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2016-12-20陈明强李有宁郭华阳严俊贤吴开畅张殿昌

水产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增长量海区苗种

陈明强,李有宁,郭华阳,严俊贤,吴开畅,张殿昌,王 雨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00 )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陈明强,李有宁,郭华阳,严俊贤,吴开畅,张殿昌,王 雨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00 )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 mm、(0.07±0.008) g,(2.02±0.012) mm、(0.03±0.005) 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 m、4 m、5 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 ℃,养殖海区水深8~10 m。每隔30 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 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 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 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 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 m、4 m、5 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

黑蝶贝(Pinctadamargaritifera)又名珠母贝,它与合浦珠母贝(P.fucata)、大珠母贝(P.maxima)同为一属,但其所产珍珠的色彩为黑亮,是唯一能生产黑珍珠的贝种[1]。黑蝶贝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海区,在红海、印度洋、南太平洋,夏威夷群岛、日本以及东南亚等海域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的卤洲岛、广西的涠洲岛、台湾的澎湖群岛等沿海一带[2-3]。目前在南太平洋一带通常是采集野生黑蝶贝苗种进行养殖与育珠。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了黑蝶贝人工苗繁育和养殖的研究,8个月,黑蝶贝平均壳长为32 mm,11个月,壳长可达53~87 mm[1]。邓陈茂等[4]开展了内湾性、开放性、半开放性海区养殖人工繁育的黑蝶贝苗种试验,养殖11个月,黑蝶贝壳高分别为69.8 mm、64.5 mm、51.4 mm。梁飞龙等[5]开展了黑蝶贝人工苗网箱式中间培育试验,比较了内湾性、开放性、半开放性海区的传统式和网箱式培育等不同养殖方式贝苗生长情况。Ky等[6]研究了季节变化和小片贝对黑蝶贝育珠的留珠率和死亡率的影响;Caroline等[7]证明了温度和饵料投喂量对黑蝶贝的贝壳生长产生的影响,在饵料较充足且一定范围内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贝壳的生长较快;Mehdi等[8]研究了不同化学物质对黑蝶贝贝苗附着的促进作用;严俊贤等[9]研究了野生黑蝶贝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体质量、壳长、壳高、壳宽均与黑蝶贝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Yukihira等[10]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蝶贝的能量收支影响,认为黑蝶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3~28 ℃。

与大珠母贝相似,近几年黑蝶贝人工苗种移入海区养殖后成活率较低,死亡较严重,致死原因除了发现外套膜萎缩病和黑心肝病(亦称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外[11-14],其他死因尚未查明。由于黑蝶贝人工苗种养殖成活率低,难以实现黑蝶贝大规模养殖和珍珠培育,严重制约了我国黑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试验,查明影响人工养殖成活率的因素,对实现黑蝶贝大规模养殖和珍珠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进行,野生黑蝶贝亲贝采自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海区,苗种繁育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试验基地,室内培育两种规格苗种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分别为(4.12 ± 0.019) mm、(3.98 ± 0.023) mm、(0.61 ± 0.015) mm、(0.07 ± 0.008) g和(2.02 ± 0.012) mm、(1.92 ± 0.017) mm、(0.35 ± 0.008) mm、(0.03 ± 0.005) g。

1.2 试验方法

中间培育以筏架吊养方式进行,试验于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内的南海水产研究所陵水试验基地。笼具为直径40 cm的双圈圆笼,吊养行距80 cm。试验设置分为大规格[壳长(4.12 ± 0.019) mm]贝苗和小规格[壳长(2.02 ± 0.012) mm]贝苗试验组,每组设2 m、4 m、5 m 3个不同吊养深度组,每组放养500枚,并设置3个平行。养殖期间,每30 d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和附着生物的附着程度进行养殖笼具的清洗与更换、清除附着生物与敌害生物。养殖期间保持养殖管理方法一致。

养殖海区水深8~10 m,养殖期间海水水温为23.09~29.77 ℃,海水相对密度为1.019~1.022。

贝苗移入海区吊养后,每隔30 d从各组随机抽取50枚贝苗进行测量。测量前清除贝壳上的附着生物与污垢,然后用毛巾吸干表面水分。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 mm)进行壳长、壳高、壳宽的测量,用电子天平(精确度0.01 g)称量体质量。同时,统计各组成活率。

