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6-12-20龙红山

中国军转民 2016年8期
关键词:军品国防科技民用

■ 龙红山

用市场化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龙红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确定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军民融合法制保障,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党中央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是我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历经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使军民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这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着力点和结合点,是实现强军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的领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国防科技工业承担着“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多措并举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

发展取得阶段成果

近年来,国防科工局主动作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顶层设计方面,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研究提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改革方案。发布了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进一步推进了简政放权,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试点开展了科研生产许可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联合审查,精简审批流程;贯彻体系效能型建设思想,引导军工企业将任务和技术转移给地方企业,面向全国发布军品配套科研指南,积极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科技创新。

在加强协同创新方面,印发和实施《关于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意见》,推动建立军工科研机构与民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了一批军民协同创新联盟。促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交流,推动优势互补和联合开发。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印发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等政策,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实施军用技术推广科研计划,“十二五”共支持153项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利用军贸渠道和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平台,加强政府间合作,推动军工高端装备“走出去”,2015年军工高端装备出口实现147亿美元。

在政府、军队、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民口单位已占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民营企业上千家,占许可单位总数的五分之二以上。同时,民口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二是军工科技发展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明显。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同步实现了突破,带动了相关民用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军工研制的华龙一号、轻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AC31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多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军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军品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民品也高速发展,民用航天、民用核能、民用航空和高技术船舶等军工领域传统的“四民”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军工高技术产业从小到大。当前,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中,有一半以上是军工高技术产业。

四是促进了资本多元化发展。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军工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98家,以中国重工、航空动力、广船国际、哈飞股份等为代表的军工上市公司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军工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近几年也大幅提高。

改革创新 推动军民融合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率先突破

在新的形势下,要把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结合,凝聚中央和地方合力,走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有效发挥经济和国防建设双重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一是优化军工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对全社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进行分类管理。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除划分为公益类的院所继续保留事业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修改完善社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军工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推动军品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军品创新性研制活动准入后置审批,提高准入效率,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适应竞争性装备采购要求,推动系统集成商、专业承包商、市场供应商体系建设,推进分系统及配套产品竞争,明确细化总体单位开展分系统和配套产品采购的规则要求。

三是培育军工经济新的增长点。制定军工技术定期解密管理办法,完善技术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进一步发挥军工技术和能力优势,突出高技术方向,利用基金等市场手段,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应急安全、反恐维稳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提高军工高技术产业在军工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推进军工产品结构向高端发展。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促进地方就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四是完善军民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国内权威、服务一流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指导地方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建立军品科研生产需求、能力建设需求、军工技术转化需求等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以及民口前沿、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资源信息收集和推荐机制,推动军工和民口线上信息对接,线下合作共赢。建立军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长效机制,把市场能做好的事项放手交给市场,持续推动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以及军工计量机构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国家科技创新。

五是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进研发模式向自主创新转变,充分利用民口优势科技力量,加强军工和民口协同创新。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的会商机制,并做好与民口科技资源的统筹,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结合比较优势,支持建设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共建高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利用,促进军工和民口创新合作。梳理民口优势领域和能力,跟踪具有潜在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

六是积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减少出口审批限制,推动军工企业、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走出去”。以军贸带民贸,推动国内企业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开发,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扩大各领域合作,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

(本文作者为国家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

猜你喜欢

军品国防科技民用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军工企业军品单机配套立项风险评价浅析军品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民用立体测绘相机成像精度再创新高
第四届军品防护与包装发展论坛暨成果展示征文通知(第二轮)
中国军品外贸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