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品牌战略:身份政治与社会认同
2016-12-21李三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510070
□李三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070)
基层党建品牌战略:身份政治与社会认同
□李三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广东广州 510070)
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营销策略,而应该被看做一项党在基层的持久战略。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品牌化为组织原则,按照识别和确立核心品牌定位和价值、制定和实施综合性品牌营销纲领、测量和评估品牌绩效以及拓展和维持品牌资产的战略性管理程式,构建品牌导向的工作模式。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实质是一种身份政治表征,它既是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形象管理,又是一项赢得群众认同的社会建构。就自我管理来说,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接受党的上级组织指导,促进隐性品牌向成型品牌转化,不断丰富差异品牌形象管理内涵,培养广大党员的品牌忠诚。就其影响和辐射效应来说,基层党建品牌建设要将品牌形象与目标群众联系起来,在贴近基层实际基础上,通过与群众沟通和群众参与等途径,丰富品牌价值内涵、改善满意度和增加互信,提升群众对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使品牌形象真正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品牌战略;身份政治;社会认同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党自身的生机活力的理论和实践,基层党建是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下,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作为一种政治叙事,已从机关到事业单位、从企业到学校和从城市到农村,获得了广泛开展。品牌建设,因此也成为基层党建评估和研究的重要政治术语。这看来似乎并不需要进行一种理论考量:一是基层党建工作者和评价者在谈到品牌建设时,无需理解它的企业实践和理论渊源;二是他们虽然深谙企业经营与基层党建之不同,但又直接借用企业品牌概念思考党建工作,并不诉诸政治学认识其实质。前者的问题是,在未经政治学考量下,基层党建工作者和评价者是应该承担或见证一种品牌战略,还是简单地借鉴企业营销策略进行品牌推广呢?后者的问题是,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给予有价值的研究,但在战略上又缺乏相应的范式评估基层党建品牌效应和实质。考虑到这两个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把品牌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持久战略,然后进入基层党建品牌实质分析,把它作为一种身份政治加以理解,最后就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提出一些建议。
一、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目前有关党建品牌建设的概念化研究,多是“借用品牌管理理念和经营品牌的市场经济手段,创新党建工作”[1](P36)。在当代企业管理中,“营销”(marketing)与“品牌化”(branding)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一般策略,后者属于战略范畴。品牌化作为一种战略,是营销策略的先导和动力。从基层党建工作来看,品牌建设是一种出精品、出品牌的有意识战略选择。所谓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符号、标志、设计或其组合,使人们易于识别卖方提供的货物及服务并将它们与竞争者的货物及服务区分开来”[2](P2)。品牌附着于产品,如物理产品、无形服务、零售店、人(产品供给者)、组织(企业)、地点和创意等。就基本形式来说,党建产品是执政党提供的“治理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党组织声誉、意识形态、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其实施等,即包括一切党建行为的“无形综合体”,其核心是作为品牌引领者的党的各级领导者及其形象。正如一个良好的产品品牌能够向其消费者展示其特定意义一样,精质的基层党建品牌也能对党员和群众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基层党建品牌是基层党建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推广性、影响力的特色亮点、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3](P33),它“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晶,代表了一个地区(单位)党建工作的水平,反映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4](P90)。
以上概念化分析表明,品牌建设作为一种倡议性战略选择,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应以品牌为导向,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全局发展。但是,基层党建工作在传统上常常是借鉴企业一般经营管理手段,采取如下三种模式促进意识形态宣传:
A)产品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文件(产品)设计→交流、动员→宣传;
B)销售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文件(产品)设计、基层摸底(市场调研)→交流、动员→宣传;
C)市场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基层摸底(市场调研)、文件(产品)设计、文件(产品)调整、实施、交流、动员→宣传。
