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表面缝合器在闭合肝胆手术切口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6-12-20许瑞华冯碧高敏叶辉
许瑞华 冯碧 高敏 叶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胆道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皮肤表面缝合器在闭合肝胆手术切口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许瑞华 冯碧 高敏 叶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胆道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探讨和对比皮肤表面缝合器与传统针线缝合方式在闭合胆道手术切口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60例肝胆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1例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切口,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的针线缝合闭合切口,对比两种缝合方法的切口表层缝合时间、术后7~14 d切口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口缝合表层时间1.5 min,对照组8.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缝线反应为0,对照组为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切口的缝线压痕发生为0,而对照组为全部2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肝胆手术切口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易行,且可减少切口愈合后的瘢痕形成,可用于皮肤切口的一期闭合。
肝胆手术切口; 皮肤表面缝合器; 护理
Liver and gallbladder surgery incision; Skin surface suture device; Nursing
外科手术闭合皮肤切口的目的,是使切口在愈合过程中,避免受到体外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确保创伤组织的再生修复在良好的环境下完成。当前传统的针线缝合仍然是较流行的且十分有效的切口闭合的方式。然而传统的针线缝合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皮肤造成一系列新的创伤,如缝线的切割、缝线异物刺激等,增加了损伤和切口感染的机会;由于切口周围的皮肤张力分布不均,增加了疤痕异常增生的几率;并且切口瘢痕数量多、面积广、形状不规则,也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1-2]。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思考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非创伤方式缝合组织切口),并开发出了许多代表性的产品,如早期陆续上市的美国宝洁公司的美肤拉链、美国3M公司的免缝胶带、法国贝朗公司的组织胶水等。但这些器材均丧失掉了针线缝合具备的伤口开放性的优点,极大地制约了临床使用范围(这类产品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使用:极度清洁的短小伤口、伤口缝合张力小。但在临床上需要缝合处理的伤口大多数并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为了适宜临床需要,一种新的无创伤(无针)缝合器已研制,并在某些切口/伤口的闭合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3]。为探讨此缝合器在肝胆手术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可行性,笔者进行了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肝胆胰疾病患者60例,其中,胆管结石患者33例,肝癌17例,胆管癌患者6例,胰管结石1例,胰腺囊肿1例,肝包虫病1例,胆总管囊肿1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7.5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线缝合闭合切口。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且≤60周岁。(2)I类切口和Ⅱ类切口。(3)10 cm≤切口长度≤20 cm。(4)手术时间≤3 h。(5)患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够配合临床随访。排除标准:(1)手术切口周围有皮肤疾病。(2)过敏体质者、患有过敏性疾病者。(3)可能会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1周内有全身严重感染患者(T>38.5 ℃,WBC>10.0×109/L);空腹血糖≥8 mmol/L者;术前白蛋白ALB<35 g/L者;血红蛋白HGB<10 g/L;血小板PLT<50×109/L者;总胆红素TBIL>50μmol/L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20 s者;白细胞WBC<3×109/L者;皮下脂肪厚度>3 cm者;肠梗阻患者;术前接受过放化疗的患者。两组患者在疾病构成、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例
P>0.05
1.2 方法
1.2.1 切口缝合方法 进行切口缝合操作的医生为工龄在3年以上的住院医生;切口表层缝合时,两组均按要求严密缝合皮下各层,注意止血、消除死腔;两组拆线时间均为手术后7~14 d。
1.2.1.1 观察组 应用四川立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使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前,常规缝合腹膜、前鞘,间断缝合皮下组织,严密止血,关闭死腔。然后用酒精清洁切口周围皮肤表面的油脂,剃除伤口周围过长的体毛。最后将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平行的贴于切口两侧皮肤表面,调节棘条位置,同时确认切口的缝合张力适度(切口皮缘应完全对合、平整、无死腔、无渗血)。
1.2.1.2 对照组 应用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并使用的传统1号丝线,并由同组医师在同一时期按照标准手术操作缝合伤口。使用缝线前,常规缝合腹膜、前鞘,间断缝合皮下组织,严密止血,关闭死腔。针距1 cm,边距0.5 cm。
1.3 效果评价 分别于手术当日、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28 d进行观察。
1.3.1 术中表皮缝合时间 手术操作中用于缝合切口表层所用的时间,评价操作的难易及方便性。
1.3.2 切口愈合情况 切口愈合判断标准[4]:甲级愈合:切口皮缘对合紧密、无红肿、无感染;乙级愈合:切口皮缘对合不紧密、有红肿、硬结、积液、切口延迟愈合;丙级愈合:切口皮缘不能闭合、切口红肿有严重感染、切口延迟愈合。
