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6-12-21费志勇张根华钱忆平周步昆
冀 宏, 费志勇, 张根华, 钱忆平, 周步昆
(常熟理工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常熟 215500)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冀 宏, 费志勇, 张根华, 钱忆平, 周步昆
(常熟理工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常熟 215500)
实证分析了常熟理工学院“五措并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课程进培养方案、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水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基于此,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要素资源上的不足,从建设“用以致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条线协同、产学研用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质量评价
0 引 言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创业人才与普通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新创业人才既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又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1-5]。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应用型属性特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基于创新的创业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实践探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成效
常熟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是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首家试点高校和接受江苏省教育厅审核评估的首家高校。学校实行“省市(苏州市)共建、以省为主”的体制,确立了“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始终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制度设计创建机制体制与文化氛围,规划校本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和功能定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内涵建设,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在体制机制保障下,以平台支撑、项目推动、课程提升和文化引领为抓手,引导全体本科生多元化参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推动学生建立基于明确任务的探究式、团队式学习方式。 培养有创造能力、具有专业背景和建设性思考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1 五措并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1) 建章立制,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观,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教师热情,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平台资源、队伍建设及课程学分认定等方面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先后制订和印发了“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20多个制度文件,规范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同时成立“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
(2) 条件支撑,强化平台队伍建设。通过“选、训、引、聘、挂”等方式充实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以科促训,以科促赛,形成了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在校内遴选了近300名指导教师,每年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培训、SYB 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选送教师去企业体验创业,聘请行业企业成功人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指导等。
学校每年投入超过2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建设了30多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基地及工程训练基地,相关训练和创业孵化场地超过25 000 m2,还积极争取校外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将企业的实践及研发平台建在校内,共同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提供充足的硬件平台。
(3) 项目推动,构建培育体系实施品牌化管理。①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培育体系。实施项目逐级择优推荐,形成以国家级项目龙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支撑、院级项目为基础的四级训练与实践系统。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关注三个维度,即学生参与度、专业兴趣提升度与专业技能熟练度,项目选择主要以教师科研课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项目,校企合作中的工程实践项目和基于专业应用的学生自拟课题为主。② 实施大学生学科竞赛“品牌化”建设。按照“一院一品牌,人人皆参与”原则落实项目的组织与管理,采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品牌项目”由“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每年认定一次,积极培育具有我校特色和优势的竞赛项目[6-7]。
(4) 课程提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培养方案。① 将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鼓励基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开发创新课程,设立学生创新学分。结合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从教师科研成果、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帮助的项目或项目群,进行内容的迁移、凝炼与规范,内化为一系列专业创新课程以及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同时,明确课程建设标准,确保课程建设质量。② 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分为“创新实践学分”、“创业实践学分”、“技能实践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等四类,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训练项目课程化,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5) 文化引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构建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的传统风气、创新创业的心理氛围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崇尚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文化生态,发挥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8-10]。建有“大学生成果馆”,展馆面积近500 m2,每年组织和接纳参观学生近3 000人次。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科竞赛宣传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展现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将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导向。
1.2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效
(1) 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受益面,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点,探索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路径。如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科专业综合,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结合,以赛促训,以训促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多层次训练平台下的科研导师制”;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333’创新实践体系,赛学融通,训教结合”等,形成百花齐放局面,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大学生全覆盖。
(2) 创新课程进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常熟理工学院“教学内涵建设年”(2014~2016)活动中,将专业创新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创新课程99门,并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设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通过训练项目课程化,扩大学生受益面,推动基于问题的“教”与“学”。如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级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每个专业要设置2~4个本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同时探索建立渐进式、层级化、学科专业交融的创新课程(项目模块)体系,其成果“全程化立体式“333”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获2013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 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支撑教学奖是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科研支撑教学奖励暂行办法”设立的,以鼓励教师科研成果转为项目化教学内容,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教”与“学”的应用性。评选要求该科研项目在实施期间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受益面广、支撑人才培养和教学效果显著度高、科研与教学相关度大。科研支撑教学奖的设立和评选可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创新科研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贡献度,积极营造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互通。
(4)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引领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方法的改变,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学生收获是深刻的,反映在学生专业兴趣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如机械工程学院的14名大学生成立CIT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研发制造了苏州地区第一辆方程式赛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11级的邹建华同学大学4年间,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做实验,写文章,发表了12篇SCI论文,9篇署名第一作者。近3年,我校大学生共参加了9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参加规模近30 000余人次,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 130项,其中,全国级特等奖8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103项;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共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5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陈杰同学这样形容他的创新训练学习体验“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这4年大学生活完全没有虚度,有实验,有数据,有朋友,有生活”。
(5) 提升学生创业就业水平。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专业兴趣与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显著提高。2012年仅有4名毕业生成功创业,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2014年入驻创业团队34个,正式注册的公司达20多家,其中基于专业创新成果转化创业的比例和创业的质量也明显提升。我校2012届毕业生刁东旭大二进入创新实验室,大三创办鹅卵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成功入驻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2015年在上海股交中心中小企业版块挂牌上市。2010届毕业生丁海洋同学在校期间加入创新实验室,进行创新项目研究,毕业后,他带着创新项目成果回到家乡创业,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政府“关于绿姝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0届毕业生仲贞,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常州花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13年当选为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必将展开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由于在学科积累、资源调配和师资队伍上的“先天不足”,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厘定其中的关键性问题,理清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和有效开展的体制机制与环境条件至关重要。
2.1 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规模不大,与专业结合紧密,针对学生特点的,结构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更为缺乏。我国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1)中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创新创业课程大多零散设置,或者未纳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或者开课形式以选修为主,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基本是“拿来主义”,缺乏校本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和毕业要求差距较大,其适用性和效果不尽人意。此外,不少学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素质培养,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更是把“创业”简单地理解为开公司,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当作“老板”速成培训。