以上三种模式考虑贯穿党建工作周期的政党行为,包括发展党员、领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组织建设和意识形态等,虽然方式略有不同,但最终都落脚到了宣传这一阶段上。不过,这些模式并未能完全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不可预测、零碎和偶然性特征,其局限性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它们采取的程式过于简化,即使C)模式包含了较多政党行为,也仍然是以简单宣传为归宿;二是它们采取的是线性模式,无法包容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部供给动能,如C)模式的文件调整仅仅限于基层党组织内部,这也许会忽视来自外部的群众参与和社会评估;三是它们并未将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只是将它附属于意识形态宣传。如果从传统营销策略转向品牌建设,以无形资产突出品牌建设战略性,那么我们便可以看到品牌导向的工作模式优势。
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是指基层党组织把有意识的品牌选择作为长期战略,有计划地承当品牌建设任务,以品牌化为组织原则,指导和规范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价值、领导方式、组织建设、内在文化提升、外部表现和资源配置,积极创造和维护党在基层的领导的凝聚力。当然,我们提出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绝不是要像品牌驱动企业发展的商业理想模型那样强调某种标准或规定,而是赋予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以战略地位,以便减少甚至避免机械的、呆板的意识形态宣传效应。
那么,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究竟是怎样一种战略性品牌管理呢?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品牌资产管理思想表明,“品牌的力量是栖居于顾客心目中的独特事物”[2](P48)。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可以认为基层党建品牌是其政治产品和服务栖居于党员和群众心目中的社会心理再现,其战略性管理程式是一个包括识别和确立核心品牌定位和价值、制定和实施综合性品牌营销纲领、测量和评估品牌绩效以及拓展和维持品牌资产的循环过程(见图1)。
图1 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按照以上模式,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基层党建实践,可以揭示基层党建工作与品牌战略之间的多重动力联系。
A)识别和确立核心品牌定位和价值。这方面主要是要突出竞争性参照背景或框架,寻求差异,表明核心品牌价值,展示品牌总体特征。近年来,把握浦东新区开发主导和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特征,立足基层党建长期实践,浦东新区区委以“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为核心品牌定位,提出了“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核心品牌价值,明确了“构建品牌体系、扩大品牌效应,完善以先进带动一般、以重点提升整体的工作思路”[4](P31)。
B)制定和实施综合性品牌营销纲领。所谓综合性品牌营销纲领,是指促进品牌要素匹配,采取综合性品牌营销活动,极大地发挥基层党建密切联系群众的杠杠作用。在打造一流党建过程中,按照可检验、可推广和可复制三个原则,浦东新区致力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亮点的开放型基层党建品牌体系,“既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和培育品牌,又注重品牌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度”[4](32)。浦东为此打破单位、行业之间的壁垒,以党建项目承载资源整合功能,采取多方联动共同培育、上下结合经费支撑等机制,以品牌建设形成资源集聚功能,从而在品牌体系构建过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发挥资源效应最大化功能;设计不同层面党建项目,注重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和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服务方式、突出党内基层民主和回应群众民生民主诉求;着力整合各级各类资源,致力于探索直接提供治理服务的新机制,以新社会组织党建、“千人大结对、双百大联建”、“健康浦东·惠民医盟”等项目,教育引领群众,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
C)测量和评估品牌绩效。品牌绩效测量和评估,表现为品牌价值链、品牌评审、品牌建设跟踪和品牌资产管理机制。在这方面,为了确保项目准入有门槛、品牌培育有目标、品牌绩效可检验,浦东引入品牌项目管理方法,明确提出基层党建品牌能进能出和好中选优的“四有五强”标准:“有鲜明的主题、有领先的理念、有持续的实践、有简洁的名称,价值引领力强、组织保障力强、创新突破力强、社会凝聚力强、辐射影响力强”[4](P33)。这些标准注重价值引领,形成品牌价值持续实践和价值链接。对于按照这些标准遴选的基层党建项目,浦东新区严守准入标准和畅通退出渠道,坚持动态管理,采取贯穿始终的评估管理机制和赏罚分明的考核激励机制,经过三年的品牌培育,最后评选出“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工作品牌”。
D)拓展和维持品牌资产。品牌资产拓展和维护,主要是指品牌—产品名副其实、品牌库及其等级体系、品牌拓展以及品牌强化和再造。对于评选出的浦东基层党建工作品牌,“以措施配套为支撑,突出保障性、长效化,着力让基层党建品牌创有动力、建有保障”[4](P33)。为使品牌建设名实相符,浦东建立了区委组织部牵头的基层党组织和各类相关组织及群众参与的领导协同体制,对品牌体系分类、分项目联系指导,对重点项目品牌化培育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以党建项目品牌化培育与党建示范点创建、创先争优评选表彰等进行联动推进,通过典型引路推进会、交流会等平台推动各项工作互联互动和共同提升。对每个党建重点项目,从区管党费中一次性给予1万元配套资金,各党委每年也给予1万元以上配套资金,确保基层党建项目品牌化培育顺利推进。为拓展和塑造基层党建品牌,在“浦东党建网”开辟“典型引路专题”网页,扩大基层党建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基于基层党建实践,以上从企业经营管理视角构建了一种与一般宣传方式不同的品牌导向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并不能完全适合基层党建早期品牌建设工作,但它采取一种非线性模式,能够为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基层党建品牌塑造的复杂过程提供一种启发式指南,有利于我们科学地推进基层党建品牌培育和拓展。
