
哀痛过后,孔维迫切地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些什么。她辗转通过当地的教育局联系到了贵州省晴隆县规模小学的校长,希望捐一些钱给学校,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但校长拒绝了她的提议,他告诉孔维,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少会有学生上不起学,买不起书,所以捐的钱只能给家长,说不定家长们拿到钱就买酒喝、还赌债,受益者根本就不是孩子。而且,校长也不希望孩子们养成伸手向别人要钱的习惯。
校长的话让孔维非常羞愧,于是,她去了黔西南,想看看到底怎样做才能真正帮到当地的孩子们。结果她发现,当地有太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最缺的不是物资和金钱,而是爱与陪伴。
看着怀中熟睡的儿子,想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孩子连吃一顿妈妈亲手做的饭都是奢侈,孔维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希望能做些事来改变这样的状况。
最珍贵的是一颗悲心
孔维一直热心公益,小时候,母亲牵着她去买菜,只要看见带孩子卖菜的商贩,母亲一定会买对方的菜。母亲告诉孔维,人家早点把菜卖完,就可以带着孩子回家了。从那时起,孔维的心底就种下了公益的种子。长大后,只要有机会,她就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他人。
一次又一次被留守儿童的遭遇刺痛后,孔维发起了一个以关怀留守儿童心灵为主的公益项目,并牵头创办了十二所项目学校,通过在当地培养教师资源、关爱孩子情感与内心等方式守护留守儿童。
孔维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她不断刷人品为公益基金筹款的时候、连续主持面试扩充山村小学师资队伍的时候、翻山越岭走访项目学校跟孩子进行互动的时候,镐镐便只能暂时交给外婆或阿姨照看。每次外出参加公益活动,孔维都会认真地跟儿子沟通,告诉他妈妈要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家。因为之前的全心陪伴,镐镐有足够的安全感,虽然离别时会有不舍,但基本能坦然接受妈妈的离开。
每次完成任务归家,孔维也会仔细地告诉镐镐,自己和团队的伙伴们做了什么,山区的孩子们获得了哪些帮助,他们是否开心。虽然镐镐还不能完全理解妈妈的话,但他知道妈妈在做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每次听完妈妈的“报告”,他都会学着妈妈夸奖自己的样子向她竖起大拇指,大声说一句:“妈妈你真棒!”那一刻,孔维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因为妈妈的言传身教,镐镐小小年纪也学会了关怀他人。孔维告诉镐镐,在黔西南山区,有很多小哥哥小姐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留在家乡,不仅要喂猪、养鸡、干农活,还要帮助爷爷奶奶照顾年幼的弟妹。镐镐听了非常难过,主动提出送一些图书和玩具给山区的哥哥姐姐。孔维便陪着他一起整理、消毒和打包。
和其他孩子一样,镐镐平时也背古诗、学习弹钢琴、练习游泳,可比起这些技能,孔维更希望他有一颗悲心。这是孔维非常喜欢的一个佛教词汇,意思是具备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孔维从不给镐镐讲道理,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滋养他、影响他,努力向儿子示范一个有悲心的人与生活相处的方式。
在两个身份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做公益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几年时间里,孔维从一个自由随性的志愿者成长为了团队的领导者,她处理各项细碎而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自发承担起团队黏合剂的任务。
而对她和她的团队来说,最难的不是筹款和山区教师的招聘,而是如何留住这些老师。有些小学座落在大山深处,去一次要在九曲十八弯的陡峭山路上提心吊胆地颠簸两三日,就算是经验丰富的司机,驾车时也要不停深呼吸。因此很多公派教师还没到报到点便已经心寒,宁可不要这公职也不愿受这份罪。孔维也多次被山路的险峻吓得打哆嗦。但一旦有了开始,便有一股能量支撑着她不停做下去。
因为走进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内心,他们开始称孔维为“孔妈妈”。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孔维曾经遇见过一个名叫小爽的男孩,最初她跟他讲话,他就像听不见一样。通过了解孔维才知道,小爽母亲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照顾小爽和妹妹,所以他封闭了内心,拒绝和外界交流。孔维试着和小爽做朋友,耐心疏导他,陪伴他,引导他慢慢走出内心的孤寂。后来孔维将小爽和妹妹接到北京,和儿子一起过儿童节。小爽第一次吃到了传说中的冰激淋,高高举着冰激淋跑到孔维身边,大声对她说:“孔妈妈,你先吃!”因为这句话,孔维又一次流泪不止。
因为亲眼看见过父母疏于陪伴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孔维也学会了争分夺秒地陪伴孩子。排演话剧的时候,她把儿子带在身边,利用补妆和休息时间跟儿子东拉西扯,看着他像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从镐镐3岁起,孔维开始带他去贵州做活动。镐镐第一次在山区看见猪,激动得不得了,不停拿东西喂它,回家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猪朋友。在山区,镐镐还认识了许多小伙伴,结交到了好朋友。回到北京,镐镐开始有模有样地向小伙伴们宣传公益,动员他们给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书籍和文具,并热心地介绍妈妈组织的活动,俨然一名公益小明星。
“妈妈”是个有魔性的词语,对孔维来讲,如果不是做了妈妈,也许她不会有能量成为那么多孩子的妈妈;同样,如果不是做了大家的“孔妈妈”,她也体会不到“妈妈”一词的深层次内涵,成为现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妈妈。正是这两个身份的交相辉映,成就了她今天的幸福与骄傲。
(图片由CFP提供 编辑 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