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建设

2016-12-21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年8期
关键词:媒介实验教学融合

卜 新 章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建设

卜 新 章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媒体融合是当今传媒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一场变革,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需要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建设媒体融合实验室,培养学生媒体融合制作、管理、发布等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传媒业界对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而媒体融合实验室的核心是媒体融合发布平台。论文结合媒体融合时代背景论证了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重要性,比较并分析了报业、电视业等主流传媒业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结构、功能、优缺点等,从而为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教学; 媒体; 融合; 平台; 发布

0 引 言

随着通信、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电视、移动技术、智能手机、平板阅读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迅速崛起,媒体终端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传统媒体的界限迅速模糊,打破了多年来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的媒介生态,各种媒体正逐步走向融合,共同建构起一张纵横交错的媒体生态网络,“媒体融合”成为新闻传播的必然趋势。2013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国内18家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中发现媒介融合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① 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② 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性记者编辑[1]。因此,媒体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不但进行各种媒介形态采编制作,而且能进行传媒产品的内容生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合适的平台将采编制作的内容融合起来,以不同的形式定位准确、分工明确地经由各种传播渠道推送到各种媒体(网站、电视、手机等)。这个合适的平台就是“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多媒体融合传播的实际操作、传播运行、功能实现依赖于媒体融合发布平台,传播效率与效果更倚重于发布平台,因此,传媒实验教学中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建设不可或缺、任务艰巨。

1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意义

早在2003年,在对美国300所新闻传播院校的调查中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同年在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2]。 在中国,2007年起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成立了首家媒介融合专业方向,招收了全国第一批80名本科学生[3]。 在新闻业界,为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给报纸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于2006年8月5日在北京启动“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深圳报业、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中国网通集团公司等18家单位成为这一计划的首期加盟成员。这一计划旨在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质向数字网络出版的战略转型[4]。 如今的传媒产业部门,无论是报刊、电视,还是网络媒体,均具备了多种媒介形态的传媒产制能力,并逐步构建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借助于网络和各类媒体呈现终端,以多种媒介形态进行新闻传播。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体融合的实现与否及融合程度与发布平台密切相关。媒介融合的推进正从“内容平台”发展为“关系平台”,有从“内容为王”发展为“渠道为王”或“平台为王”的趋势[5]。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是传播业与用户接轨的关系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媒介产品传播的终端控制和用户推送,通过争夺用户来完成传播过程,实现传播效果与传播价值。基于对于业务层面的全媒体反思,暨南大学谷虹提出产业层面的媒介融合平台化趋势[6]。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就是传媒产业平台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美国学者迈克尔·哈耶特断言:“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7]。” 报业、电视业、互联网等都在着力建设自己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该平台不生产内容却服务于内容,融合了集成资源、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于一体[8]。 目前,传媒业在建设媒介融合发布平台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各有特色,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介融合发布平台的建设,需要了解业界各种平台的特点,取长补短,建构适合实践能力培养的、与业界接轨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以培养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复合人才。

2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比较与选择

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搭建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涉及当今最前沿的数字网络传播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不同的主流媒体因其产业传播特点和需求的不同,搭建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功能和性能也不相同,如报业、电视业其功能侧重和强化就很不相同,与网络传播业也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的界面、人性化、个性化方面也应该各具特色。在实验教学中心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建设中,需要比较各种典型媒体融合平台的优缺点后进行选择,既要与传媒业界接轨,又能从学生传媒实验的实际出发,注重实验性、操作性、过程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媒体融合传播的理念。

2.1 报业的媒体融合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报刊的编排开始电子化,其中一家独大的是方正报刊排版系统,1994年它获得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选的优秀软件一等奖,它从图文、表格、科技公式及棋牌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各种排版功能,并不断地完善、更新、升级,至今已经发展为“飞腾创艺5.4网络版组版软件”。依托该软件结合印刷系统或打印机,可以直接输出纸质报纸或报纸打样,也可以结合“方正数字报刊生产制作系统V2.0”和“飞旋标引反解系统V5.2.7”将电子编辑的报刊发布成网站静态页面数字报刊和高清晰度CEB原版原式数字报刊,长期以来国内所有的报刊均采用了方正报刊编排系统。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方正开发了较为完备的全媒体管理、编辑、发布系统,在技术上为中国报业提供了完整的媒体融合解决方案。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斥资700万元建设的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它是一个集内容采集、加工、存储、发布以及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的媒体融合实验室,其核心发布平台采用的就是“方正畅享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实现了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管理,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发布与运营。能实现纸质报纸采编、网站内容管理等各业务系统无缝衔接,各系统生成的最终成品资源也将汇集到平台中,成为可供其他渠道再传播利用的成品资源[9]。