二、基层党建品牌的身份政治实质
我们在战略上构建基层党建的品牌导向工作模式,无疑包含如下两个前提:
A)品牌导向的基层党建工作是一种品牌动能供给,其实质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的身份政治表征;
B)与A)相关,良好的、成功的基层党建品牌必定是群众感同身受的东西,或者说是基层群众的社会认同的结果。
A)和B)分别涉及身份政治和社会认同,对B)稍后加以讨论。现在集中对A)做出分析和判断,突出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的身份政治特质。
一般来说,所谓“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是个体以其特定的社会群体身份参与政治。“身份”(idendity)是指出身和社会地位,是指“你是谁”和“你做什么”。这里个人的社会身份以属于特定群体(如政党)为标识(如党员),是与他人共享特有旨趣和关切的“身份框架”或“关系系统”[5](P3)。因此个人的社会身份是分享社会权益和获得社会资源的重要依据,如果以身份作为管理对象,就会产生身份制度。在身份制度下,身份是一种价值或意向定位,它既有固化趋势,也会发生变化,出于对身份固化与变化的社会管理就形成了身份政治。
一个政党的身份政治,就是要以确立和维护自身的身份系统突显其主要或全部成员的特殊旨趣和价值定位,也即“我们是谁”和“我们做什么”。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的大党,维系广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身份,从根本上讲来自党员的主体意识——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和自觉奋斗。这里的政治身份是政党政治立场的组织动员力量,阐发、表现和肯定自身的政治身份也就成为政党政治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意义上,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就是党在基层的身份政治表征。它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政治产品,对一般群众来说是一种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所拥有的感觉、感知、印象、联想和想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有助于党改变和保持自己的声誉、地位和影响,建立起党与群众之间的互信关系,确立党组织和党员的身份政治感。这样所谓基层党建品牌,不过是一种来自基层党建工作实际行动的诱发性形象表达,它必定要能感动群众并能获得群众认同。因此从身份政治角度来看,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应该包含如下两个实践议题:
A)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意味着是一种品牌形象管理;
B)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形象管理必须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行为与其品牌名实相符的,也即品牌形象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或内部建设。
关于A)议题,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形象管理进行阐述。一般来说,企业形象管理涉及产品、战略和形象结构三个因素。根据组织结构情形,人们一般把企业形象分为统一结构(母公司围绕某一明确理念打造高度可视的企业整体形象)、受让结构(子公司经由母公司受让的具有自身风格的强品牌)和品牌化结构(企业差异化发展的各种品牌形象)三种类型[6]。企业形象结构类型既与其顾客对企业的可视程度有关,也与企业形象管理内容指导程度有关。特别是品牌化结构可依据子公司文化与母公司指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为潜在结构和差异化结构。沿着这种企业形象结构分类思路,我们可以按照可感受程度和内容指导程度,把党建形象管理分为统一品牌、受让品牌、隐性品牌和差异品牌四种类型(见图2)。
图2 党建品牌形象管理的四种类型
以上品牌形象管理分类,实际上是以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建区分为前提。统一品牌形象管理的可感受性和管理指导程度都是最高的,它直接来自中央和国家战略,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伟大梦想、“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等。受让品牌形象管理直接接受统一品牌形象管理指导,重点突出的是工作理念、党建模式等问题,如总体性理念指导、根本性功能导向、整体性党建模式探索和重点性党建机制创新等,此即“党的上级组织为党的基层组织服务”之意[4](P32)。统一品牌形象管理对其他品牌形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差异品牌形象管理对统一品牌和受让品牌形象管理起着支撑和巩固作用。
由于隐性品牌和差异品牌的可感受程度总是较统一品牌和受让品牌为低,所以基层党建品牌形象管理必须要注重品牌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基层党建品牌形象管理必定是一种自我管理塑造,此即B)议题。这种自我管理塑造要求基层党建工作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研究基层党员队伍和基层党员组织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更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和发展要求。基层党建工作的自我管理塑造,主要包括任务、工作、专业、多样化、创新和使命等六种类型(见表1)。其中,任务型、工作型、专业型、创新型和使命型品牌都具有统一品牌特征,多样化品牌虽然具有受让品牌特征,但主要是具有差异品牌特征。在这种意义上,基层党建品牌形象管理的关键在于,接受党的上级组织指导,促进隐性品牌向成型品牌转化,从而不断丰富差异品牌形象管理的价值内涵,培养党员的品牌忠诚。
