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20陈雪钧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陈雪钧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雪钧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战略目标。基于互联网嵌入式教育思维、无边界开放式教育理念、全域资源整合式教育手段等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目标、参与主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后勤服务六个方面剖析系统要素。最后,系统阐释了“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互联网+;创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际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空间和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深刻改变着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颠覆;“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对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方法、教育课程、教育环境等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创业人才重任。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全面建成”、“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数量显著增加”,“从而为国家持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1]因此,研究“互联网+”新环境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有利于推动互联网与创业教育的深入融合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人才。

一、“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变革

(一)互联网嵌入式教育思维

在传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只是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发挥着教育辅助作用。而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要素,其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主导功能;互联网在教育要素配置中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要素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功能深度嵌入创业教育的各个要素,形成线上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现实与虚拟学习平台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学习相辅相成、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优势整合的新型创业教育形态,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二)无边界开放式教育理念

传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是有边界的、封闭式的,在空间方面有校园和教室边界,在时间方面有学期和课堂的边界,在主体方面有学校和教师的边界。而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完全颠覆传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塑造了新型的无边界开放式教育理念。在空间方面,互联网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在时间方面,互联网实现了24小时*365天全天候、自主式学习;在主体方面,互联网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家庭五位一体。因此,“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空间、时间、主体等方面均塑造了无边界开放式教育理念。

(三)全域资源整合式教育手段

传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手段更多的是依靠高校的资源开展创业教育,在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方面效果并不理想。而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互联网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社会全域范围内共享和传递创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信息,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将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等校内与校外资源进行全域范围的优化配置,[2]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效用最大化。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成

(一)“互联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高等教育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业人才需要,将互联网要素深度融入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互联网特色的新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以互联网作为核心创业教育要素,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形成“全域、全程、全员”的“三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全域”即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现实与虚拟学习平台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学习相辅相成、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优势整合”的全领域创业人才培养系统。“全程”即将创业教育全程覆盖大学生整个四年(三年)学制,根据创业人才培养规律,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培养的基础阶段、成长阶段和提升阶段,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技能和能力。[3]“全员”体现在全员创业教育客体和全员创业教育主体。全员创业教育客体指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覆盖全体大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素质和需求将其划分为“普及型”和“精英型”两个层次,有利于针对性分类培养不同层次的创业型人才。全员创业教育主体指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应包括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五类主体,多元主体协同配合、优势互补,构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创业教育网络。

图1:“互联网+”大学生“三全”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互联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

“互联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参与主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后勤服务六个方面,而六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子要素。六个子系统紧密协同,共同服务于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业人才目标。其中,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顶层设计,其从战略层面规划创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参与主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路径,多路径的互联互通构成立体式创业人才培养通道;后勤服务是保障创业人才培养实施的基础服务支撑,其在制度、资金、人力、物质、信息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服务。

表1:“互联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元素

1.培养目标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为目标,而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应具备合格的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颠覆性的革新,虚拟、跨界、融合、共享的互联网范式深刻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方式[4]。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融入互联网要素,在创业素质目标方面,培养大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自主创业意识;在在创业知识目标方面,培养大学生具备互联网应用知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等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创业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运用技能、创新能力、创业实践技能等。

2.参与主体

由于互联网具备信息传递快捷、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交互式沟通、信息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互联网在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适应性。“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基于互联网纽带,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家庭“五位一体”创业教育主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各个教育主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媒介建立多边、动态、交互式联系;多主体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合作。例如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辟实践岗位、实践基地;高校可以与政府合作获得优惠政策支持;高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获取资金和物质支持等。多元主体之间通过动态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来协调各方关系和采取协同合作的行动策略,共建“五位一体”创业教育联盟。

3.课程体系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应凸显“互联网”特色。在常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应增加网络课程模块。网络课程模块应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基础知识与网络运用技能,包括《互联网基础》《网络与信息管理》《互联网运营》《网络创业实务》《网络营销》《网络创业案例》等课程。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形态。例如利用互联网媒介开发定制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微课、远程在线课程等;[5]创新交互式网络教学与学习平台,该平台既可用于创业教育远程在线教学,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课余自助学习平台。

4.师资队伍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构建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互补、校内与校外交叉的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创业师资库,师资库应最大范围地网络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创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实战家等。其次,不同地域、领域的创业师资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远程授课、论坛交流、一对一指导等,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创新网络导师队伍。再次,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方式,由传统的“老师选学生”变为“双向选择”;[6]老师可以通过面试、资料审查等方式选择其中意的学生;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其喜欢的教师。

5.教学方法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多中心、交互式、定制化特点。首先,“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手机、Ipad、笔记本等移动终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成为课堂的意见领袖、讨论小组的中心,从而彻底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其次,“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借助互联网的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论坛、QQ等新媒体功能多形式扩大学生参与教学的范围和程度,[7]驱使学生深度参与、全程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通过探究教学法、体验参与教学法、个性教学法、项目小组法、沙盘推演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最后,“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习时间等,通过个性化教学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6.后勤服务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后勤服务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共建社会服务网络,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服务、资金服务、人力服务、物质服务、信息服务等。在政策服务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出台引导高校及社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扶持性政策,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政策,新闻媒介则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资金服务方面,创业教育的资金除了传统的政府财政拨款、高校教育资金以外,通过互联网渠道向社会众筹资金成为新时期创业教育资金新的来源之一。[8]在人力服务方面,借助互联网媒介,高校社会上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多元化师资队伍,为“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人力服务。在物质服务方面,互联网在物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优化和集成作用,借助互联网传递创业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保障创业教育所需资源。在信息服务方面,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借助互联网传递创业教育信息;如政府部门传递创业政策信息,高校传递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成果信息,企业传递人才需求信息,中介传递中介服务信息等。

(三)“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指驱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序运营的运行规则及要素结构体系。“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目标”是驱动整个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核心源动力,它从顶层制度设计了创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各要素的功能定位;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细化目标。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及分目标的统筹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系统的要素分工协同,有序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着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物理平台,两个平台紧密融合、相互嵌入,共同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业人才培养的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物理平台共享参与主体、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教育要素,通过“1+1>2”的协同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将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划分为基础阶段、成长阶段、提升阶段三个层次,三个培养阶段在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教育要素方面依次层级递进、螺旋上升。最后,创业人才培养后勤服务为人才培养系统的有序运转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物质、信息等保障。总之,“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是为实现创业人才目标,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统筹各个教育元素协同分工,分阶段、递进式推进创业人才培养过程。

图2:“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融合视域下重庆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WT-0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源整合视角下的重庆高校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3058;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重庆高校文科类研究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www.gov.cn,2015-05-13.

[2]沈云慈.校企深度融合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2):61-64.

[3]陈雪钧,李莉.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19-21.

[4]吴名蒙,杨建武,杨自辉.移动互联网视域中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27(3):7-8.

[5]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4-56.

[6]陈艾芳,王锋,刘子超.“互联网+”环境下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141.

[7]翟成蹊,吴敏.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7):185-186.

[8]王重鸣,吴挺.互联网情境下的创业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32-139.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