目前,方正提供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主要为“全媒体新闻生产系统”,用于实现新闻内容资源的采集、加工、审核、编辑、流转、发布、监控、管理等,支持全媒介的新闻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文档等)的编审流程,支持新闻报道以稿件为中心及以新闻事件为中心的两种业务模式,支持本地、异地、移动办公作业,可以监控新闻事件报道的整体采、编、发状态,能实现全媒体新闻内容的一次生成、多次利用、多渠道发布、多维度监控。与此配套的还有“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系统”,建有全媒体资源库并提供数字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采集、分布式存储、统一管理、专业化资源加工和发布检索服务等;“网站内容管理发布系统”用于为报社建设一个综合性网站,提供一个简单方便的工作平台,能高效率地完成报社网站内容的采编与制作。该网站也是报刊电子化后的展示平台,静态网页式的报纸和原版原式数字报刊都可以在其中展示出来;“移动APP内容管理发布系统”用于报刊中新闻的手机推送;“精睿数字屏发布系统”用于户外大屏的新闻推送;“网络社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各类信息的数据挖掘和舆情分析。

方正所提供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及其相关系统的功能都极为强大,为报业日常生产运作和媒体融合传播提供了全面支撑,但整个平台系统中虽然能够实现视频的制作与发布,视频的展示却没有得到重视,电视点播、直播功能较弱,加之报社缺乏电视台的支撑,缺乏电视新闻的采编人才,因此整个报业的媒体融合中视频点播、直播的功能强化和充分运用还任重而道远。此外,每一个模块的售价都极为昂贵,对于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来说资金投入是很大的问题,而且教学实验用的媒体融合生产发布系统与报社不同,无需全天候高强度运转保障,如果能精简、凝练系统功能并降低售价,推出全媒体新闻生产管理、编辑、发布系统的教育版,对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来说将是很好的选择。

2.2 电视业的媒体融合模式

与报业的媒体融合不同,电视业没有统一的系统平台,各级各家电视台在发展媒体融合时积极探索出一套大致相同的解决方案,央视作为全国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电视集团,在媒体融合的推进中做出了表率。首先,在传播渠道上促使电视无处不在[10]。传统电视传播表现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而现在网络电视、网络机顶盒(电信iTV、小米盒子等)、微博、微信、手机APP应用等,均能实现电视的播放、回看,真正做到了电视的无处不在,实现了电视的多终端覆盖,使用户以任何方式在任何终端下看到电视台的所有节目。其次,不断拓展新领域、新业务,实现观众和电视节目以及电视制作人的实时互动,调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央视为例,电视业的媒体融合模式表现为以下几个模块。

网站平台迈出了电视台网融合的第一步。1996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率先上网,其后各大电视台纷纷建设了自己的网站[11]。 目前建设得较好的网站(如央视网)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是对电视台、电视频道、电视栏目、电视节目等内容的网络介绍,而且实现了电视台播放节目所有内容的同步播出和点播(如央视影音CBOX客户端PC版),此外还涵盖了新闻、资讯、生活、娱乐、汽车、美容等综合信息,网站内容和结构堪比大型综合性门户网站,实现了电视台与网络的深度融合。

微博平台开启了电视的新媒体实时互动传播。微博能实现图文、视听的直播,能赶在电视屏幕之前播出各类新闻信息。2012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开始以微博的方式进行新闻,突破了电视屏幕和电视新闻样式的限制,与更多的受众分享了更多权威、优质的新闻和观点,推动了读者评价、议论、建议等反馈与互动,并开始向手机等移动媒体渗透。

手机移动平台实现了电视对受众的长效,深广渗透。随着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手机成为人们接触时间最长、使用最投入的媒体,电视播出内容推送到手机展示出来成为媒体融合的必然方向,电视台频道、栏目等各类微信公众帐号和APP客户端可以方便地将多媒体信息融合地推送给受众。2013年4月“央视新闻”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5月1日在搜狐订阅平台上推出了“央视新闻”客户端,7月23日,推出基于自有平台的独立客户端[12]。 手机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不但增强了电视、图文的融合性,而且改善了用户体验,增加了用户黏度和用户渗透性,还在互动、社交、游戏方面有所突破,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性和活跃性。如今微信公众帐号和APP客户端覆盖了央视的所有频道和栏目,实现了对主流手机媒体的快速渗透。如“央视财经”“央视体育”等频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CCTV对话”等栏目均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再如央视影音手机客户端实现了“电视随身带”,央视频道、卫视频道以及很多地方频道都可以用手机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上网观看。

