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1工程”建设看高校基础研究发展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6-12-20陈穗丽李文辉徐贵雄朱云飞
陈穗丽, 李文辉, 徐贵雄, 朱云飞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211工程”建设看高校基础研究发展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陈穗丽, 李文辉, 徐贵雄, 朱云飞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分析1995以来“211工程”建设的有关数据,可以发现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基础研究经费大幅增长,承担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和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和集聚,应用研究得到了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创新平台的搭建和提升,经费投入和扶持,创新激励机制体系建设,基础研究的长远布局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文章指出应该进一步注意基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激发原始创新能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华南师范大学; 基础研究; 自然科学; 发展
0 引 言
按照《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1]的定义,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基础研究可以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从1995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正式进入“211工程”筹备和建设工作,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校史(1933.8-2003.8)》[2]和《木铎金声——华南师范大学八十年》[3]和学校有关网站主页公布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对1995年以来我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展望。
1 基础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1.1 获得的基础研究经费持续大幅增长
随着国家、地方对基础研究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加上学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学校在获得纵向基础研究项目的竞争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获批纵向基础研究经费(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础研究类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基础研究类项目等)数量逐年大幅增长趋势(见图1)[2,4-8]。纵向基础研究项目经费数从1995年的106万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 524.5万元。这些经费的持续获得和投入,可以为学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孕育科学精神等提供有力支撑[9]。
图1 1995-2012年学校纵向基础研究项目经费情况
1.2 承担基础研究重大研究任务的能力逐步增强
随着基础研究实力的提升,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见图2)[4-8]等高级别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逐步增强[10-12]。学校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项、经费达5 356.5万元,获资助项数和经费数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居全国师范院校第三,在非“985工程”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一,其中昆虫生理学研究团队申报的“家蚕翅原基变态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项目,继1997年后第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立项经费301万元。在承担国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方面,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承担了“易损斑块的血管内光声、超声双模成像”(经费408万元)和“基于高分辨光声成像的蛋白质功能信息的跨层次多角度获取与整合”(经费580万元),昆虫生理学研究团队于2012年承担了“家蚕激素和营养信号传导与变态发育调控研究”(经费559万元)课题。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申报的“生物光子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量子信息研究团申报的“量子物理与量子操控研究”和电子纸研究团队申报的“新型类纸显示技术创新团队”分别于2008年、2012年和2013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
图2 1995-2013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1.3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和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之前,学校厅局级及以上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仅有广东省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至2013年[13-14],学校陆续共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6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在基础研技创新平台的带动下,学校先后建成了教育部工程中心和教育部创新开发平台示范基地各1个、广东省工程中心6个、广东省教育厅工程中心和产学研基地5个。此外,学校还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中心和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的联合研究机构,与基础研究相互支持、协同发展。
随着学校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关的基础学科水平也不断提升,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文理交叉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光学成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等成为(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1.4 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995年以来,学校发表学术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增长,随着国家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调整,学校对学术论文的奖励也随之优化,引导发表有国际影响了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受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学校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见图3),从2000年的46篇增长到了2012年的553篇[2-7]。2013年[15],学校在SCI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其中信息感知光电技术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发表题为“Cloaking of heat”的论文,这是以学校为第1署名单位首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
图3 2000-2012年学校发表SCI收录论文情况
基础研究的积累也催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2,16-17]。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经过近10多年潜心研究,“几何相位理论和应用”项目成果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量子仿真和量子计算研究”项目成果获得了201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量子几何相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项目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奖零的突破。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的“光子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在功能分子检测和成像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1.5 基础研究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和集聚
创新人才是基础研究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基础研究的发展,学校一批创新型人才也从中得到了培养和成长。1997年和2011年,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和量子信息研究团队分别有1位老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他们也因此逐步成长为所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其中1位老师还于2008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生动物研究团队1位教授于2012年获首批国家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学校共有9位老师先后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8],8位老师先后入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含文理交叉学科),他们在相关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研究带头作用。