(2) 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教学能力亟待加强,尚未全面形成教书育人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国际经验表明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资源,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有要求已经决定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性。我国没有开设创业学专业,也没有成批的、接受过系统化教育和专门训练的学者来担任创业学课程的教师。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大都是依托于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大多是学工、团委条线组织的各类专题竞赛等。创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历练和企业家精神,不愿意也无条件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和编写案例,使课堂教学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缺乏感性认识,无法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11-13]。
(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综合平台不多。校企协作、跨院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不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以专业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训练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14-15]。完善以创新性、综合性和真实性为特点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非常重要。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原本就实践教学基础差,设备资源底子薄,实习经费紧张,针对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实践平台更是捉襟见肘。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条件和实践环境,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采取放任自流的办法,大学生在“放羊”的条件下,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保证质量。另外,由于我国缺乏鼓励产教融合的制度和机制,政府、企业、学校缺少依赖和沟通的基础,协同育人仍然局限于人才培养的个别环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无法形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支撑。
2.2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措施建议
(1) 建设“用以致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由“用”到“学”的目标体系,即根据社会、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结合学校定位,制定课程体系的总目标,再根据这个总的培养目标, 分解具体的能力与技能指标点, 再倒推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课程要与学科专业课程充分“耦合”,要将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融入到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大学一年级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主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先导为目标;教学内容可以自编或直接选用创新创业类启蒙教材。大学二、三年级主要结合专业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要注重挖掘和充实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大学四年级面向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和创业背景的少部分学生,以强化创业技能为重点,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训练为主,可以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或基于学生(教师)专业创新成果,提供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实战项目;同时,以校内、外“创客苗圃”、“创客空间”等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
(2) 搭建条线协同、产学研用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探索校内“1+N”一体化实践训练平台。即推行“一根主轴(1)+若干分支(N)”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训练与实践方式。其内涵是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母体,将分布在各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教师科研平台(若干分支)统一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系统,通过根植于创新实验室的创业训练,引导大学生开展基于创新成果的创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建立基于“创客空间”的产学研耦合、园区孵化的实战综合平台。 “创客空间”是一种新型孵化器载体,是创新创业要素的集聚体系,是能够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天使投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等平台的开放式共同体,它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咨询、投融资、中介代理、品牌宣传和技术认定、评估、交易等服务和保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成长壮大,直至成功。“创客空间”的形成基于优选的一个创新项目(往往是来源于实际生产的校企合作项目)或一个创新项目群(一类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或天使投资)的扶持下,通过学校与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建的孵化基地进行产品“包装”和应用性转化,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主要为在校高年级或毕业后2年内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共性技术服务等。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关键在于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大师+团队”、“引进+引智”、“学科+人才”等引智模式和海外高校影子培训、企业挂职等培智模式,逐步形成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动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① “走出去”,建立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高端培训;② “请进来”,聘请成功的企业家担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建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实现教师资源的集聚与共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宏观方面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质量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评价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评价等多个方面。微观方面包括: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评价;对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下人才合格标准的考核评价。通过建立以创新创业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机制实现对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反馈,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学的持续改进,形成质量“闭环”,促进教学内涵质量提升。
3 结 语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应用特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可分割,创业需求引领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助推创业实践,二者互为因由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基于创新的创业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新建地方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够因循同一模式,亦步亦趋,应该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进行顶层设计,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和融通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平台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支撑,营造多部门联动、教科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建立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同时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范式,在这个体系下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有创业精神的就业者。
[1] 郑亚娟,王方平.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6-8.
[2] 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0-141.
[3] 任之光,张志旻.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阿尔托大学的实践与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12(6):102-106.
[4] 李 虹,陈申华.高校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工商大学首创“开放实验项目超市”为例[J]. 高教探索,2011(1):144-146.
[5] 方守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及实施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90-92.
[6] 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19-121.
[7]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11(1):144-146.
[8] 庞鑫培.面向区域创新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浙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3-76.
[9] 陈笃钦.高校创业教育探讨[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109-111.
[10] 施永川.大学创业教育应为与何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81-85.
[11] 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 江苏高教,2013(3):133-134.
[12] 李 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 高教探索,2013(4):133-136.
[13] 许继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94-96.
[14] 韩照祥,朱惠娟,李 强. 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2-84,95.
[15] 陈 勇,张晓辉.基于能力框架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70-71.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JIHong,FEIZhi-yong,ZHANGGen-hua,QIANYi-ping,ZHOUBu-kun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The education entitled by "five measures simultaneously" was applied a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se measures were creating a diversified educ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of innovat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ing research and nurturing teaching,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enhanc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business employment levels. Due to the lack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t local universities, concrete measures and proposals are presented from three aspects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three aspects are to build "with that learn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uild practice intermediation platform of lines of coordination, research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ourse system; teachers team; quality evaluation
2015-11-14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2015JSJG04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580)
冀 宏(1969-),男,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研究员,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实践育人与教学管理。
Tel.:13913675898; E-mail:jihong@cslg.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6)08-01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