视频化和电视直播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传媒业推进媒体融合时需要强化的重点,电视业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网站平台、微博平台、移动平台上电视业对视频化和电视直播在技术和内容上均有较为完美的支持和实现,并形成了自己的媒体融合特色。因此,电视业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方面都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前列。借助于媒资管理系统,电视业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在一次生产、多次利用、多渠道发布方面日臻完善,电视制作的内容在台、网、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不同形式的同步发布、点播、直播已普遍实现。然而电视业没有开发与“方正全媒体新闻生产系统”类似的通用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各级各类电视台在实现媒体融合时,通常是委托颇具实力的广电集成开发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侧重进行开发,没有统一标准和共用平台。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可以参照电视业的媒体融合架构模式有选择地去进行建构,尤其是有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更要重视对视频化和电视直播的强化。

2.3 门户网站媒体融合模式

门户网站是那些将网络上庞大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分类、整理、并提供搜索引擎,让不同的使用者能够快速查询信息的网站[13]。 门户网站是人们上网冲浪的窗口,其创办伊始就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各种媒介形态的新闻、资讯、娱乐、社交等功能,强化用户体验,吸引用户的使用,促进网站浏览量以及用户数量的提高,从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拓展综合业务,实现商业价值,如腾讯、新浪、搜狐等。

就传播媒介的形态而言,门户网站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介的融合运用做得最早、最为成熟,并且门户网站在后来的发展中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如新闻、饮食、育儿、视频、音乐等。就呈现和推送到各种媒体方面,门户网站利用报刊和电视台的信息对新媒体的占领,如在2010年央视买断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权后,新浪的《黄加李泡》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手机电视等多个媒介同时播出,促使电视反过来要转播网站的内容[14]。 就网站的用户数量而言,因其在新媒体领域的占领最早,用户数量的基础庞大,发展势头迅猛,并能轻松拓展到最新的移动媒体用户群,占尽了用户渠道的天时地利。

就媒体融合发布平台而言,门户网站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网站的结构、管理、安全、融合、推送等自建能力极为强大。现代网站的建设越来越模板化、管理后台化,网站的管理发布平台就是媒体融合发布平台,这是门户网站的最基本、最现实的载体。各大门户网站对此投入了极高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这一载体的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采用最新的技术,创新应用功能,保证各种形式的媒介内容融合地推送出去,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融合地展示出来。

不同的门户网站因其定位、规模、导向等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利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目前,即便普通的网络公司也有能力开发制作综合性网站实现媒体融合传播,只不过其开发的网站在内容承载量、稳定、安全等方面的性能不及大型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或普通的互联网公司在媒体融合平台开发和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它们都没有报业和电视业的传播经验,对于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践教学而言,报刊内容的采写编评,电视制作的具体技术、流程和传播等等,需要与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很好对接,而互联网公司并不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中心、广电、新闻专业等与互联网公司密切沟通,明确具体模块的结构、功能、操作、管理等细节,共同商定解决方案。

2.4 媒体云服务模式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重视和用好大数据和云技术,能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强大支撑[15]。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广电设备集成商看到了互联网与广电设备结合的商机,将互联网对媒体融合发布的作用发挥了出来,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搭建了媒体融合管理、发布、展示的软硬件框架,相对固定了一些功能模块,提供了稳定高速的媒体云服务平台,明确了相应的服务标准,降低了建设成本,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媒体融合解决方案。如索贝媒体云的理念:“立足大传媒市场,面向全民媒体应用,为电视、广播、报业、制作公司、运营商、教育机构、政企宣教、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等,提供即申请即使用的内容汇聚、生产、存储、管理、发布和运营增值等融合媒体云服务。”

媒体云服务模式的媒体融合发布平台依托全媒体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系统及相应的制作软件,实现全媒体(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文件的采集、存储、下载、共享、编目、搜索、制作、转码、发布等功能。该平台由全媒体发布软件后台和展示窗口构成,后台运行于全媒体管理服务器和上下载工作站,用户根据权限进行全媒体信息的发布,全媒体信息包括图文信息、视音频信息等,视频信息能够实现电视点播和直播功能;发布的信息经过审核后会同时到达本地内网服务器和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最终在展示窗口展示出来,展示窗口主要为云端服务器上的网站、网页,以及移动端的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