1.3.3 术后切口疼痛情况 两组患者麻醉方式、镇痛手段相同。于术后返回病房时、术后3 h、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分别进行疼痛评估,对于中度及重度疼痛进行镇痛处理。疼痛分级[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分标准为: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为中度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难忍。
1.3.4 不良反应 缝线反应;缝线压痕(于术后28 d观察);张力性水泡;过敏反应(指使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后,与缝合器胶粘带接触的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痒、痛、起水泡等过敏症状);缝合器脱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类变量采用Pearson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表皮切口缝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 (1.5±0.5)s,对照组(9.5±6.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 例
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 例
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发生不良反应情况 例
*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针线缝合皮肤会发生缝线反应,而缝合器缝合皮肤则没有;术后28 d切口的缝线压痕发生情况观察,针线缝合皮肤100%的会出现缝线压痕,而皮肤缝合器则避免了此不良反应;且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3 护理
3.1 术前宣教 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皮肤表面缝合器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解除其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术后护理
3.2.1 观察切口皮肤情况及切口皮肤张力 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缝合张力应适度,切口皮缘应完全对合、平整、无死腔、无渗血,若缝合张力不够,可能出现大量渗血或死腔;如缝合张力过大,可能导致皮肤的粘贴面出现张力性水泡等皮肤损伤。因此,术后进行伤口护理时应仔细观察切口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水泡等及张力过大或者粘贴过松等情况,无论张力过大或过小,均应及时处理,以保证切口能顺利愈合。观察切口皮肤是否发红、发痒、起疹子等过敏现象,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3.2.2 及时处理伤口渗液 由于皮肤表面缝合器是由粘胶粘贴于皮肤表面发挥作用的,如果皮肤局部有液体状物体会影响其粘性而发生脱落,而影响其缝合效果,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渗液的情况,并及时更换被浸湿的敷料。
3.2.3 做好健康宣教及回访 虽然术前的宣教会给患者一定的心理支持,但缝合器毕竟是新生事物,部分患者内心仍会有少许忧虑,术后医生、护士都需对患者进行不断的鼓励,彻底打消其疑虑,以积极的状态帮助切口愈合;患者术后活动注意事项的宣教:由于大多数患者切口还未拆线就出院,出院时护士要详细指导其活动注意事项、切口护理方法和拆除缝合器的方法和时间,嘱患者术后7~10 d到医院拆除缝合器。出院后的回访:出院2周电话回访患者出院后的情况,包括切口、活动、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给予指导解释,术后1个月左右,嘱患者回院复查。
4 讨论
手术切口是保证手术视野充分显露的重要步骤,手术完毕闭合切口,使之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组织再生,促进切口愈合。目前,切口闭合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手术缝针和缝线将切口创缘两侧直接对合,但这种方法有较多的弊端,如缝线的切割伤、缝线反应、缝线压痕、缝线牵拉疼痛、切口拆线以及拆线的疼痛等。
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缝合是一种新的无创伤缝合方式,缝合器由粘贴在伤口两侧皮肤上的透气医用胶粘带及连接两侧胶粘带的塑料自锁器组成。缝合张力通过自锁器两侧的基带、胶粘带,均匀分散的施加在伤口两侧皮肤表面,牵引并维持伤口的闭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有效避免了针线缝合对皮肤造成新的创伤,减少了伤口感染,并改善了不良伤口瘢痕对病人的不良影响;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的使用操作方便,简单易学,操作时间少于针线缝合;缝合器的缝合效果能达到针线缝合的水平;其不良反应与针线缝合相较均没有明显增加。
总之,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是新一代的皮肤闭合装置,具有“无针无创、无异物、开放、减张” 的特点。具体而言,切口无针缝合:不穿刺皮肤,无缝线压迫或切割皮肤的缝合创伤;切口无异物:避免缝线异物诱发切口炎症和异物反应、减少瘢痕;还可用于感染伤口和脂肪液化伤口的处理[1-4]:其作用是通过对切口的开放,便于切口内坏死感染液化物顺利排出,保持创面清洁,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健康生长,促进感染切口愈合;切口减张:可根据切口需要调节缝合张力,逐步闭合感染切口。该逢合方式能改善不良切口瘢痕对病人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外科切口缝合方式。如果能解决弯曲切口和防水粘胶,该缝合器的使用将更加广泛。
[1] 许瑞华,曾翠芳,刘玲,等.无针缝合器在感染切口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47-948.
[2] 曾翠芳,许瑞华,冯碧.藻酸盐配合无针缝合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伤口脂肪液化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08-1909.
[3] 许瑞华,丁岚利,曾翠芳,等.无针缝合器闭合感染切口的临床疗效初探[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3):319-320.
[4] 陈孝平.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
[5] 刘俐,吴琳娜.疼痛护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4-15.
许瑞华(1965-),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工作
叶辉,E-mail:yehuimd@163.com
R473.6,R657.3
B
10.16821/j.cnki.hsjx.2016.17.018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