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芳玲,遇见狐獴学会爱
2016-12-21王玉琴
王玉琴
走进非洲
温芳玲1969年出生在台北。她的到来出乎父母意料,因为已有姐姐,她从小就被送到乡下奶奶家。温芳玲常常坐在石阶上傻傻地望着天空,期待爸妈突然出现。但期盼一次次落空,孤单的她在流浪狗的陪伴下长大。她总觉得:自己特别能理解那些流浪小动物。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把温芳玲接回台北。多年的亲情疏离,让温芳玲很难与父母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她拼命学习,想以此获得父母的称赞,但也许是因为小女儿太过懂事,父母从不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温芳玲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结婚生女,和朋友合开了家广告公司。这段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情感失意的她把自己埋在工作中,不眠不休的打拼。她成为广告圈女强人,担任韩国三星来台的第一任广告执行,不到30岁就月赚数百万元人民币。她买了豪宅名车,家中有两个佣人,旅行时一定搭乘商务舱,非五星级酒店不住。
“我以为只要拥有非凡的成就、社会地位和财富,就能换来幸福,但实际上换来的却是空虚的心灵、糟糕的身体和降到冰点的家庭关系。”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脑部肿瘤、全身免疫力失调,加上长期把情绪埋在心底,抑郁症也越来越严重。
在家和医院来回奔波的日子里,喜欢动物的温芳玲只能靠在网上浏览各种动物影片减压。一天,她看到一部影片,在天空盘旋的老鹰锁定了一只幼小的狐獴,在老鹰凶猛俯冲而下的一瞬间,所有的动物都忙着逃命,一只大狐獴不顾危险,急速转身冲向小狐獴,抢在鹰爪之前,快速叼起它,躲进附近的洞穴,保全了小狐獴的生命。
大狐獴无所畏惧的举动震撼了温芳玲。在她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人这样用力地爱过她,即使是家人,也没有给过她这般强烈的温暖。她坐在电脑前,抑制不住地流泪。
随后,温芳玲搜集了一些关于狐獴的资料,看着看着,对它们的喜爱与日骤增。狐獴的一举一动都对温芳玲产生召唤。最终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非洲喀拉哈里沙漠担任志愿者。
申请过程并不顺利。剑桥大学在南非成立的“喀拉哈里狐獴计划(简称KMP)”研究组织,有着严格的学历要求及28岁以下年龄限制,即便温芳玲充满热忱,但依然因资格不符,连续两年被退回。第三年,她又因为免疫系统失调延迟就医,导致双眼几乎失明。因为视网膜持续积水,有近半年时间,她生活在黑暗中。
那时的温芳玲默默许下心愿,只要视力恢复,一定突破万难去南非造访狐獴。没想到,这心愿像是被上帝听到,KMP特地开放了一个“狐獴之友”参访行程。2011年9月8日,40岁的温芳玲带着一台单反相机和长镜头踏上了探险之旅,成为第一位进入南非大漠狐獴研究计划保护区的东方女子。
被爱与勇猛震撼
非洲南部喀拉哈里平原,火热的太阳炙烤大地。温芳玲去的狐獴园区有二十多个狐獴家族,它们擅长挖洞,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吃蜥蜴、蛇、蜘蛛、鼠类及植物等。狐獴在动物王国里并不强大,猎鹰、毒蛇以及其他大型动物时刻威胁其生命。它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在残酷的世界中生存。
每天早晨,狐獴们先在洞穴旁晒太阳、相互理毛、挑虫……有趣的是,它们还会互相拥抱,有时一抱就是半个多小时。狐獴最吸引温芳玲的原因之一,就是超级亲密的家庭关系。温芳玲说:“它们比人类还在乎Family Time,每天出去觅食前、进洞穴休息前都会拥抱,有时还会全家总动员,抢着抱成一团,它们就是有这样的天性。它们还会聊天,嗄嗄嗄嗄不停,据研究,目前可解密的语言有22种。”
虽然狐獴在园区内活动,但基本上仍是野生的,研究人员只能从旁边观察、测量体重等生长数据,完全不能干涉它们的生活。每天拥抱完后,狐獴家族外出觅食,觅食时,它们会自行分派好各自的职责,“保姆”必须待在洞穴里照顾小狐獴、“卫兵”就要负责站岗放哨。温芳玲叫得出很多狐獴家族首领的名字,但其中一只名叫Sachin的狐獴特别讨她欢心。