另外,学校陆续引进高层次基础研究创新人才,至2014年,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6人、外籍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6人等,还引进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2个[18]。这些学者和团队的先后加盟,优化了学科研究结构和方向,拉近了与国际学科前沿的距离,促进了基础研究水平和实力的发展。
1.6 基础研究促进了应用研究的发展
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专利创新技术方面,专利授权和专利申请工作从1998年开始逐渐得到重视,授权和申请数量不断呈大幅增长趋势,获授权专利从1998年的1件增长到2012年的96件,申请专利则从1998年的2件增长到2012年的204件[2-7]。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也为应用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在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撑带动下,物理化学研究团队的“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质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和“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隔膜及功能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技术”技术成果,分别获得了2007年和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和付出,大气环境监测研究团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国产化样机研制——颗粒物自动监测样机”技术成果获得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团队与辽宁省“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产业化的一系列技术转让给对方,合同金额为500万元;2014年,双方签订“基于光散射法Zeta电位分析仪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协议,合作成果也已走向国际,“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的纳米粒度分析仪产业化”合作项目的产品BT-90纳米粒度仪,目前已出口10余台[19]。
图4 1998-2012年学校专利授权和专利申请情况
2 基础研究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2.1 注重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和扶持
在国家“211工程”和获批纵向研究项目的基础上,为了巩固基础研究的地位,学校还专门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基础研究做大做强,引导和稳定了一批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潜心基础研究,对学校基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学校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冲顶行动”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实施“科技冲顶”行动计划,学校资助了36位成员共1 000多万元,制订了学校急需冲击的科技顶级指标,以此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争取高端成果,稳定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20]。2011年,学校实施了“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对刚进入学校的基础薄弱的青年教师进行支持,促进了学校基础研究年轻力量的发展。
2.2 注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的搭建和提升
从2005年开始,学校逐渐注重在“211工程”学科建设取得良好条件下,建立基础研究创新科研机构平台,促进学科建设,凝练优势的研究方向,形成优秀的研究团队,力争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学校整体研究水平,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先后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理工类科研机构管理条例”、“华南师范大学直属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华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科研机构管理与绩效检查的若干规定”等管理办法,并通过“科技增重”行动,从“211工程”建设中专门给予重点平台建设专项拨款等,从而稳定了一批研究方向比较一致的核心研究人员,切实增强了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和提升,为争取获得更多基础研究资源支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1]。
2.3 注重基础研究创新激励机制体系建设
激励机制也是基础研究的指挥棒,是对科研人员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在此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与业绩进行的价值评判的参照标准。在1993年颁发的“华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奖励试行办法”基础上[2],学校于2005年出台了“华南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与业绩评价方案”,对科研成果按照学术论文、科技著作、科技鉴定、授权专利、成果奖励、科研项目等类别,进行清晰评价[22-23],充分调动了基础研究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7年、2010年,学校对此方案进行了修订。从学校每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数量可以看出,激励机制的调整,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数量和水平上的变化,总得导向是引导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考虑到基础研究的周期性和不可预见性,学校通过出台“华南师范大学高级别成果奖励方法(试行)”,营造相对宽松的研究评价环境,对周期长、显示度高的演技成果给予优厚奖励,倡导潜心从事学科主流的有重要原始创新潜力的研究工作。例如: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2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奖励50万元。
2.4 注重重大基础研究的长远布局和培育
为了着眼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需要,学校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实施自主创新动力工程、形成高端成果持续产出的有效机制[24-25],对优势基础研究学科领域进行长远布局,争取取得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和一批原创性或标志性的新成果,解决一批制约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造就有重大科技成就的杰出科学家,凝聚一批有竞争力的优秀学术团队,形成一批产学研结合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基地,力争若干学科领域与研究领域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泛珠三角知名的学术中心、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学校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例如:学校特别注重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组织和支持了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植物学研究团队、光子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物理化学研究团队等,为学校基础研究的长远布局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激光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积累,于2013年获得了学校理工科首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5 注重基础研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培养和引进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对提高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211工程”建设经费中专门设立人才建设经费,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学校2005年实施的“华南师范大学关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人才工作要“以学科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团队为重点”。另外,利用广东省“大手笔”以全球视野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契机,学校抓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战略机遇,下大力气、用优资源,自“211工程”三期以来,学校斥资5 000多万元,引进国际一流领军人才,走在广东高校前列[26]。由此带来的拉动效应、“倒逼”机制,也让学校基础研究和学术生态发生了连锁反应和人才高地的汇聚效应,带动相关学科领域迅速与世界前沿接轨[27]。
3 基础研究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随着基础研究的向纵深方向的快速发展,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学科交叉与融合日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找到基础研究新的突破口。如前所述,华南师范大学目前已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多数来源于交叉学科,如量子信息、激光生命、物理化学等。经过“211工程”建设的推进[28-29],学校已形成“先进光电子材料与技术”、“认知心理与脑科学”、“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若干社会急需、优势突出、辐射面广、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30]。但是,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和发展依然受到一定阻碍。学校学科资源分散化比较严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存在条块分割的障碍,比如“先进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目前分布在学校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和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等5个平行的二级单位,在学科交叉和凝聚上比较难形成真正的合力。
