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国的善良教育以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反思

2016-12-20方燕杨园园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反思

方燕+杨园园

【摘要】德国的善良教育是一种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它是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从小树立一种“善”的观念,使人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对于我们时常谈到的道德滑坡等问题,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从道德教育入手寻求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善良教育;道德教育;反思

一、德国的善良教育

善良教育是德国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其主要是将善良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与生活中,以善为基础培养、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德国善良教育的具体内容有:

1、爱护小动物

关心和爱护小动物是儿童接受善良教育要上的第一堂课。德国的家庭和学校会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学会照顾小动物,以此来培养孩子树立一种关爱弱小生命的意识。但是,如果出现虐待小动物的情况,孩子就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如果比较严重或者多次出现虐待动物的情况,孩子就会被送到心理治疗所。

2、同情弱势群体

孩子在家长以及社会的鼓励、引导下树立这种意识并付诸行动。在这种鼓励善良的教育下,孩子很容易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盲人施以援手,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许多小孩都会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去帮助需要的人。

3、唾弃暴力、拒绝暴力

德国在进行善良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反面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在学校里是反对暴力的,对于恃强凌弱的孩子校方要进行教育并记过。在家庭里观看节目时遇到的暴力镜头,家长都会引导孩子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场景。此外,德国人非常反对玩具制造商开发暴力玩具,因为德国的许多研究者已证实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经常玩暴力玩具并模拟杀人,在其长大成人后很难保证这个人能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人。

4、宽容待人

德国人普遍地认为宽容待人是一个人品质纯善的表现。成年人会引导孩子要有宽大的胸襟,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包容他人,遇到事情能够将心比心,不要意气用事,因为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也是一个人对其他人能够施以援手的前提条件。

二、善良教育的内涵

1、对德国善良教育的剖析

德国在对儿童实施善良教育方面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但是善良教育在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从始至终贯彻着德国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就使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对孩子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并由此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很先进、很系统的,它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践程度。首先,这种教育是一种普适性的教育,是积极的道德教育。它从人性最基本的“善”出发,教导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善待他人和事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孩子主动的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义务。其次,这种善良是以遵守社会道德和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的。身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种善良教育正是能够使大部分公民积极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前提。最后,其善良教育是系统的,是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紧密相联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分层递进的能够使每一个人从受教育开始就遵循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能使每一个人用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和每一件事物,用平等和友善处理一切社会关系,用积极的付出和自我约束来确立自身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善良教育在在其所传播的社会价值观中起最基础的作用。

2、善良教育的内涵

德国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对人性最基本品德的培养,他们从孩子小的时候便渐渐培养其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种教育不仅要求孩子要学会什么是善良,怎样拥有善良的品质,更要求每一个人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对其他人以及动物的人文关怀,这种实践-引导-内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培养个人的善良品质。在善良教育中着重体现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善”,也就是培养孩子要向善、懂善,培养孩子拥有宅心仁厚、宽容大度、敬畏生命等宝贵的品质;另一方面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孩子习得善的意思,更要在教育中不断升华孩子对善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地习得善良的本真。卢梭说过:德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善良的感情。他认为善良是人的天性,人本身就具有爱人、同情生命的特质,而教育就是培养并发展这种情感的最佳途径。这与善良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首先要有对某一良好事物的认知和情感,之后才能有良好行为的产生。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品德教育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反思

1、我国道德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与上述的德育方式相比较,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我们在对孩子德性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对孩子德性的培养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社会这个大环境更是培育个体德性的重要一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问题:比如说不让座、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频繁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折射出了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1)家庭德育的缺失

第一、家长轻视自己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程度。家庭里年长成员的行为习惯会对小辈产生潜在的影响,许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偶然间的不恰当举止就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第二、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善的培育。由于对小孩的溺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举止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为所欲为或者仅仅是喝止并没有教给小孩正确的做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2)学校德育的不足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为了追求分数学校极少能照顾到学生情感的需求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小学德育仅仅作为一门“副课”其课时可以随时被其他“主课”所占用。其次,学校道德量化的反作用。道德量化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积极性,但是它却有很大的弊端。其作为一种外部强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把拿到高的道德分数当作是德育的目的,把道德误认为是一种工具而产生伪善的行为。

(3)社会不良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内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尤其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也会加剧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和选择性,此外,许多含有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也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2、我们实行道德教育的改进方向

(1)要明白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善良的人

在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求受教育者遵循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这一要求下德育基本上靠教育者的灌输,只要学生知道并遵守这些最基本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就可以。所以这种道德教育强调的是约束与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是外部规范约束的结果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本来就是人性中最本质、最纯真的品质,在这种外部约束下人们渐渐丧失了最纯真的东西。我们经常在教育中强调以人为本,我认为在教育中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要让每个学生学会关心、关爱、尊重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生命,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的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培育善良的人、如何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品质为基础,充分发掘学生善良的天性,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善良情感,让他们学会对其他人、其他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树立创新观念,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

德国善良教育的方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比如他们非常注重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孩子要从小事做起,通过引导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倡导学生与家长、老师平等对话、亲身体验,在实践中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关注弱势力量,为社会服务做贡献等,这些好的做法和教育方式正是我们要借鉴学习的。除了吸收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还要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观念,在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条件下解放天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3)要使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回归到实践中

我国道德教育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时效性差。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道德教育原本产生于生活,但是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往往是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如果学校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德育相脱节,远离了人际交往,这样的德育效果会很差,因为这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所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帮助不是很大,因此,学生得不到实际的道德经验也就很难对道德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认为解决这种难题就应该让道德教育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使用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陶行知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使德育回归到生活中去就要促使德育课程观的转变,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倡导改革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德育观念,使师生在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生活实际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具体的道德情景,通过实践共同促进自身德性的成长。使德育回归到生活中去还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有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有发现道德问题、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找到道德在生活中的价值,重视不同水平学生的道德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善的追求。

(4)促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系统的道德教育机制

对于德育效果有些人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觉得道德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所教授的道德知识决定着学生的品德状况。其实,这并不一定,学生并不只是在学校里生活和学习,他们同样也生活在家庭和社会里,学生同样从这两个领域里汲取知识和经验。学校德育并不能代替家庭和社会德育,因为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以各自独特的价值构成了全部的道德教育环境,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校方面不了解、不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实际生活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因而德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构建系统的道德教育机制我们就要抓主要矛盾明确三方的任务。在家庭方面,父母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所以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求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和点滴小事中引导孩子发现真善美的能力,为孩子的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校方面,学校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方面的工作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制定合理的教育细则,加大对德育老师的培训。在社会方面,就是要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道德氛围,从方方面面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加强道德模范对人们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行之. 生活即教育[J]. 中国教育改造, 1996:150.

[2] 生靖瑄, 王英春. 善良教育浅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63.

[3] 刘宏达. 论德国的善良教育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 社会主义研究, 2015:36-38.

[4] 朱启涛. 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5] 尹  伟. 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反思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