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创新基地联盟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2016-12-21李天雄陈金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年8期
关键词:基地专业学生

李天雄, 陈金江

(华中科技大学 a.启明学院;b.发改办,湖北 武汉 430074)



建立创新基地联盟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李天雄a, 陈金江b

(华中科技大学 a.启明学院;b.发改办,湖北 武汉 430074)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联盟,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探索。通过创新基地联盟成员各方的共同参与,实现联盟成员平台、资源共享和有效的信息交流,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学科交叉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实践选择,提高创新基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学生实践的质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新的环境。创新基地联盟式的整合和管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质量和自由度提升,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将成为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学生创新基地; 联盟; 拔尖创新人才

0 引 言

随着我国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的重视。进入21世纪,一大批高校纷纷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2000年浙江大学成立“竺可桢学院”,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2006年南京大学成立“匡亚明学院”,2007年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 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启明学院”,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学堂”等。据初步统计,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创办类似新型学院或特殊班级形式的就有34所大学[1]。这些学院主要通过成立各种实验班,重点调整和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以教学内容为主进行课内教学改革。

此外,部分高校依托学科实践平台成立了创新基地联盟,对课外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改革。如以“物”为基础,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通过搭建多学科共享实验平台,高效管理和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实验室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多学科实践平台[2]。以“人”为主角,将“由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高校学生组成探索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活跃的实践群体”[3]组建为大学生创新团队联盟。平台和团队联盟成员可以共享和使用其他成员单位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课程、平台等资源,同时,学生和指导教师等人力资源可进行互助。在创新基地联盟进行实践的群体,依托联盟的共享平台和资源,开展各种“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种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的实践,通过再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的一种有益尝试。

1 创新基地联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开辟自主学习环境

学习自由是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美国学者约翰·布鲁贝克则认为学习自由的具体内容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4]。换言之,学习自由也就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怎样学习的自由,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高等学校应努力创造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

然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自由,其中专业设置是影响学习自由主要障碍。有研究表明,专业选择满意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5]。选择专业时喜欢和了解所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其专业学习状况会优于那些不喜欢和不了解的学生[6]。因为学习内容的不自由,导致学习动机下降,转专业的现象在高校比较普遍。我国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转专业与自我兴趣、专业课程设置、就业状况、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入学之前的专业填报、被录取专业在志愿中的位置、生理因素等相关性强[7]。由于在专业选择前,考生对专业和个人专业志向了解不够深入,选择时受到教学资源和考分限制,选择后对专业课程设置不喜欢,或对本专业就业现状不满意等原因,大学生对按照专业设置要求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对专业的修学兴趣不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创新基地联盟的成立,为学生追求“学习自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为创新人才个性化的成长开辟了新的环境。学生加入任何一个基地,成为基地的一员,即可享有在其他基地学习和实践的权利,而且这种学习是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辅导教师,进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充分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避免了专业课程学习的限制。

1.2 营造主动实践氛围

中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从来没有真正缺少实践环节。但是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比较,明显感到我们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不足。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动实践”一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8]。教师将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告诉学生,学生沿着既定的路线去完成验证性的实践任务。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师应付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则应付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机械参与实验的成份多,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成份少,创新思维的训练严重不足。

相反,主动实践则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积极性,不仅包括实践对象的选择,方法的制定,还包括程序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都可以由学生自主确定,实践的结论不具有唯一性,实践的过程更加开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然而,在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不发生重大变革的前提下,这种主动实践的氛围很难在课内营造起来。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说明了环境和氛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创新基地成立起来的各种学生创新团队或项目小组,由于其实践活动不受课内教学的限制,实践内容更多地源自实践项目本身,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其实践过程多属于主动实践的范畴。在正向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无疑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主动实践和探索的氛围。

1.3 拓展多学科视野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扩大,一种新的科学模式横空出世,就是将大批科学家以社会建制的形式组织起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一个共同的科学目标开展研究,大科学工程由此登上科学的舞台。“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堪称大科学时代的标志性工程[9]。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10],科研活动从分散的、单纯的个体行为,演变成为一种多学科、多人员参与的团队协作行为。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受苏联的影响,长期来实际推行的是专才教育[11]。这种专才教育模式,在各种专业人才匮乏、百废待举的计划经济年代,对迅速培养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社会生产日新月异,旧有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化甚至消失,专才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狭窄的学科视野弊端日渐突显,社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基础宽厚、知识广博、适应能力强、能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有学者甚至认为,加强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抢占世界科学技术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主流之一[12]。