3.2 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
但从数量增长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发表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但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尖杂志上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才只有1篇;从H指数来看,论文的单篇引用情况也不高[31]。这反映出,学校的基础研究还没有摆脱跟踪、模仿为主的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更多的原创性研究势在必行。另外,原创性不足也造成了高级别成果奖励的不足,如国家科学技术奖仅获得过1项。虽然影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必须坚持鼓励原始创新,继续为基础研究营造宽松环境。①要鼓励敢于冒险、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失败的科学精神。②要克服“小富则安”的意识,培养具有真正基础研究责任感、使命感、号召力和奉献精神的学术、学科带头人,担当起学校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③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带动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32]的良性循环。
3.3 进一步营造宽松自由的基础研究环境
华南师范大学80周年建设所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等优良传统中,与此同时,学校也注重内涵发展和学术底蕴的提升[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繁荣发展的灵魂。对于学校而言,要为基础研究的发展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和基础研究环境上进行优化,营造更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包括学术批判、学术包容、学术自由等方面,“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33]。①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让有实力的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潜心开展重大研究。②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激励机制,淡化硬性考核,注重引导产出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重视学术贡献和团队成果的评价激励。③在机制上赋予已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充分的基础研究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支持其率领的创新团队开展重大原创性、前沿性研究,带动相关学科进入国际水平行列。
3.4 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研究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建设是高校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的发展,除了需要一个学术造诣深、组织能力强、有科学责任感的学术带头人之外,还需要有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否则,再具有潜力的基础研究也将后继无人,其相关的应用研究也将半途而废。例如:我校LED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曾经名噪一时,2005年,在广州市科技局支持下,学校与香港建隆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3方共投入资金1.2亿元,至2008年,封装的小功率白光LED效率已达到69.6%,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34-35]。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基础研究学术梯队作保障,这一优势基础研究团队的发展势头没有得到维持。因此,学校要从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上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术带头人要有“五湖四海”宽广胸怀,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学术梯队。
4 结 语
国家“211工程”是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通过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过程发现,其获得基础研究经费大幅增长,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其承担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其创新平台和基础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能力原来越强,其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际知名度得到提升,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和集聚,应用研究得到了发展,综合实力有所提高。“211工程”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创新平台的搭建和提升,体充持续的经费投入和扶持,加强创新激励机制体系建设,注重基础研究的长远布局和培育,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需要进一步注意基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激发原始创新能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本研究将继续在“211工程”建设如何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探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EB/OL].(2006-10-30) [2014-07-30].http://www.most.gov.cn/.
[2] 华南师范大学校史编写组.华南师范大学校史(1933.8-2003.8)[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402.
[3] 华南师大.木铎金声——华南师范大学八十年[M].香港:香港凤凰文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203-368.
[4]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编/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华师科技简讯[Z].2007(1):1-7.
[5]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编/华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华师科技简讯[Z].2012(2) :16-23.
[6]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度科技工作校务公开综合材料[EB/OL].(2012-03-30) [2014-06-19].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HSContextfinal.jsp?code=12&tit=21969&column=gkml_xkjxzy.
[7]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度科技工作校务公开综合材料[EB/OL].(2013-03-29) [2014-06-29].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HSContextfinal.jspcode=12&tit=21971&column=gkml_xkjxzy.
[8]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十件科技大事”评选结果[EB/OL].(2013-01-18) [2014-07-01].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do?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249.
[9] 黄荣晓, 陈穗丽, 詹求强, 等.2006-2011年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发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24-129.
[10]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度十件科研大事评选揭晓[EB/OL].(2014-01-15) [2014-07-01].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do?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423.
[11]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及经费进入全国师范院校前三,创历史新高[EB/OL].(2013-8-26) [2014-08-01].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 do?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344.
[12]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我校再获教育部创新团队,重大科技项目实现连续突破[EB/OL].(2013-12-13) [2014-08-08].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do? 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395.
[13]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华南师范大学厅局级以上(含)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情况[EB/OL].(2010-12-22) [2014-08-08].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 HSContextfinal.jsp? code=12&tit=13284&column=gkml_xkjxzy.
