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点道德,多讲点规则
2016-12-20王楠楠
民主与法制 2016年31期
王楠楠
职业打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政府把对消费品的监管权力,转化为具有一定侦查能力的个人或团体的索赔权利。在假货泛滥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权利往往意味着巨额的利益,职业打假江湖逐利而生。有江湖就有纷争,《民主与法制》2016年第21期《职业打假何去何从》系列专题揭开了打假索赔“荣耀”背后血与铁的碰撞,展示了一条利诱、色诱、暴力与眼泪交织的江湖路。
对于波谲云诡的职业打假江湖,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没有权利去扔石头。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能要求某种职业的道德水平超过社会道德平均值,这不现实。正如胡适所说,一个国家人人大谈道德,谈高尚,最终会堕落成为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与其苛责别人打假时的私心,不如先问问自己又能做到哪种程度。江湖路不好走,普通消费者走不了,职业打假人像剑走偏锋的江湖客,出了力,担了险,获利也无可厚非。正如哪茬麦子里都有稗草,打假江湖不只有正派,也有邪道。职业打假群体中有人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并不代表应该否定整个行业。
解决事情靠智慧,不靠态度和立场。要拔除稗草,就该少谈些道德,多讲点规则。新消法、司法解释等规则的调整,给职业打假江湖定下了整体的基调,面对实践中出现的乱象,应适时修改规则,让出邪招恶意索赔者无利可图甚至承担法律责任。适应社会现实的规则,才能规范职业打假江湖,引导江湖客依法打假,维护起码的商业道德,起到真正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