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纪实与反思
2016-12-20于雪菲
于雪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通过想象画面、内心补白等方法,使学生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2.体会鸟儿对大树深厚的友情及其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词导入,奠定感情基调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留意到了屏幕上的这些诗句,有的自己读着读着,还读出了感情。谁愿意选择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写什么的吗?
生:这是写王维送别他的朋友。“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意思是说几年过去了,年年都能看到春意盎然的绿色,朋友却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师:如此思念朋友,那这首诗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师:了不起,感受到情感了。还有你喜欢的诗句吗?
生:长亭外、古道边,北国小城又秋天,凄凄别,依依恋,夕阳山外山。心已近,人将远,执手无语惟凝咽,俩俩托,双双愿,离别难上难。我感受到两个好朋友分别时的无奈和不舍。“北国小城又秋天”说明又是一年了,我感受到作者很伤感,很思念他的朋友。
师:是的,思念就从分别的那一刻开始了。同学们,诗人把他对惜别时的情感融入到了诗作中。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她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了童话中。今天,我们就随着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新美南吉来读一篇美丽的童话。(出示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这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过之后,你最想说什么,就和我们交流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喜欢这则童话吗?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我们来说说吧!
生:我觉得小鸟和树的友情非常深厚。(板书:友情深厚。)
生:鸟儿和树分别时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
生:树和鸟儿是好朋友,鸟天天给树唱歌。他们约定明年再唱。后来鸟儿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树,实现了愿望,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我觉得鸟儿非常守信。(板书:守信。)
生:鸟儿回来发现大树不见了,就到处寻找大树。她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却始终坚持,直到找到变成灯火的大树。
师:你想写什么?
生:执著。(板书:执著。)
生:第一自然段说鸟儿和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一段说大树突然离开了,鸟儿一定很伤心。
三、默读课文,细细品味人物情感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第一次读课文,就能读出那么多收获,而且很多同学已经隐约感受到了一些淡淡的情感。这次,我们带着刚才读出来的情感,再来默默地读一读课文,细细地品一品这字里行间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哪些文字带给了你这样的感情,就把它画下来,简单批注你的体会。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我觉得鸟儿一开始一定非常伤心,因为去年她还和好朋友一起玩耍,而现在她的好朋友却变成灯火了。可是她还是信守诺言,为她的朋友唱歌。可是,当她再看向灯火时,却害怕灯火熄灭,因为这样她的好朋友就彻底消失了,所以她不忍再看下去,就飞走了。
师:还有找到这句话的同学吗?
生:我感觉“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是因为鸟儿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这还是我的好朋友——树吗?他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当鸟儿唱完歌之后,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是想最后再看看她的好朋友。因为这一次的分别就是永别了。
师:是啊,同学们,此时此刻,小鸟面前的这一丝灯火,是她想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大树啊。所以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此时此刻,小鸟会想起些什么呢?
生:会想起从前她给大树唱过的歌,还有她和大树玩耍时的情景。
生:她和大树度过的快乐时光。
师:看来,我们都想起了那快乐幸福的时光。那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啊?到文中找一找,读给我们听。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还有谁想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
师:同学们,有些句子,总是让我们读着读着,就会浮想联翩,这句话也是这样。
(师范读。)
师:你也来读一读,看看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读。)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见鸟儿正在给树唱歌,树一边拍手,一边跟着鸟儿一起唱。
生:我看到池塘里的小鱼和青蛙都浮出水面听鸟儿唱歌。
生:我看到了鸟儿在树枝上边唱歌、边跳舞的样子。
生:我还看到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也来和大树一起玩耍。
生:我看到小鸟站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给树唱歌,大树很享受地在听。
师:看来这美妙的歌声真令人陶醉啊!
