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六)
——元朝时期

2016-12-20刘坚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义仓朝廷海运

文/刘坚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六)
——元朝时期

文/刘坚

公元1251年,元世祖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期间,逐渐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任用汉人儒士整饬,确立了以农桑为主的经济政策。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正式设立司农司、劝农使贯彻重农桑的国策。

元代《农书》对粮仓的推广

公元1313年出版王祯《农书》,其中《农器图谱》专门辟出卷章,图文并茂,对仓、廪、庾、等仓储设施,以及升、斗、斛等计量器具进行详解。如对“仓”的介绍,首先讲解粮仓结构和建仓要点,继而又简述了仓储的作用和朝廷调控的目的,其中的“仓廪门”部分是我国古代粮食仓储知识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元代义仓和常平仓的发展

元代初期,北方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拓废田荒,甚至弃耕游牧。为阻止北方农业衰退,朝廷将一些地区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其制规定,凡民户50 家为一社,社中的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每社置义仓一处,社长主持,每年按丁纳粟,“以防饥年”。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广,使得黄河流域及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一些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南方恢复到了宋代的水平,粮食储备也有了发展。

元代的常平仓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其运行方式是: “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 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其粜本主要来源是和籴、河仓拨支粮,主要分布在当时元已经统治的北方地区。公元1272 年,由官府出资扩建常平仓。为充实常平仓粜本,元朝廷又以铁课(税)籴粮,此外,还将各处没官财产等拨作粜本。自此之后,常平仓逐渐得到普及。到公元1289 年,南方各地已经基本都有了常平储备。元代的义仓是与常平仓同时设立的。输纳粮源来自社民百姓,收储管理由“社长与社户从长商议,如法收贮,须要不致损害”。由于义仓赈济便利,不耗官资,因此得到元朝廷的大力推行,重申“官司并不得拘检借贷动支,经过军马亦不得强行取要”,并要求各地遵行,元代义仓由此得到广泛普及。史载储量,公元1288年时,为“三十一万五千五百余石。”对元代赈灾救荒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元大都皇粮的供应

元代实行两都制,除位于今北京的大都外,还有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上都,两都粮食消费均靠外输,由于“支转粮斛浩大”,元专设大都陆运提举司和京畿运粮提举司负责运输。为确保上都粮食的供给,元还在不同时期实行过和籴,由朝廷发布命令,商贩自行组织运输,收购时价格较为优厚,或以当时难得的盐引(取盐凭证)支付。公元1329 年,元明宗为增加上都粮食储备,高价购粮,收到“不日而粟盈巨万”的好效果。

元代的粮食漕运和海运

元代京都用粮始终依赖南方。由于宋代的运河已经不能适应漕运要求,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改造和延伸大运河,于公元1276年开始,先后修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到公元1293 年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已经可由杭州直达大都。

在开通内河漕运路径的同时,元朝廷还试图通过海运加速解决北方粮食问题。公元1287 年,设立了行泉府司,专管海运,次年又设两个漕运司负责接运南来的粮食物资,将直沽的粮食运往大都。一方面强征民船,利用现有战船,建造大型粮船,加强海漕运输能力;另一方面在海运中探索寻找更安全便捷的漕运航线。到公元1293 年,逐步形成了大大小小近3000艘粮船的海运盛况。以后,海漕数量逐年增加,到公元1304 年元成宗时运粮达到165万石,15年增加76%。随着岁运粮食的激增,元朝廷在集庆龙湾(今江苏南京下关)构筑集庆仓(或称广运仓),集中沿江粮米,粮食征集区域也随之扩大。公元1328年元文宗时,海运粮食达350 余万石,这是元代海运的最高额。

栏目主持/王鹏昊

猜你喜欢

义仓朝廷海运
名与实:“作为一种方法”的清代云南义仓
此“义”非彼“义”
——唐宋义仓与明清义仓之比较研究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天价海运为哪般?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上化乐善义仓碑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