表1 基层党建品牌的自我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基层党建品牌形象管理,必须要考虑统一和受让品牌特征,始终围绕党的核心任务和党的总目标进行自我塑造。要把品牌培育放到党和国家战略大格局中定位和把握,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价值引领、整合资源和服务群众力度,与中央战略部署吻合,与各级工作目标对接,与基层实际需求一致。与此同时,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动力,不断调整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和方式方法,提升党建品牌的内涵和外部功能,确立从初期、成长、完善到推广的培育机制,确保基层创新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推进。
三、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建构
基层党建品牌作为一种身份政治表征,就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管理来说,需要培养广大党员的品牌忠诚,就其影响和辐射效应来说,则需要获得外部群众的广泛社会认同。在把隐性品牌转换为成型的差异品牌过程中,为了提升其可感受程度,基层党建品牌形象管理要将它与目标社会群体联系起来,了解群众需要并帮助群众了解基层党建工作,使品牌形象真正深入人心。
那么,基层党建品牌如何获得群众的广泛社会认同呢?按照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理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和别人归于不同的社会范畴(如党派成员、企业员工等),表明自己与所属群体的等同或一致,将自己区别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个体,从而彰显“群体之间的不同行为”[7](P7-24)。这种社会分类具有如下两个功能:一是它以界定他者的系统手段显示个体特征,在认识上对社会环境起到分层和规整作用;二是它将个体置于社会环境中加以定位,以便确定自身的不同特质(如身体属性、能力、心理特征、旨趣和利益等)。这样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必然意味着其目标党员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形象的识别、态度和定位,即品牌认同。
品牌形象是品牌识别的重要前提,品牌认同是一种品牌形象为群众识别和接受的社会过程。由此我们可以把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看做一种创造品牌认同的社会行动。品牌认同主要涉及被感知价值、信任和满意度三个评估因素。通过这三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品牌形象和品牌识别的相互关系,最终导向群众的品牌认同。借助这些复杂关系,我们可以鉴别出推动基层党建品牌社会认同的三条途径——品牌培育贴近基层实际、强化与群众沟通力度、让群众参与品牌建设(见表2)。
表2 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因素及其机制
A)品牌培育贴近基层实际。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是否成功,群众满意和品牌认同是两个重要因素。所谓群众满意,是指群众对基层治理和服务满足某些需要、要求或达到目标的一种自愿表态,是品牌认同的先决条件。当然,群众满意并不必然导致品牌认同,因为维持群众对品牌的长期认同还需要深得群众的信任。所谓品牌信任,就是群众相信品牌实现群众期盼和发挥期待功能的力量和能力。信任是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当然也会在创造品牌认同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群众对基层治理绩效和服务质量给予权衡时,基层党组织的高美誉度(也即强品牌)会增强群众信任,减少被群众感知的某些顾虑或风险。这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含义所在。如果党在基层建立起了与群众的信任关系,那么基层党建品牌培育就会得到顺利推进并能显示出与群众之间的巨大互惠优势。
无论是群众满意还是品牌信任,都源于群众对品牌价值的感知或认识。被感知价值是指群众感觉到从品牌中能够获得的东西,它既依赖于群众个人的看法,也依赖于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治理和服务类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体现了党必须要情系群众、关注民生,也指明了党对人民的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只有从社会治安、公平正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城市交通、看病就医、养老保障、入学入托、社会就业、居民住房等民生问题出发,使党建品牌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群众才能亲身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和力量。只有当基层治理和服务绩效满足群众期待,品牌价值才能被群众感知得到,才能出现群众满意,才能赢得群众信任。群众越是信任品牌,群众对品牌的满意度越高,对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就越强。