师:你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鸟儿对大树说:“我唱的歌好听吗?”大树说:“太好听了。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听的歌了。”
师:我们也忍不住要称赞小鸟了。
生:我还听到他们在快乐地交谈,一起聊着森林里有趣的事情。
生:我还听到了他们开心的笑声。
师:就这样,清晨,太阳出来了,大树就在小鸟的歌声中——
生:起床了,睡醒了,长大了。
师:一天下来,太阳落山了,小鸟又在大树的怀抱中——
生:睡着了。
师:天天跟自己心爱的伙伴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怎么样?
生:太开心了,太幸福了。
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都带到了鸟儿那动听的歌声中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齐读。)
师:想象着画面,一定会让我们读得更好。
(再次齐读。)
师: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于是,大树对小鸟说——
生: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你舍得你的好朋友离开吗?
生:不舍得。
师:不舍得,怎么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他一直在想象着刚才那美好的画面,所以才舍不得呢。
(齐读。)
师:听到大树这样的恳求,于是,鸟儿说——
生: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这个保证可真坚定,大树听了一定很放心。
师:可是,曾经的生活太幸福了,谁又舍得分开呢?我们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男同学读大树的话,女同学读小鸟的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说完,小鸟就向南方飞去了。可是,谁能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久的别离,等到小鸟再回来的时候,她的眼前就只剩下这一丝微弱的灯火。
师:看着这微弱的灯火,鸟儿还会想起些什么?
生:曾经我们在一起那么快乐,以后那样的快乐再也没有了!
师:太伤感了!
生:以后再也不能给大树唱歌了。
师: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
生: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再也没有了。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和小鸟一样想到了她和大树之间那深厚的友谊,那真挚的情谊,那份让人难舍难分的真情。(板书:真情。)
师:想到这份真情,小鸟怎能停下她追寻的脚步,怎能不快点去找找大树呢?
师:就让我们看看小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吧!读一读,找一找。
(生读三处小鸟的问话。)
师:读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鸟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地寻找大树。
生:鸟儿对大树的情谊很深厚,因为工厂里的沙沙声已经说明大树可能不在了,可是她仍然要去寻找。
生:鸟儿非常着急,想快点找到大树。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段对话吧。刚刚通过一个女同学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那么多,看看这次通过4个同学的朗读,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
(指4人分角色朗读。)
师:感受到那份着急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小鸟特别担心,她害怕大树被锯碎,就再也听不到她唱歌了。
师:这是多么真挚的情谊啊!
生:我感受到鸟儿这一路奔波一定非常劳累,再加上对大树安危的担忧,她的身体一定会吃不消的。可是鸟儿仍然执著地寻找她的朋友——树,我觉得他们的感情太深了。
生:小鸟不放弃去寻找大树,要把去年许下的诺言实现。不管大树变成什么样子,她都要去为他唱歌。
师:不管大树变成什么,都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
师:那份坚定,那份执著,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就读小鸟的三句话,自己练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习。)
师:我发现刚才已经有同学带着表情来读了,把自己想象成小鸟,一定能让我们读得更好。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立在这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师:第二句。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你飞到了山谷里,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工厂,听见锯木头“沙——沙——”的声音,这时的你想到了——
生:树会不会被锯成碎末啊?
师:是啊,我的好朋友会不会就这样消失了呀?所以这个时候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生: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听到了吗,不仅仅是着急,还担心了。第三句。
生:小姑娘,请你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去寻找大树?
生:因为我们是好朋友。
生:因为我答应他,要为他唱歌。
师:同学们,你记得小鸟的诺言是什么吗?一起说吧。
生齐读:明年春天,我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可是,小鸟还能再给大树唱歌吗?
生:不能了。
师:你从什么时候就知道不能再给大树唱歌了?
生:当大门说树被做成火柴的时候。
师:当大门告诉你答案的时候你就知道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三次的寻找呢?
生:因为不管大树死没死,许下了诺言就得实现。
师:可是,诺言还能实现了吗?
生:不能了。
师:既然不能了,为什么还要去找?
