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硫脒两种不同溶解方法溶液所含输液微粒的对比研究

2016-12-21靳会欣庞国勋姚孟颖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溶性微粒注射用

靳会欣 庞国勋 姚孟颖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头孢硫脒两种不同溶解方法溶液所含输液微粒的对比研究

靳会欣 庞国勋 姚孟颖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目的 分析头孢硫脒使用振荡器溶解与手摇溶解产生的输液微粒多少,寻找对临床输液较安全的溶解方法。方法 将40支注射用头孢硫脒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支,分别采取振荡器溶解和手摇溶解,分别测量0 h、2 h后2 μm、5 μm、10 μm输液微粒的多少。结果 手摇溶解后的注射用头孢硫脒在各个时间点各种大小的输液微粒都少于振荡器溶解。结论 振荡器溶解药物虽节约时间,但从输液安全角度出发,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振荡器溶解。

输液微粒; 输液安全; 振荡器溶解; 手摇溶解

Transfusion particles; Transfusion safety; Oscillators dissolved; Hand dissolved

静脉输液中的输液微粒是影响患者用药安全的一大因素,而整个加药过程是产生最多不溶性微粒的环节[1]。目前临床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在药物配置中振荡器的使用非常广泛,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溶解时间,提高配置速度。尤其是在PIVAS,全院大量的抗生素均在PIVAS配置完成,为了提高效率,振荡器成为抗生素配置的必须品,但是是否所有粉针都适合用振荡期溶解?不同的溶解方法产生微粒的多少是否不同?因此需要我们从输液安全的角度出发,寻找每种药物更为适合、更为安全的溶解方法,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头孢硫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头孢类抗生素,难于溶解,不稳定,需要现用现配,在各级医院使用较多,尤其是在妇产科广泛使用。本实验对头孢硫脒的溶解方法进行了观察,拟为各医院的PIVAS及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本品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耗材 (1)BSC-II A2型生物安全柜(海尔集团公司)。(2)WZR-D951A型振荡器(苏州市东吴医用电子仪器厂)。(3)20 mL一次性使用无菌溶药注射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4)GWF-8JD微粒分析仪(天津天河分析仪器有限公司)。(5)药品:注射用头孢硫脒(1 g/支,广州白云山药业有限公司,批号:3153088),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石家庄四药,批号:1507131803)。

1.2 实验方法 将40支注射用头孢硫脒分为两组,每组20支,将振荡器溶解的药物标记为a1~a20,手摇溶解药物标记为b1~b20;在生物安全柜开启30 min后,将标记好的40支头孢硫脒由医用冷藏冰箱内取出传递入仓,三名实验人员着静电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橡胶手套,在生物安全柜内每人将两支注射用头孢硫脒分别溶于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一支采用振荡器溶解,另一支采用手动上下摇晃溶解(食指、拇指夹住西林瓶脖颈处,尽量减少手温对药物的影响)。待药物溶解至肉眼可见澄清后,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中。头孢硫脒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该药品要临用前配置,故分别检测在配置后0 h、2 h使用微粒分析仪测量溶液中的2 μm、5 μm、10 μm的输液微粒的数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摇溶解后的注射用头孢硫脒在0 h、2 h两个时间点2 μm、5 μm、10 μm三种大小的输液微粒都少于振荡器溶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图1。

图1 两种溶解方法在不同时间点输液微粒比较

3 讨论

注射用头孢硫脒属于难溶性药物,在我院PIVAS及其他医院PIVAS配置中经常需要使用振荡器溶解,这样既可以节约配置时间,又节省人力。但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振荡器溶解后的注射用头孢硫脒和手摇溶解后的注射用头孢硫脒虽然在肉眼可见下澄清透明度一致,但是肉眼不可见的输液微粒数量却高于手摇溶解。人体中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 μm,所以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引起机械性堵塞或由于红细胞黏附在微粒表面,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水肿和炎症,并造成循环障碍,形成血栓和静脉炎,从而引起心、脑、肺和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这些微粒可能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甚至会直接危及生命[2]。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医院使用的输液器可过滤5 μm以上的输液微粒,而患者静脉用药中还有很多5 μm以下的输液微粒,因此还需要从其他方面着手减少5 μm以下的输液微粒。我院PIVAS配置的大量难溶性药物中,说明书中大部分都没有给出最佳的溶解方法,而在集中调配过程中操作环境、溶媒种类、多少以及调配者操作手法等都可能影响到成品液体的输液微粒多少。因此,要降低不溶性微粒的发生率,药品生产、使用、医疗护理及医疗器械等部门均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控和管理力度,医、药、护三者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微粒,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虽然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摇溶解后的注射用头孢硫脒在0 h、2 h两个时间点2 μm、5 μm、10 μm三种大小的输液微粒都少于振荡器溶解,但由于手摇溶解的药物在溶解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吸收实验者的体温,同时,注射用头孢硫脒属于冷藏药物,在室温下复温的时间以及药物的生产批号都可能成为影响输液微粒多少的因素,对于这些干扰因素还有待在将来的实验中进一步研究。

[1] 沈文炯,侯建华.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53-154.

[2] 赵静,方新林,孟力.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危害的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213.

靳会欣(1979-),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静脉药物的安全配置与合理使用

R472,R452

A

10.16821/j.cnki.hsjx.2016.21.017

2016-04-07)

猜你喜欢

溶性微粒注射用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营养需求之外的功能
黔产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研究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禁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