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移位技术在重症患者更换病床操作中的应用
2016-12-20吕青
吕青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60)
垂直移位技术在重症患者更换病床操作中的应用
吕青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60)
目的 探讨垂直移位技术应用于重症患者更换病床操作中的效果。方法 将64例入住我科的(体质量> 80 kg)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应用垂直移位技术为患者更换病床;对照组应用传统多人徒手操作法更换病床,应用患者舒适度评分量表对比分析两种搬运法的临床效果;对护理操作人员搬运后自身损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操作人员搬运后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即刻痛及损伤。结论 使用垂直移位技术为患者更换病床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对医护人员的自身损害。
垂直移位技术; 重症; 搬运法; 患者舒适度
Vertical displacement technique; Severe cases; Handling method; Patients' comfort
ICU患者病情危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压疮发生,我科均使用电气褥,因此与其他科室的普通病床在高度上存在差异。患者转入我科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更换病床单位。在我国,对患者进行床上移动和搬运一直延续着传统人力协助完成的方法,但占用人力较多,并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如皮肤损伤、管路脱落、患者不适以及因紧张引起的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1]。针对以上问题,我院ICU于2014年1月引进垂直移位机,在为患者更换病床时,用机器代替护理人员搬运患者,转换过程安全高效,并能节省人力。笔者旨在观察运用垂直移位技术与传统更换病床方法的效果比较,通过对患者舒适度进行评分,分析垂直移位技术在重症患者更换病床中的实用效果,并且对护理人员操作后自身损伤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临床操作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4年3-12月,共收治体质量>80 kg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39~78岁。将64例患者按入科时间顺序给予编码,奇数码为观察组,偶数码为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问卷调查的护理操作人员共24人,其中,男护理人员5人,女护理人员19人,年龄23~34岁,问卷发放率100%,回收率100%。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搬运法,由4~5人共同完成患者病床的更换。
1.2.2 观察组 运用垂直移位技术,由经垂直移位技术专业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病床更换,需2名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操作方法:首先将滑单纵向置放,将滑单卷成桶状后翻转,使折痕向下置于患者头部下,用外侧手握紧滑单,并将内侧手掌向上,朝远离患者的方向打开所有折痕,同样方法将软式担架置于滑单下,全部打开,将垂直移位机推至病床一侧,使担架框正好位于患者上方,放好脚刹,调节担架框至患者正上方10 cm处,担架框中央对准患者肚脐部,将软式担架的连接环挂于担架框挂钩上,将病人升起,离开原病床,移至ICU病床上方,更换床单妥当后,将连接环撤下,移开垂直移位机,撤去软式担架,一侧护理人员将滑单向下向里侧翻卷,并同时向外侧方将滑单全部撤出,使患者完全置于ICU病床上。
1.3 评价标准 患者舒适度评分[2]:以0~10分为评分标准,0~10分程度逐级递增,0分代表最不舒适,10分代表最舒适。分别对护理操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两种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对比 在转运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且对护理操作人员的损害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分
表2 两组护理操作人员问卷调查结果 %
注:*P<0.05,**P<0.01。
3 讨论
3.1 传统患者搬运法的缺陷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患者的自身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和不适,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重症患者是医院患者群体中病情复杂、护理难度较大的一类群体,在移动和搬运过程中,存在较难预见和控制的病情变化。对重症患者在移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在临床为重症患者更换病床时,存在搬运人力不足,互相合作时难免配合疏漏,以及特殊体位要求移动困难等情况;此外,每班在岗护士数量有限,众多人力的集中,易造成临床其他岗位的暂时性空缺,使临床工作出现极大的安全隐患。传统搬运法在搬运过程中存在用力不均,易发生跌倒、坠落等危险,使患者产生紧张情绪等;此外,重症患者身上管路较多,很多管路关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甚至生命安危,传统搬运法在搬运过程中,易造成管路牵拉甚至管路滑脱等危险,使搬运过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对护理人员而言,重体力劳作对其腰部肌肉及四肢关节部位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照组中医护人员在操作后,肌肉出现即刻痛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并且对照组中有护理操作人员出现了关节扭伤,说明每一次搬运患者都会对医护人员自身造成一定的损伤,经常繁重的体力劳动及用力不当导致的腰背疼痛,更易使护理人员罹患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4],我国慢性腰肌劳损在护士中的平均发病率为 75.9%[5],居护士职业病发病率之首[6],远远高于国外平均水平(25%)[7]。
3.2 垂直移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垂直移位技术是指应用垂直移位机将行动不方便的患者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从而减轻护理人员劳动力,使护理工作更便捷高效和安全舒适。临床适用范围包括:帮助长期卧床患者更换至坐位,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背部肺组织受压,改善通气血流比;为卧床患者测量体质量,为临床治疗及药物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下肢活动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垂直移位机具备静态垂直稳定系统,使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体态,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因过度晃动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此外,垂直移位机还具有主机控制器及手持双重控制器,转运过程由1~2名医护人员操作控制板面即可完成,搬运过程简单、便捷、安全,既解放了操作人数和劳动力,又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尤其对于体质量过重的患者,大幅度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了职业损伤。垂直移位机具备的电动垂直升降功能,患者升降过程中不会产生移位,不仅有效减少了由于搬运者较多出现协作不平衡、跌倒等工作意外,有效地预防了管道的牵拉和脱出;而且还能减轻患者伤口因牵拉造成的疼痛及二次损伤等。以上作用能有效改善重症患者的恢复情况,提升患者舒适度,减少了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促进护患和谐。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中医护人员自身损害程度较高。研究提示,使用垂直移位技术进行搬运操作,不仅满足对临床患者搬运转移的要求,有效增加了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转运风险,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量,减少职业损伤,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了工作满意度。但观察组操作时间为4~5 min,对照组操作时间为1~2 min,观察组较对照组用时长,然而从为患者带来的优势来分析,应用垂直移位技术的性价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能单从一方面否定它的优点。垂直移位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的需要,改善了患者搬运过程中的舒适度,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损伤,提高了转运质量。因此,应用垂直移位技术为患者更换病床在临床操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1] 梁业梅.轴式翻身法搬运肾穿术后病人的可行性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4.
[2] 李慧明.造口袋用于收集引流管口渗液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5,23(3):263-264.
[3] 马丽,王洋洋,李悦.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搬运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349-350.
[4] 童丽.移位机在康复医院截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0):164-165.
[5] 徐莹,任亚男.某院临床护士腰背痛相关职业性因素调查[J].护理学报,2010,17(6):23-26.
[6] 刘昊.慢性腰肌劳损防治的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3):3.
[7] 汪惠才,颜萍,杨益,等.新疆综合性医院护士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8,15(9):11-15.
吕青(1984-),女,天津,本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7.032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