生:因为小鸟觉得对朋友应该信守诺言。
生:因为小鸟忘不了和大树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生:因为鸟儿忘不了他们两个永远是好朋友。
生:鸟儿还忘不了他的模样,忘不了她给树唱的歌。
师:忘不了这么多,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这份真情啊!这一路的追寻,就是在追寻这份真情啊!(板书:追寻。)
师:此时此刻,看着灯火,去年那快乐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去年那依依惜别的场景又出现了。
师: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去年,那相依相伴的幸福时光还在眼前,可是我的朋友呢?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去年,那信誓旦旦的承诺还在耳边回响。可是,我已无法兑现我的诺言。我的好朋友大树啊!你永远留在了去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齐: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读着读着,刚才那些点滴的感受似乎都汇集到了一点上,因为我们放不下那份真情,所以我们是那样留恋依依不舍的日子;因为我们放不下那份真情,所以当我们想到依依相伴的日子才会那样的高兴,才会那样珍惜我们深厚的友谊,我们真挚的情谊;因为我们放不下那份真情,所以当知道再也见不到我的好朋友,才会那样的伤心!就是这样一份真情,让我们留恋,让我们不舍,让我们一路追寻下去。
师:此时,那美好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想着这样的情景,看着今日眼前的灯火,鸟儿,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再给灯火唱一次歌。
师:那就让我们唱起来吧。
(齐读最后三段。)
师: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这一看,包含了千言万语啊,同学们,你听到小鸟的心里话了吗?她在说什么呢?
生:大树,我回来了,我又给你唱歌了,你听到了吗?
师:我听到你的歌了,虽然我以后再也听不到了。
生:大树啊,虽然你不在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我会永远怀念和你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师:谢谢你,我的朋友。
生:大树,你还记得我们曾经快乐的日子吗?希望你在天堂里一样快乐。
师:回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师:同学们,就像大家所说的,小鸟相信,无论大树变成什么样子,她都会追寻着大树的脚步来给他唱歌;大树也相信,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子,小鸟都会找到他,给他唱起去年的歌。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领悟真情
师:面对着鸟儿和大树间这份感情,老师相信你心中一定想到了谁,想到了你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此时此刻,你想对身边的谁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我的好朋友说,以后我们再也不吵架了,在一起好好享受幸福的时光。
师:你学会了珍惜。
生:我要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不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斤斤计较。
师:你学会了互助。
生:我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答应朋友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师:你学会了守信。
五、总结
师:同学们,与其追寻那份逝去的真情,不如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板书:珍惜现在。)我想,小鸟飞走了,大树不见了,但是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珍贵的东西,对吗?这是一篇每个人看了都会为之动容的童话。或许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那份真情敲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房,那份淡淡的忧伤也在启迪着我们每一个人。那就让我们也像鸟儿和大树一样,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一切吧!
反思
《去年的树》一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文中的对话为引子,带动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师生对话等一系列对话形式展开教学流程。
1.尊重个性解读。
“学成于思, 思源于疑。”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尽管这种探索、研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但可激发思维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能增强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因此,上课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描写友人分别的诗句,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学生在相互交流、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走进文本,内心的情感被诗句中的每一个字点燃,对文章内容充满了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凸显,也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更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接着,我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以朗读对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第一次树和鸟儿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伤心、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遇到了树根、大门、小姑娘,而它们之间的三次对话是朗读指导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想象当时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一次次的想象画面中,学生看到了一只越来越伤心、难过、失望的鸟儿,体会到了鸟儿那越来越急切的心情。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在不断深化,学生的情感也在不断提升。
2.珍视独特的感受。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其创新,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针对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在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这一看,包含了千言万语啊,同学们,你听到小鸟的心里话了吗?她在说什么呢?”经历了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人物的心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与人物的对话,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仅如此,在接近尾声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着鸟儿和大树间这份感情,老师相信在你心中一定想到了谁,想到了你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此时此刻,你想对身边的谁说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从课文的情境中转入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为对实际生活的感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和拓展。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读别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故事中得到启示。然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收获,就要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想象当时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能读懂文章的内涵。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还需要在今后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实践,进而形成阅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还会继续探索,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