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宪宗与昌平皇陵改制

2016-12-20

紫禁城 2016年11期
关键词:皇陵宪宗英宗

刘 毅

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中国陶瓷考古、明清宫廷历史,著有《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卷》等多部著作

特稿

明宪宗与昌平皇陵改制

刘 毅

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中国陶瓷考古、明清宫廷历史,著有《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卷》等多部著作

想要了解成化御窑,先要了解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是个受特殊家庭因素、个人情感因素影响而经常需要或主动或被动地实施改革的皇帝。

这从其对昌平皇陵的改制就可以看出来。

明宪宗默许的裕陵模式开启了明代皇陵帝后合葬、生母祔葬之制,

还开启了皇贵妃从葬昌平陵区之例。

「精彩」的宪宗皇帝的一生,烧造出精彩的成化御窑。

永乐五年(一四〇七年),仁孝徐皇后病逝于南京,明太宗(成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在北京附近选择吉壤营造陵墓,最终选定了昌平境内的天寿山下。永乐七年五月兴工,十一年长陵玄宫等工程完工并葬入徐皇后,奠定了明王朝北京昌平陵区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成祖殁后合葬长陵。次年即洪熙元年,仁宗(朱高炽)暴崩,卜葬于长陵以西,明朝皇陵的发展进入了守成期,相关制度平稳传承。四十余年后的成化年间(一四六五年~一四八七年),以明宪宗(朱见深)的某些特殊家庭因素为导因,明朝皇陵之制开始出现了一些变革,成为影响后代定制的「祖宗之例」,明宪宗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些变革的推手。

英宗遗诏与裕陵营造

令宪宗为难的英宗遗诏

天顺八年(一四六四年)正月十六日,病榻上的明英宗(朱祁镇)口述遗嘱于皇太子朱见深及太监牛玉等:「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择好地建陵寝,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明英宗实录》卷三六一)英宗元配钱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人,正统七年(一四四二年)册立为皇后。「土木堡之变」时,钱皇后的两个弟弟钱钦、钱钟战殁沙场。夫囚弟死,钱皇后日夜卧地哭泣,致瞎一眼、伤一腿,她倾尽皇后宫中的赀财以助迎还英宗。英宗归来幽居大内南宫时生活匮乏,「钱后日以针绣出贸,或母家微有所进,以供玉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四)英宗夫妻琴瑟和谐,但遗憾的是皇后未能生子(皇太子的生母是周贵妃)。此

前的宣宗、景帝两朝都出现过废后建储之例,即皇后因无出而被废,册立皇太子而改立其生母(至少是名义上的生母)为皇后,所以英宗临终前一日孜孜以钱皇后为念。口述遗嘱中的这两段话力图确保皇后生前身后的名位待遇:一是申明皇后(太子即位后为皇太后)的名位不能变,嗣皇帝要孝养之以尽天年;二是对自己陵墓的设计规划,强调皇后寿终要合葬,惠妃等诸妃以次祔葬。英宗生前未尝预建寿陵,这份遗嘱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定后妃名分」,关于陵墓中后妃葬制的安排则基本都是对明初以来定制的继承。天顺八年六月,英宗裕陵建成于仁宗献陵以西约三华里的石门山下,但其遗嘱却并未被遵守。

成化四年(一四六八年)六月,英宗元配慈懿钱太后病故。宪宗生母周太后担心自己百年后不能与英宗合葬,欲胁迫宪宗另外择地以葬慈懿太后。受周太后指使,太监夏时甚至公然否定英宗遗嘱中关于钱皇后合葬的主张,宣称:「慈懿无子且有病,岂可入山陵!只可比胡后例,葬西山。」此议遭到时任大学士彭时、礼部尚书姚夔等人的坚决抵制。彭时说:「皇上大孝,当以先帝之心为心,先帝待慈懿娘娘始终如一,今若安厝于左,虚其右以待后来,则两全其美,庶不失先帝之意。」(《彭文宪公笔记》)针对夏时妄援「宣宗废胡后」(指明宣宗朱瞻基废元配皇后胡善祥之事)之例,姚夔特别指出:「或者曰:慈懿无子,宜与恭让皇后(即胡善祥)同。此犹不然,恭让在宣宗时已尝逊处别宫,而立孝恭皇后矣。慈懿在当时未尝退处他宫,未尝别立一皇后。岂得谓之同乎?」(《姚文敏公集·陵庙事第三疏》)。明宪宗处于父皇遗嘱、群臣依礼力请和周太后坚持己见之间,左右为难。