云服务典型特征,借助于视频直播点播服务器,云端服务对视频直播和点播的流畅播放有很好支持,同时在并发数上可以用超强的带宽来进行保证。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实现多种业务在云服务平台上的融合,解决了业务上线慢、真正融合、数据安全等在“信息孤岛”建设模式下的难题[16]。 本地服务器的运行、管理需要本单位专人负责,出口带宽也极为有限,尤其是高校实验室的服务器,在速度、出口带宽、稳定、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与专业门户网站、政府企业网站相比。云服务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器存储与展示空间,在管理、带宽、稳定、安全等方面享受的是专业大型网站的付费服务,大大降低了本地服务器的建设和管理成本,同时还提高了服务器性能。云服务在稳定、流畅、高并发数的视频点播、直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索贝媒体云与华为、腾讯云、阿里云、百视通等大型网络云的合作也增强了其云服务的安全、稳定等可靠性,为用户的正常使用提供了保障。在高校,2015年5月索贝与成都理工大学,6月,索贝媒体云服务为浙江传媒学院建设了基于索贝媒体云架构和虚拟公有云服务的虚拟存储管理、图形图像渲染、节目制作、新闻采编、电视业务仿真、WEBTV仿真等6套教学和仿真实践平台。此外,国内广电集成商大洋、新奥特也推出了云服务模式,如大洋“融合全媒体,聚焦云服务”、新奥特“融合全媒体,智惠云平台”。因此,高校媒体融合发布平台可参照媒体云服务模式去建设。

3 结 语

目前,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能够提供各种单个媒介形态的生产制作实践,但在媒介融合的应用实践方面远远落后于传媒业界。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需要汲取媒介产业部门的经验和产制模式,不但要拓展学生各种媒介产制能力的培养,如报刊新闻的采写编评,影视的采编、拍摄、制作等等,而且要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探究与比较各类传媒产业部门媒体融合发布的特征、结构、功能等,从而在实践、实训等实验教学层面建立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自己的媒介融合制作、管理、发布系统。经过上述不同模式的媒体融合系统平台的比较,媒体云服务模式将是未来高校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媒体融合体系的理想选择。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 [J].国际新闻界,2014(4):123-134.

[2] 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新闻大学,2009(1):50-55.

[3] 杨 溟,张 强.打造“全能型”复合传媒人才--对全国首家媒体融合专业的探索[J].新闻与写作,2007(1):15-16.

[4] 解读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J].印刷技术,2007(3):24-25.

[5] 彭 兰.从“内容平台”到“关系平台”[J].新闻与写作,2010(5):刊首语.

[6] 谷 虹,黄升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战略”反思与平台化趋势[J].现代传播,2010(9):6-10.

[7] [美]迈克尔·哈耶特.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M].赵 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5.

[8] 谭 天.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平台[J].国际新闻界,2011(9):83-88.

[9] 南大打造媒体融合实验室,深度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J].中国传媒科技,2009(4):46-47.

[10] 李 岚.移动化、社交化: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新态势[J].广告人,2013(8):46-47.

[11] 戴 程.全球化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问题研究--以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例[J].新闻界,2009(2):60-62.

[12] 张 柱.“央视新闻”的新媒体战略及系列创新[J].中国记者,2014(10):24-27.

[13] 赵枫苏,惠 香.国内门户网站发展过程分析[J].现代情报,2005(12):69-72.

[14] 姚友明.从新浪 2010 世界杯报道看媒介融合趋势[J].青年记者,2010(26):81.

[15] 毕善鹏.基于云平台的广电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新媒体,2015(3):42-43.

[16] 张宝利,朱 月.全媒体融合云平台设计[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42(2):68-70.

Building the Platform of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at the Media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BUXin-zh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Media convergence is a revolution growing vigorously in the media industry,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media development. Media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needs to build media convergence laboratory for adapting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media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publis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edia industry on media talents. The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platform is the center of the laboratory. This article prove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media technology researches,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platform. It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platform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such as newspapers, television and so on. The paper can provide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in the building of the media convergence publishing plat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media; platform; publishing

2015-11-25

卜新章(1970-),男,江苏泰兴人,在读博士生,副教授,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Tel.:13851802380;E-mail:bxzh365@qq.com

G 642.0

A

1006-7167(2016)08-0163-04

猜你喜欢

媒介实验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融合》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