由于联盟实现了实践平台的共享,它为师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实践、多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提供了可能。在创新基地联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学术风格的团队、小组师生汇聚在同一平台进行实践和交流,或进行联合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不同学科观点在平台上的交流、碰撞和展示,必定会丰富研究实践路径,活跃学术思维,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便利,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拓展了多学科视野。

1.4 增加创新实践机会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必将导致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全面趋紧。多数高校教学、实验、研究及其配套设施全面匮乏,有的严重短缺[13]。学生实践资源的短缺,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因此,一大批高校纷纷建立起了大学生创新基地,弥补学生实践资源的相对不足,在满足学生课内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在课外时间向老师和学生开放。但依托院系的学科平台而建的创新基地,尽管对本院系师生充分利用创新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意创业等创新实践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管理主要由所在院系负责,这种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他院系师生对该基地的需要,相应地,也减少了其他院系学生的实践机会。

基地纳入联盟后,联盟将多个创新基地的平台、信息、师资、学生等要素纳入管理平台,处理其要素交换和整合,能充分满足校内其他院系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实践需求,不仅提高了基地的利用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整体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效的基础资源支持。

2 联盟的运行机制

2.1 联盟委员会

创新基地联盟主要通过联盟委员会进行管理。联盟委员会是一种“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增进各创新基地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指导联盟开展各种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加强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协调各种资源在基地内部进行流动和配置,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联盟委员的构成包括各创新基地负责人、创新基地所在院系分管领导、教务部门分管教学实践负责人、校团委分管学生社团负责人,以及学校实训中心和校内其他大型公共实验平台的负责人等。

联盟委员会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负责搭建联盟成员间的交流平台,制订联盟工作计划,执行联盟委员会的决议,收集、整理、推介各基地的成果,以及与校外企业、社会团体的接洽工作等。办公室不涉足各基地的日常管理,充分尊重创新基地运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2 实践平台共享

共享实践平台就是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切实服务师生的实践需要,充分提高平台的利用效率。但是,随着“211工程”、修购专项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显著增加,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是也逐渐暴露出了仪器设备由少数人占用、利用率低、科研成果产出少、没有专人操作、重复购置等问题。①师生跨学科平台进行研究、实践的需要得不到满足,②部分学科平台存在利用率低,甚至闲置的现象,造成了优质资源的严重浪费,无法发挥规模效益。

创新基地联盟的核心运行机制是整合联盟资源,尤其是各基地拥有创新实践平台和资源。联盟整合的各创新基地的资源包括实验仪器、设备、软件、课程、校外实习基地等。联盟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可共享的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扩大使用对象的范围,提高平台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 强化信息交流机制

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 C布鲁克斯曾经建立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方程式,他认为知识是通过信息利用而增加的。创新主体受到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获取、交流、筛选、吸收,然后与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和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实践活动[14]。所以,创新活动从构思到完成必然伴随着信息的传播、获取与再加工的过程。既然信息的传播、获取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前提,那么在拥有众多信息来源的创新基地联盟中,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建立起多向多层次的交流平台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联盟管理的重要内容。

联盟可以通过传统的例会、报告、沙龙、评审等形式开展面对面的定时定点交流,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工具如BBS、人个博客、社交软件等实现在线的随时随地交流。例如,例会制度,每月由联盟中的一个基地或团队自主承办例会。例会的主题围绕介绍基地或团队拥有的资源、可提供的服务、可开展的合作项目、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等展开,其他基地或团队负责人可以参与讨论和互动。有些团队可能会因基于共同的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组成联合实践小组。遇到困难的团队也可能会因此得到技术上、或人力上的帮助和支持。当然,联盟的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也可以借助例会进行推进。

3 创新基地联盟建设的案例分析

部分高校对创新基地联盟式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如,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与业界共同创办启明学院。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特区,启明学院遵循“开放办学、学科交叉、机制创新、拔尖示范”的办学思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在启明学院,由分管教学的常务副校长牵头,教务处、校团委、相关院系负责人共同参与,成立了由17个学生创新基地或团队组成的创新基地联盟。各创新基地或团队打破院系专业的界限,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进行招新,常年参与联盟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超过2 000人。创新基地或团队入驻该校的创新实验区集中进行实践活动,营造了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学科交叉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联盟学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实践活动成果,至2014年,获得专利47项,获得国际竞赛奖项131项,国家级竞赛奖励399项。联盟学生多次在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电工电子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顶级学科竞赛中问鼎。