明英宗像

明英宗裕陵外景

明孝肃皇后周氏(宪宗生母)像

明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像

明天顺八年 青玉明英宗谥册长二四·三厘米 宽九·六厘米 厚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裕陵改造与宪宗的无奈

经过激烈的争执,周太后终于让步。双方妥协的结果是,预定两太后将来分别葬于裕陵玄宫主室两侧,并且神主分列左右同样升祔太庙。成化四年七月二十一日,宪宗诏令在英宗玄宫东侧为慈懿皇太后钱氏营葬,同日开山破土

兴工。九月初四日,钱皇后最终得以合葬于裕陵,神主回京升祔太庙配享英宗。但督工营造的太监们却在玄宫结构布局上做了手脚,钱皇后实际上并没能葬入英宗玄宫,而是在裕陵宝山城内同坟而异穴。《明史》记其制为:「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其隧独通。而奉先殿祭,亦不设后主。」这个结果与明初以来形成的一帝一后合葬于皇陵玄宫主室、太庙神主一帝配一后的制度相违背。裕陵玄宫左窒右通,更是非礼之制。所以明宪宗曾对彭时表示「朕心终不自安」,反映出被周太后胁迫的无奈。

明宪宗拗不过母亲,最后还把父母陵庙之事的难题留给了儿子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七年(一五〇四年)三月,周太后病故,孝宗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议陵庙事,表示「孝庄睿皇后葬未合礼,欲为厘正」,并「袖出《裕陵图》一纸,指示曰:『此未合理』」。(《明孝宗实录》卷二○九)李东阳在所著《燕对录》中记录三月十六日这次西角门议事云:「上袖出《裕陵图》一纸,指示陵门内有二隧道,其一西北行转而至者为英宗皇堂,虚其右圹而中有道可通往来。其一东北行转而至者为孝庄玄堂,相去可数丈,中隔不通。」明孝宗曾打算乘周太后祔葬裕陵之机开通左隧道,但终因「钦天监以为岁杀在北,方向不利。内官监亦谓事干英庙陵寝,难以轻动」而作罢。孝肃周太后合葬裕陵是在宪宗墓木已拱的弘治十七年,但裕陵玄宫之制却早已定型于成化四年,弘治时期只是未能改正而已。明宪宗默许的裕陵模式开启了明代皇陵帝后合葬、嗣皇帝本生母祔葬之制,在弘治朝还引起了宗庙、奉先殿制的讨论,进而形成了礼情折中的奉慈殿等新制。

明宪宗像

宠妃重葬昌平陵区

明早期妃嫔之葬

明早期皇帝妃嫔之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殉葬于皇陵;二是祔葬于皇陵近旁或别葬他处。明太祖恢复人殉制度,皇帝死后以部分妃嫔殉葬于皇陵玄宫中的左右配殿。其他以寿终的妃嫔,个别得葬于帝陵附近,大部分别葬于他处。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太祖朝有未从殉之惠妃崔氏,卒于永乐年间,谥曰庄靖安荣,为皇妃得四字谥之始,但其葬地失考。卒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迁都北京以前的成祖、仁宗(时为皇太子)的嫔妃有些葬于南京,「牛首山东有观音山,为贞静顺妃张氏坟,妃,荆宪王之母也。吉山东有南山,为悼熙丽妃李氏坟。俱仁宗妃,每年遣祭六次」。(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三)成祖朝寿终的妃嫔葬于天寿山前两侧的东、西二井,另有所宠权贵妃于永乐八年死于北征凯旋途中,谥恭献,葬于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峄城区有娘娘坟村,权贵妃墓即在村西)。天寿山东、西井墓主推测为明成祖的宠妃,名号已失考。东西二井规格比较高,都建有单独的陵宫,有三门道重门、享殿三间、两庑配殿各三间、无字碑、坟冢等主要建筑。永乐以后,仁宗、宣宗相继葬于长陵左右,天寿山陵区遂不再葬妃嫔。从仁宗朝开始,寿终之妃嫔皆葬于西郊金山。