[14]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我校一举获批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平台建设再创佳绩[EB/OL].(2013-12-20) [2014-08-07].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do? 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399.
[15]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2013年我校科技论文取得丰硕成果[EB/OL].(2014-1-14) [2014-08-02].http://kjc.scnu.edu.cn/business/website/mainPageIndex.do?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419.
[16]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1998-2012年度华南师范大学省级以上奖励汇总[EB/OL].(2013-10-21) [2014-08-02].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HSContextfinal.jspcode=12&tit=21974&column=gkml_xkjxzy.
[17] 邝凝丹.华师大首位长江学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N].信息时报,2014-01-11(A6).
[18]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概况[EB/OL].(2014-3-28) [2014-08-04].http://www. scnu.edu.cn/scnu/Demo/ HSschool.jsp?code=1.
[19]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zeta电位分析仪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签约科研成果有望打破国外Zeta电位仪垄断[EB/OL].(2014-7-31) [2014-08-08].http://kjc.scnu.edu.cn/ business/ website/mainPageIndex.do?actionType=showArticleView&articleId=529.
[20] 郑莹莹, 方 灿.“科技冲顶行动”将继续冲顶一级目标[N].华南师大报,2011-02-28(02).
[21] 蒋林浩, 邓开喜, 安 宁.从大学评价角度看地方师范院校科研发展的做法与发展建议——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广东科技, 2010(8):55-59.
[22] 梁剑莹, 安 宁, 贺浪萍.从科研产出看华南师范大学科研改革成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6.
[23] 安 宁,邓开喜,莫 雷.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2-138.
[24] 华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1-06-14) [2014-08-08].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HSContextfinal.jspcode=12&tit=14789&column=gkml_fzghjh.
[25] 华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3-14) [2014-08-08].http://www.scnu.edu.cnscnuxinxigongkaiHSContextfinal.jspcode=12&tit=16816&column=gkml_fzghjh.
[26] 雷 雨.华师与国际管理机制接轨,留住顶尖人才 设学术创新特区探路“一站式”个性服务[N].南方日报,2013-01-17(A08).
[27] 雷 雨.华师“211工程”三期建设获国家奖励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均交出漂亮“成绩单”,是广东唯一获奖高校[N].南方日报,2013-01-17(A01).
[28] 周明华.利用211工程投资开创学科可持续发展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12-114.
[29] 邸贺珍,张晓宇,刘丛红.“211工程”学科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4-5,8.
[30] 龙海涛.没有“211”,就没有今天的华南师大——我校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EB/OL].(2014-07-14) [2014-08-05].http://xiaobao.scnu.edu.cn/Content.aspx?id=5308.
[31] 胡俊荣, 翁佩萱.利用h指数评价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人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9-142.
[32] 邓开喜, 安 宁, 蒋林浩.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与国内10所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1-126.
[33] 赵永新.四问基础研究:不产生经济效益 基础研究何用?科学家回应[EB/OL].(2014-05-05)[2014-05-22]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505/c1007-24974335.html.
[34] 区健妍, 李 琛, 王 颖.穗最大产学研项目落户华南师范大学[EB/OL].(2007-05-29) [2014-08-06].http://news.sohu.com/20070529/n250290018.shtml.
[35] 王 颖.LED重大成果孵化,华南师大自主创新赢突破[N].南方日报,2008-03-26(A07).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Data of “211 Project” Construction
CHENSui-li,LIWen-hui,XUGui-xiong,ZHUYun-fei
(South China Academy of Advanced Optoelectronics,SCNU,Guangzhou 510006,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211 Project” construction starting at 1995, one can find tha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NU) has obtain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unding for basic research,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major basic resear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e innovative platforms togeth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basic disciplines have constantly been improved. As a result, high-level research papers and basic research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creative talents continue to grow and gather, applied research h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development benefits are devoted from building and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platform, funding support, innovation incen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long-term layout and cultivation on the basic research, high-level talents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for the future, the university should further note the cros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basic disciplines, so as to motivat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reates a freedom, relaxed environment in basic research,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cademic echel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asic research; natural science; development
2015-04-15
广东省高校政策咨询项目(2012zczx);华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课题(HT11408)
陈穗丽(1980-),女,广东广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长期从事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创业与就业等工作。
Tel.:15626196608;E-mail:suilichen@126.com
J 653
A
1006-7167(2016)02-02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