高质量的创新活动成果,促成了一批学生走向创业的舞台。以该联盟成员团队之一的Dian团队为例,Dian团队从2008年开始,陆续有队员开始尝试创业,据统计,由Dian团队成员创办或者参与创办的公司已达27家,其中有成员还入选了《福布斯》2013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15]。良好的创业成绩吸引了一批创投企业的关注。丝宝创投、德迅投资等机构捷足先登,率先与启明学院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他创投机构陆续通过实地调研和交流的形式在联盟基地和团队中物色投资项目。其中,“创业红娘相亲会”成为一项常规的促进投资者与创业者相互对接的平台。“创业红娘相亲会”是启明学院副院长刘玉教授发起的创业公益活动。该平台与信中利、IDG、易一天使等73家投资机构长期合作,吸引上海、南京、台湾等地甚至远至墨西哥的创业者参会。从2015年年3月举办第一期活动至当年8月底,累计促成投资2 350万元,其中最大一笔投资为1 000万元人民币[16]。在创新基地联盟,创新活动为创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成果支撑,成功的创业活动为成果转化提供了示范和引领,反过来夯实了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创业活动相得益彰。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尽管大学生创新基地联盟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学生创业和学科交叉等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毕竟只是在课外推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而且联盟本身还不具有官方的行政约束力,其运行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场地空间、学分认定和资源的贫富等因素都会对结盟过程和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创新基地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实验仪器设备和桌椅的摆放、学生实践都需要场地的保障。并非所有的院系都能在课内实践教学之外,为学生僻出专门的场地和时间供他们学习和实践。即使能提供场地和时间,但也未必会提供给其他院系的学生使用,因为这会延长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并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场地和人工是支撑联盟运行的基础,也是联盟正常运行的影响因素之一。

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一般在课外进行的,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内学习负担过重、学无余力的同学,即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强,也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参加基地活动。参加基地的创新实践活动不能被给予学分认定,或者缺乏配套的认定办法,成为阻碍学生加入基地活动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每所高校都会存在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学校对重点学科会给予一定的资源倾斜。因此,相对来说,重点学科的实践基地,资源比较丰富,而其他非重点学科,能提供的资源则相对贫乏。在这种可供创新基地利用的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资源丰富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结盟不平衡的心理障碍,或者不愿意将资源拿出来与其他团队或基地共享。这种本位主义心理会也会对结盟产生较不利的影响。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创新基地联盟,进行联盟式的平台和资源的整合管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质量和自由度,或仍将成为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

[1]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6.

[2] 王正林,魏 军.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69-171.

[3] 李天雄,甘世斌.浅析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涵[J].高教论坛,2014(10):102-104.

[4]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3.

[5] 刘 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满意度与学习结果的相关性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62.

[6] 杨聪聪.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72.

[7] 王 芬. 转专业大学生专业选择及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8] 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11):17-18,28.

[9] 黄国范.大科学时代的大工程[N].浙江日报,2009-01-05(11).

[10] 申丹娜.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1):101-107,112.

[11] 李翰如.对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再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1):35-38.

[12] 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232-236.

[13] 唐万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适时调控与政策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7(26):44-46.

[14] 高景祥.面向创新活动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4):48-51.

[15] 陈 璐.诞生27家创业公司的华科Dian团队[N]. 中国青年报, 2014-10-13(09).

[16] 黄 磊. 华科“创业红娘”促2350万投资[N]. 湖北日报,2015-08-31(08).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Base Alliance, Exploring New Ways of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LITian-xionga,CHENJin-jiangb

(a. Qiming College; b. 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base alliance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members of League Committee, an alliance platform was established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That contributed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self-directed study, initiative practi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vided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options to study and practic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ractice, and create a new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novation base alliance, improved the quality and freedom of students’ innovation practice, made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entrepreneurship. It may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top creative talen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base; alliance; innovative talents

2015-1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880007)

李天雄(1975-),男,湖北仙桃人,硕士,六级教育职员,学生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学生团队管理方面的研究。

Tel.:027-87556956;E-mail: litx@hust.edu.com

G 647

A

1006-7167(2016)08-0217-04

猜你喜欢

基地专业学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赶不走的学生
我的基地我的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