明英宗裕陵琉璃照壁、宝顶遗迹

明英宗口授遗嘱中明令废止了宫嫔殉葬制度:「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这也促成了明代妃嫔葬制的变革。英宗的设想是:诸妃嫔寿终以次合葬皇陵,先死别葬于天寿山东山口以东的惠妃等人亦迁来同穴。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皇后别葬于皇帝玄宫之外,妃嫔已无入葬帝陵玄宫之理,加之废止宫妃殉葬,皇帝玄宫不宜多次开启,所以天顺以后诸妃只有别葬于京城西郊金山等处一途。

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明宪宗宠幸的万贵妃破例葬于天寿山兆域中,才又重开妃嫔葬天寿山陵区之例。

明宪宗专宠万贵妃

万贵妃,山东诸城人,四岁选入宫廷,原在明宪宗祖母孙太后宫中当宫女,年长后被派往东宫侍奉尚是太子的宪宗。她比宪宗年长十七岁,而且据说体肥、声类男子,但却以机警善媚而成为宠妾。连周太后也不理解宪宗何以如此痴情,因问:「彼有何美,而承恩多?」宪宗则答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二)明宪宗即位时十八岁,万贵妃已经三十五岁,她却能集专宠于一身,「六宫希得进御」,甚至令皇帝不惜废掉皇后。

明宪宗的第一位皇后是在他做太子时由英宗选定的,当时从十二人中选中吴氏、王氏、柏氏三人备太子妃选。天顺八年(一四五七年)七月,册立吴氏为皇后,王氏、柏氏为妃。吴氏是顺天府(今北京)人,「聪明知书,巧能鼓琴」。被册立为皇后大约一个月,因不满万贵妃献媚专宠,借故下令杖责万氏。万妃哭诉,宪宗大怒,下令废后:「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吴废后死于武宗正德四年(一五〇九年)正月,由大学士王鏊等人定议,以妃礼别葬。因为宪宗有言在先,废后是承父母之命,不好立万氏,于是上元(今属南京)王氏乃于天顺八年十月继立为皇后。王皇后以吴氏为殷鉴,对万贵妃专宠处之淡然,《罪惟录》称「后终其身不十幸」,因能保位终身。孝宗立,尊为皇太后,武宗立,尊为太皇太后,直到正德十三年二月死去。谥为「孝贞庄懿恭

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与明宪宗合葬茂陵。

明十三陵及妃嫔陪葬墓分布图图片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定陵》,文物出版社,一九九〇年

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贵妃生下了皇长子,由此晋封贵妃,但皇长子只活了不到一年,尚未有名封即死去。万贵妃从此再没能怀孕,但依然无所顾忌,恃宠骄横。她曾派人害死柏贤妃所生皇次子朱祐极(成化七年立为皇太子),严密监控皇帝的行止,凡有孕在身的妃嫔一概强制饮药堕胎,一时间「掖庭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宫人纪氏于成化六年秘密生下皇三子朱祐樘,其皇子身份公开不久的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年)六月,纪妃便突然死去,一说是被万贵妃逼死,一说是自缢死。当年十一月,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

成化十一年以后,万贵妃已年近五十,眼见没有再生皇子的希望。太后健在,谋害太子又无从下手,竟至愤懑成疾。她既妒恨太子,更怕异日太子追报杀母之仇。太监梁芳等人为了讨万妃欢心,四处搜刮奇珍异宝,内帑为空。他们也担心太子即位会追究,于是互相勾结,蛊惑皇帝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明宪宗闻说犹豫不决,适逢东岳泰山地震山崩,占卜者谓应在东宫地位不稳,宪宗畏惧天命,打消了更易皇储的念头,这是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春天的事。万贵妃闻说太子不可更换,心生怨怼。不久,又因怒挞宫婢,「怒极,气咽痰涌不复苏」而暴死,终年五十八岁。万贵妃之死令明宪宗悲悼不已,下令辍朝七日以示至哀,其祭葬超逾常规。追谥万氏曰「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这是明朝有「皇贵妃」位号、妃谥六字之始。在天寿山兆域内为她营造墓园,万氏成为继成祖宠妃之后首位葬在天寿山陵区的妃子,突破了仁、宣、英三朝成宪,其陵宫位置也明显优于后来的诸妃墓园。