日生长量按下式计算:

D=(y2-y1)/(t2-t1)

式中,D为日生长量;y1和y2分别为某一生长阶段起始测量值和结束测量值(mm或g);t1与t2则为某一生长阶段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d)。

1.3 数据处理

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Excel作图,利用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间培育期间水温和相对密度变化

中间培育期间,通过每天测量海区水温和海水相对密度,以30 d的平均值作图(图1)。海水水温呈缓慢下降趋势(23.09~29.77 ℃)。而海水相对密度变化相对较大(图1),原因在于因台风影响,降雨较多,导致海水相对密度有所下降。

2.2 不同规格贝苗中间培育的日增长量比较

随着养殖日龄的增加,两种规格贝苗的壳长、壳高以及壳宽3个形态性状的日增长量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图2)。其中,30~60 d,两种规格贝苗壳高的日增长量有所上升,而壳长、壳宽的日增长量呈下降趋势;60~150 d,壳长、壳高以及壳宽的日增长量均呈下降趋势;150~180 d,壳长、壳高的日增长量均有所上升,壳宽的日增长量仍在下降。而体质量的日增长量在150 d养殖期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50 d以后,体质量的日增长量又有所升高。在不同养殖期,两种规格贝苗的日增长量亦存在一定差异。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大规格贝苗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平均日增长量分别达到0.0707 mm/d、0.0657 mm/d、0.0186 mm/d和0.0081 g/d,小规格贝苗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平均日增长量分别为0.0685 mm/d、0.0617 mm/d、0.0148 mm/d和0.0049 g/d,由此可见大规格的贝苗移入海区养殖更为适宜。

图1 试验期间海区水温和相对密度变化

图2 黑蝶贝人工苗中间培育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日增长量

2.3 不同规格贝苗中间培育的成活率比较

在不同养殖日龄下,贝苗的养殖成活率均随吊养深度的增大而上升(表1)。养殖30、90、120、150、180 d 的大规格苗种2 m吊养水层的成活率与4 m、5 m吊养水层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而4 m、5 m吊养水层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60 d的大规格苗种2 m吊养水层成活率与4 m吊养水层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5 m吊养水层的成活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20 d养殖的小规格苗2 m吊养水层的成活率与4 m、5 m吊养水层的成活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4 m、5 m吊养水层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养殖120 d以后,各吊养水层成活率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黑蝶贝苗种适合的养殖吊养水层深度依次为5 m>4 m>2 m。

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两种规格苗种的养殖成活率逐渐下降。养殖90 d,2种规格苗种养殖成活率均小于30%,而养殖180 d,两种规格苗种养殖成活率均不足10%(表1)。不同吊养水层下大规格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均大于小规格苗种。经t检验,不同吊养水层下大规格苗种的养殖成活率与小规格苗种成活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2)。由此可见,相对于小规格苗种,大规格苗种更适合转移至海区养殖。

表1 两种规格苗种在不同吊养水深下养殖成活率比较 %

注:上标字母相同表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时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两种规格苗种在不同日龄下不同吊养深度养殖成活率的t检验结果

3 讨 论

3.1 海区环境对黑蝶贝贝苗生长的影响

海区养殖的黑蝶贝贝苗其生长受到海区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本试验中的贝苗养殖120~150 d,期间处于11—12月,此时气温下降明显且降水增加,气温下降至25 ℃以下,海区环境因子变化较大,贝苗生长速度减慢;然而翌年1月,即养殖180 d,虽然水温比上月更低,但海水相对密度稳定,贝苗各生长性状呈现加快上升的趋势,说明黑蝶贝贝苗受到海水相对密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海水相对密度变化的时候,贝类幼苗渗透压也会发生改变,心跳速率减慢,滤食性能下降,对贝苗生长起抑制作用[15-16]。本试验在海水相对密度低至1.020以下时,壳长(4.12±0.019) mm的黑蝶贝贝苗的日增长量与谢仁政等[17]的结果一致,约为0.05 mm/d。但温度对贝苗的整体生长速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壳长、壳宽的日增长量与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下降趋势,这与Caroline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3.2 黑蝶贝人工育苗的病害防治

