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诗歌的双星异彩
2016-12-20徐志翀
内容摘要:高适和岑参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奏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强音。因而,高岑二人的边塞诗歌就成为古代军事文学中的艺术珠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其中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独特的诗风。本文试就此作一比较。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诗风
俯瞰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全程,我们可以发现独树一帜的边塞诗,其皇冠遗落在大唐帝国的盛唐时代,皇冠上的明珠则为高适和岑参所摘取。以这两人为主形成的著名边塞诗派,奏出了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强音。因而,高岑二人的边塞诗歌就成为古代军事文学中的艺术珠宝,散发出夺目的光辉。其中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独特的诗风。我们试就此作一比较研究。
一.高岑的边塞诗都以军事爱国主义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国家意识,透出矢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惧艰辛的乐观精神,诗风共具慷慨豪放、雄浑苍茫、悲壮遒劲的特征。
古人所称的“汉唐雄风”,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华民族强大时期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风采,以高岑为主的边塞诗派所讴歌唱颂的正是这一精神风采。这一点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绝难分开的。大唐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兴盛繁荣、朝气蓬勃,国内相对安定统一,对外则是开拓疆土,国力强大,国威四慑。高岑二人生逢其时,必定激起爱国主义的雄心壮志,而唐朝边塞战事频繁、边防不宁,又使诗人忧国忧民,迸发出保卫边睡、建功立业的军事爱国主义热忱。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他们不辞辛苦奔赴苍茫绝域,抛妻别子,肩起卫国重任,充溢他们诗章的正是这种“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军事爱国主义最强音。将这些军事伦理精神注入雄伟的边塞生活、艰险的军旅人生、苍茫的西域风光,由此共同熔铸成高岑边塞诗慷慨豪放、雄浑苍茫、遵劲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看以下诗句:“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长策须专用,男儿不顾身!”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二.高诗于豪放中寓含深沉的忧患,理性的思索,较为贴近于战争现实,既有对爱国将士的讴歌,又有对士卒的同情,思想深厚,气韵沉雄,苍凉悲壮,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精神风貌。
布封说过,风格如人。高岑二人的诗风在相同之外,更有不同,这与他们不同的经历有关。高适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因为高适早年出身寒门,生活困顿,始终在下层,后又仕途坎坷,虽落拓不遇,仍多次奔赴塞外,在四十多岁时,仕途基本顺利,成为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军事人物,对现实有着自己独立而较为正确的思考和认识。他曾三赴塞外,长期从军,因而他的作品就能比较深切地反映出盛唐时期尖锐复杂的边塞军事斗争生活。如“常怀惑激心,愿效纵横谟。”(《塞上》)书写自己为国解除边患而愿贡献力量和建功立业的抱负。《塞下曲》真实再现了天宝十二年收复九曲战斗中唐爱国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所向无敌的气势:“万鼓雷殷动,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魂系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燕歌行》所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表达了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不幸的忧患。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高适)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这与他长期接触人民生活以及本人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从其美学特征分析,高诗常常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笔调粗犷,洗炼地勾画雄浑的意境,使其强烈的军事爱国主义胸臆得到最酣畅的抒发。
三.岑诗于豪放中突出雄奇,侧重于描写边塞活的丰富多彩,立意新颖,气势雄伟,热情奔放,淋漓尽致地抒发其浓郁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精神风貌。
岑诗之浪漫诗风,与其个性及人生阅历有关。杜甫诗曰:“岑参兄弟皆好奇。”与高适的出身经不同,岑参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早年遍读经史,隐居奇峰峻岭,后往西北边陲度过边塞生活,一生基本平顺,边塞风光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诗作也尽情展示了他的军事爱国主义情怀,但他的出身经历却决定了岑诗中缺少高诗中忧国忧民的深沉忧患意识。岑参曾两度出塞,在轮台、北庭等地六载,曾有一次历时两月、自陇山到安西全程5000余里的边塞行。故而其诗中多描绘绝域苍茫的独特光、祖国壮观奇丽的河山,诗中景物新奇变化多样。通过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音调,反映出大唐军威的强盛和主体浓厚的军事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惊险极苦的环境中透露出爱国军卒顽强的军事奉献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代表性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等,无不笔姿挺秀、想象丰富,气势宏伟,热情奔放,色彩瑰丽,显现浪漫主义的奇情异彩。
(作者介绍:徐志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