“我最喜欢的就是Sachin,这位年轻辣妈经常担任哨兵,不去吃饭,在同一地点待两三个小时,整个人直挺挺的,从头到尾都紧绷着,非常认真地守卫它的家人与家庭。”狐獴家族就是如此,每个成员轮流担任哨兵、保姆、训练员、清洁员等工作。它们天生就有互助和利他的性格,这让温芳玲非常感动。
当然,狐獴家族也不好惹,它们行动敏捷,十分机警。即使遇到毒蛇也敢于死拼。一天,温芳玲亲眼目睹了一场狐獴与眼镜蛇的殊死搏斗。一条眼镜蛇扭动着长长的身子,吐着信子,与Sachin对峙。Sachin毫不畏惧,它把全身厚厚的毛竖起来并在眼镜蛇周围转圈。眼镜蛇勃然大怒,竖起前半身,膨扁颈部,发出“呼呼”之声,向Sachin进攻。灵活的Sachin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几个回合后,眼镜蛇锐气大减,累得直喘气。而Sachin精力十足,不断地逗弄对手。忽然,它用闪电般的速度迅猛出击,锋利的牙齿一口咬住眼镜蛇的脖子,死命不放,直到把眼镜蛇咬死。接着,在Sachin的召唤下,全家人倾巢出动,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大餐。这精彩的场面,被温芳玲用摄像机悄悄录了下来放到网上,引起轰动。人们难以置信,这种可爱的小精灵竟如此智慧和勇猛。
全球华人记录狐獴生活第一人
温芳玲说,认识狐獴之前,她不太明白“无条件的爱”是什么,因为她的经验是“爱都是交换来的”。认识狐獴之后,她内心这个来自原生家庭的黑洞,似乎一点一滴被瓦解了。“狐獴就像是我心中黑洞的钥匙,没有行动的爱是死的,爱一定要实时表达,化为行动。”所以,第一年从非洲回到台北家中,她对母亲高呼:“我回来了!”并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母亲先是惊讶,而后尴尬地笑了,接着偷擦眼角,跟母亲阔别数十年的拥抱,太温暖了。”
以前,温芳玲认为钱就是一切,所有价值的取得都是很社会化的,金钱、人脉、权力、享受……紧握这些才能代表被尊重。但在非洲大漠上,狐獴颠覆了她很多想法,“因为跟着大自然作息,也变得很敬畏神,不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毕竟人类太渺小了。二十个月都不下雨,能怎么办?丰美的草地转为荒芜,狐獴的体重硬生生就少了1/3,那时候我才理解什么叫做‘无能为力。”
温芳玲说,对动物来讲,最大的天敌是人类。人类永远会为了利益牺牲一切,狐獴的灾害都是来自人类。伤害的背后都是因为“没有爱”,没有爱心的人,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在牺牲他人权益时都是无感的。
在南非大漠,温芳玲过着艰苦而野性的生活。她经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扛起摄像机,拍下狐獴们的纯真眼神和可爱模样,将它们温暖相守、不畏牺牲、无私奉献、保卫家族的感人画面一一定格。她和每个狐獴家族都熟悉了,彼此友好相处。这些小家伙对外界非常警觉,却对人类毫无戒备。它们好奇地把玩她的相机,有的还爬到她的肩上、背上、头顶,把她当成瞭望台,眺望四周的风景。这样的画面简单、温暖、充满乐趣。
五年来,温芳玲跋涉七千多公里,拍摄了五万多张狐獴照片,一万多条狐獴视频,成了全球华人中记录狐獴生活的第一人。
温芳玲这几年的个人主要收入,都投入到了狐獴保护研究和动物救援等公益项目中。她还先后到上海、香港、纽约、伦敦等地做演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人们善待地球家园,积极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她的行为得到众多五百强企业的认可和支持,温芳玲也因此募集到上亿元的非洲狐獴保护资金。
2014年,温芳玲的《遇见狐獴学会爱:Lisa 温芳玲的生命故事》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发行到全世界。2016年6月中旬,温芳玲拍摄的纪录片《非洲狐獴》更是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点赞。
(编辑 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