万贵妃墓在天寿山西南苏山脚下,在西井西南约一点七公里处。陵宫朝向东南,城砖砌成,外抹红灰。陵宫前朝部分平面呈矩形,内外两重宫墙。前朝部分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重门(并列三座门楼式)、宫门(殿宇式)、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后寝门。其中享殿和两庑等核心建筑环以内宫墙。后寝部分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后寝门(即前院后门)、琉璃装饰照壁、无字碑、祭台石、坟冢。现存主要建筑遗迹有宫墙、享殿基址、无字碑、祭台石、坟冢等,外宫墙基本完好,宫墙内已用为民宅、耕地。无字碑、祭台石上雕饰莲瓣、云凤等纹样,坟冢大体呈圆形。

明宪宗被万贵妃控制了二十多年,万氏死后依然痴迷不改,甚至悲叹:「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果然,他从此「悒悒无聊,日以不豫」,竟于当年八月二十二日驾崩。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十二月,宪宗被安葬在裕陵以西一里的聚宝山下,荐号曰茂陵。嗣皇帝孝宗生母纪淑妃已于成化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恭上尊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棺柩迁来合祔茂陵,成为明朝第一位以庶出皇帝本生母身份名正言顺地合葬皇陵者。

多次封启的明茂陵

三十年后的武宗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六月,茂陵玄宫被打开,葬入了同年二月间死去的宪宗孝贞王皇后,她死前的身份是当朝皇帝的嫡祖母太皇太后。又过了五年,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二月,茂陵再被次打开,葬入邵妃,她以当朝皇帝本生祖母的身份合葬皇陵。

邵氏,浙江昌化人,成化十二年被封为宸妃,进封贵妃,所生皇四子朱祐杬于成化二十三年封兴王,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年)之藩安陆(今湖北钟祥),正德十四年卒于藩封,谥曰献。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无子而崩,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被迎立为帝,改元嘉靖,是为明世宗。邵氏有幸意外地等到了孙子做皇帝。世宗入宫拜见祖母,已经老瞎了双眼的邵妃自顶至踵抚摩之,喜出望外。世宗即位当年十月,邵妃被尊为皇太后,次年正月加徽号「寿安」。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十一月,邵太后死,上尊谥为「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太后」。次年,世宗不顾大学士杨廷和等人的劝谏,坚持将邵太后祔葬于祖父陵中。至此,茂陵以一帝三后合葬的方式最后封闭。

明万贵妃墓祭台石

明万贵妃墓无字碑

宪宗朝开启了多位皇后合祔于皇陵、皇贵妃得从葬昌平陵区之例。此后直到明末,元配皇后、继配皇后、嗣皇帝本生母(甚至本生祖母)皆得合葬皇陵玄宫。而部分皇帝宠妃也循例在天寿山西南独起陵园从葬,除万贵妃外,尚有世宗妃、神宗妃墓园。崇祯皇帝的田贵妃亦葬于

诸妃园寝以南的鹿马山,这里后来改建成崇祯皇帝的思陵。(本文所涉明代帝后像原藏于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配旧影皆为故宫博物院所摄)

明孝惠皇后邵氏(世宗祖母)像

明宪宗茂陵裬恩殿遗迹

明成化二十三年 青玉明宪宗谥册长二四·六厘米 宽九·五厘米 厚一·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皇陵宪宗英宗
唐宪宗与元和中兴
唐宪宗与元和中兴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复原地下皇陵
明英宗颁赐甘州卧佛寺《永乐北藏》原因刍议
皇帝邻
皇帝邻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明英宗重回大明多亏了谁
聋子锄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