B)强化与群众沟通力度。能否成功地塑造一个基层党建品牌,其核心要素是如何创造和发展被群众认同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基层党组织设计和创造的工作品牌概念和行动表达,是基层党建工作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晶、精华和独创。如果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可持续先锋”,广大党员队伍要确立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那么首先就要创造品牌形象。一个品牌只有当它的形象具有与其他品牌不同的特色和美誉,才会引人注目和获得较强的社会认同。不同的品牌形象能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不同群众个体会出于不同动机辨识自己认同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必然是以自己可辨识的形象吸引群众,群众选择一个品牌在于该品牌的高美誉度,而品牌享有高美誉度则是源于它的高品质和地位。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声望影响着品牌—群众关系,品牌的外部声望影响着群众个体。
从品牌形象到品牌认同,贯穿着群众对品牌的价值感知、信任和满意。一个品牌为塑造自身的强形象,一般不会仅仅停留于适用的水平上,而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期待和需求,致力于改善品牌的被感知价值。由于品牌形象必须要面对群众需求,所以也会影响到群众对品牌的满意度。随着时代变化以及统一品牌管理更高要求,也会进行品牌创新,导致品牌形象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导致品牌认同改变,群众也会因此对品牌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产生疑虑,从而弱化品牌与目标群众之间的关系强度。这样信任便成为创造品牌认同和提高品牌美誉度的实质性要素,一个品牌只有具有强形象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当我们通过创新改变基层党建品牌形象时,一定要强化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力度,通过座谈、现场活动等,借助互联网、手机等当代新媒体,使品牌价值、群众满意和信任在品牌形象与品牌认同之间扮演相应的桥梁作用。
C)让群众参与品牌建设。当代社会认同理论表明,个体往往以自己的社会身份来描述和谈论社会认同,把自己置于一定社会范畴和所处地点或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社会认同。在基层治理和服务背景下,群众对品牌的社会认同感既源于自身的切身感受,也来自基层党组织对他们的社会尊重或认同。换言之,非党员群众个体如果能够参与到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中来,那么他们就会直接感知品牌的价值,增强对品牌形象的社会认同感。基层党建品牌虽然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身份政治表征,但它的开放性在于必须要超越基层组织而被识别和认同。也就是说,品牌识别要以品牌形象对品牌信任、群众满意度和品牌认同的社会效应为前提。
群众对品牌的识别过程,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品牌的支持、偏好、忠诚、满意度和长期信任。由于品牌识别包含人们对品牌的依附,所以一个品牌对群众越是具有吸引力,群众便越是能够以自己的期待去评估该品牌的价值。让群众参与品牌建设既是有序的公民参与政治的应有之义,又是党建工作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所在。尽管被感知价值与品牌识别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在关系民生的基层党建品牌建设过程中,如果有群众的直接参与,那么就会矫正品牌的被感知价值,增强党建工作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促进品牌的无形资产增值或提高品牌的附加值。群众的参与也使品牌识别对群众满意度产生影响,因为群众通过参与品牌建设,会认识到实际的品牌绩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期待或需求。至于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对品牌的识别,更是能够增强对品牌的信任。由于品牌形象优先于品牌识别,所以品牌识别必须要以品牌形象效应为条件,然后才能导向品牌认同。在这一过程中,群众的直接参与,将通过丰富品牌价值内涵、改善满意度和增加互信,提升对基层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
[1]施小明、袁媛、尚娅.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科学化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6).
[2]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8.
[3]杭天珑.基层党建品牌建设问题探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5).
[4]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以品牌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7).
[5]P.Du Preez.The Politics of Identity:Ideology and the Human Ima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6]N.Ind.The Corporate Image[M].London:Kogan Page,1992.
[7]H.Tajfel&J.C.Turn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C].In S.Worchel&W.G.Austin.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IL:Nelson-Hall,1986.
□责任编辑:周权雄
D267
A
1003—8744(2016)06—0012—08
*本文系广州市党建研究基地2016年度研究课题《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研究》的成果。
2016—9—26
李三虎(1964—),男,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授,校刊编辑部主任,《探求》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社会空间理论和政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