近年来,在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海域养殖黑蝶贝人工苗时出现死亡较为严重的现象。养殖贝苗生长至壳长≥ 20 mm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当壳长≥30 mm时,再一次出现死亡高峰期,这与海区病害流行及附着生物繁殖量较快等均有关联[11]。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它与大珠母贝人工苗养殖死亡非常相似。在陵水县新村港珍珠养殖场养殖马氏珠母贝(P.martensi)多毛类寄生虫病感染率高达76%以上[12],患病马氏珠母贝死亡率较高,而引起此病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贝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低下、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所致,并与其挥发性成分的代谢具有一定关联[13]。本试验中通过对死亡贝苗的观察,发现外套膜萎缩病和黑心肝病是导致贝苗死亡的主要原因[12-14]。这一病害至今仍难以控制,从外海捕捞的黑蝶贝亲贝移入港湾内,经过1~3个月的养殖,亦会很快受感染甚至引起死亡。张国范等[14]报道的野生型群体对养殖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如密度变化、营养条件、病原体的侵害和恶化的水环境等,而引起死亡及诱发其它个体死亡。同时,人类对海洋沿岸生态的破坏和海洋中有毒污染物的长期存留而造成的生物富集对海洋生物群落可造成致命的打击,水质污染、海洋环境的变化亦会对黑蝶贝的生存构成威胁[15,18]。本试验采集的野生黑蝶贝成贝与人工苗养殖期间出现大量死亡,可能与野生型群体对生存环境变化出现的不适应性有关。

良好的养殖管理对于黑蝶贝苗的生长和成活至关重要。首先,贝苗投放海区养殖时的规格对其后续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本试验中,当海水相对密度出现变化时,壳长(2.02±0.012) mm的黑蝶贝贝苗的生长明显减慢,而壳长(4.12±0.019) mm的黑蝶贝贝苗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这与Southgate等[19-20]的结果一致。同样,梁飞龙等[21]在大珠母贝的中间培育中,发现规格较大的贝苗投入到海区养殖后,其适应能力更强且成活率更高。因此,将贝苗培养至一定规格后再移入海区养殖,对黑蝶贝的生长存活更有利。其次,海水相对密度的稳定性对于贝苗的快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而深层海水的盐度受到降雨的影响小,不易出现海水淡化现象,因此吊养在较深水层对黑蝶贝贝苗的生存更有利,这与邓陈茂等[4,22]的研究结果相似。本试验中,不同吊养水层下黑蝶贝贝苗成活率高低依次为5 m>4 m>2 m,表明较深水层有利于提高贝苗成活率。同样,大珠母贝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吊养深度越深,其成活率越高[23],这可能与接近其野外生存环境有关。因此,在贝类人工驯养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生长环境,然后进行模拟,这样可大大减少贝苗在环境改变后的不适应现象。

[1] 蒙钊美,李有宁,邢孔武.珍珠养殖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 蒙钊美,李有宁,邢孔武.黑珍珠养殖历史及发展趋势[J]. 海洋科学,1995,19(2):30-32.

[3] 李有宁,陈明强,翁雄,等.我国热带海水大型珍珠贝类的珍珠养殖技术现状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36-138.

[4] 邓陈茂,黄海立,符韶,等.珠母贝人工苗养殖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26(4):26-30.

[5] 梁飞龙,邓陈茂,符韶,等.几种大型珍珠贝人工苗网箱式中间培育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3):121-127.

[6] Ky C L, Molinari N, Moe E, et al. Impact of season and grafter skill on nucleus retention and pearl oyster mortality rate inPinctadamargaritiferaaquaculture[J].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2014, 22(5):1689-1701.

[7] Caroline J, Clementine L, Gilles L M, et al. Temperature and food influence shell growth and mantle gene expression of shell matrix proteins in the pearl oysterPinctadamargaritifera[J]. Plos One, 2014, 9(8):1039-1044.

[8] Mehdi S D, Paul C S.The effect of chemical cues on settlement behavior of blacklip pearl oyster(Pinctadamargaritifera) larvae[J]. Aaquculture, 2002, 209(1/4):117-124.

[9] 严俊贤,刘宝锁,李有宁,等. 野生黑蝶贝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J]. 水产科学,2015,34(9):560-564.

[10] Yukihira H, Lucas J S, Klumpp D W. Comparativ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uspension feeding and energy budgets of the pearl oystersPinctadamargaritiferaandP.maxima[J]. Mari Ecol Prog Ser, 2000,195(1):179-188.

[11] 陈明强,李有宁,张殿昌,等. XLP涂料对合浦珠母贝成活率、生长及附着生物量的影响[J].南方水产, 2008,4(4):30-35.

[12] 石耀华,王爱民,吴星.中国养殖马氏珠母贝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调查[J].海洋科学,2004,28(7):13-18.

[13] 秦培文,纪丽丽,范润珍,等.黑壳病马氏珠母贝贝肉微量元素及挥发性成分分析[J].南方水产, 2010,6(2):35-40.

[14] 张国范,李霞,薛真福.我国养殖贝类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1999(9):34-39.

[15] Bashkin, V 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Asian Lessons[M]. Berlin:Springer,2003.

[16] 尤仲杰,陆彤霞,马斌,等.盐度对墨西哥湾扇贝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3,38(3):58-60.

[17] 谢仁政,初庆柱,黄海立,等.盐度对珠母贝幼虫和稚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6):57-61.

[18] Judith S W.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Marine Pollution[M]. Berlin:Springer,2014.

[19] Southgate P C, Beer A C. Growth of blacklip oyster (Pinctadamargaritifera) juveniles using different nursery culture techniques[J]. Aquaculture, 2000,187(1/2):97-104.

[20] Southgate P C, Beer A C. Hatchery and early nursery culture of the black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margaritifera, L.) [J]. J Shellfish Res, 1997, 16(2):561-567.

[21] 梁飞龙,谢绍河,符韶,等.广东徐闻海域印尼产大珠母贝的生长特性[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31(6):45-49.

[22] 黄海立,符韶,邓陈茂,等.珠母贝人工苗中间培育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7,26(5):267-270.

[23] 成书营,喻达辉,黄桂菊,等.大珠母贝种苗海区深水中间培育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5):102-104.

IntermediateCultureofBlacklipPearlOysterPinctadamargaritiferaJuveniles

CHEN Mingqiang, LI Youning, GUO Huayang,YAN Junxian, WU Kaichang,ZHANG Dianchang, WANG Yu

( Key Lab of South China Sea Fishery Resources Exploitation & Utiliz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0, China )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hell length of (4.12±0.019) mm and (2.02±0.012) mm, body weight of (0.07±0.008) g and (0.03±0.005) g, and rearing depth of 2 m, 4m and 5 m on the rearing performance of blacklip pear oysterPinctadamargaritiferaunder conditions of 500 ind per treatment at water temperature of 23.09—29.77 ℃ in a 8—10 depth coast during the intermediate 180 day culture peri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 size fingerling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growth rate than the small-sized fingerlings did, indicating that (4.12±0.019) mm fingerling was more suitable for transferring from hatchery to sea-cag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in the fingerlings with same sizes cultured at the depth of 2 m, 4 m and 5 m (P>0.05), but the survival of fingerlings with different siz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en cultured at different depth (P<0.05). Th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artificial breeding of black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margaritifera; breed seeding; intermediate culture; survival rate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3.008

S968.31

A

1003-1111(2016)03-0239-05

2015-10-08;

2015-11-27.

海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0612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8YD04,2013TS09);三亚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14NK09).

陈明强(1968—),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水珍珠养殖技术.E-mail:chenmingqiang68@163.com.通讯作者:李有宁(1958—),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水珍珠养殖技术.E-mail:liyongning@tom.com.

猜你喜欢

增长量海区苗种
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高(低)潮选取的探讨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不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对金花茶生长量的影响
金都1号火龙果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分析
地铁长大过海区间隧道人员疏散模拟分析
施用新型肥料对闽南桉树生长的影响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