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清代户部官票艺术特征
2016-12-19张愚
张愚
摘 要:本文拟就清代户部官票的艺术特征,来折射出当时的历史动因、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其中具体论述了官票的图案、布局、字体对集中皇权的体现;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官票的整体还是细节在工艺方面都十分精湛;在官票的传承方面设计者从实用性和防伪性等方面对它进行改造,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时代特色并且实用性强。本文意在提高对传统纸币设计的认识,同时对当下的艺术设计能够产生一定的反思,带来建设性参考价值。
关键词:户部官票;艺术特征;纸币;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69-02
一、“户部官票”之历史动因
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的“户部官票”在中国古代纸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并且逐渐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与制度相接轨。在此国外的新兴纸币的流入,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纸币。正是在此过渡阶段,“户部官票”的设计承担了上承中国传统纸币,下启中国新式钞票的历史任务。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将清代钞票的发展总结为:“第一是顺治年间的钞贯,第二是咸丰年间的官票宝钞,第三是光绪以后的兑换券。[1]”事实上,咸丰年间的官票宝钞设计应是中国古代纸币的最后演变。
二、“户部官票”之艺术特征
(一)注重皇权
相对于历代纸币来看,清代的皇室意味最为浓厚。这并非毫无缘由,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自此之后国力经济进一步衰退,到道光三十年国库只有187万两。十年之后咸丰继位,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出款增多,进款日少,到咸丰三年六月问,户部存银仅22.7万两,连下一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2]。但是咸丰帝坚决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可见咸丰帝对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的决心。所以在此期间所发放的银票充分的展现了对皇权的注重,是之前历朝历代所不具备的,从图案、版式、字体方面都有所体现。
1.图案
“户部官票”的纹案主要由龙纹、云纹、海水江崖纹这三大纹样构成。其中龙纹面积占据最大,超过总体图案的一半。龙纹在在中国浩繁的纹样中一向拥有极为特殊的意义。“祖龙死,谓始皇也。祖,人之本;龙,人君之象也。[3]”官票图案中龙纹的周围布满祥云,《易经·系辞》:“云从龙”,“召云者龙”[4]。云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且云可以预示雨,对当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有着决定性作用。可见,云纹在中国古代纹样中一直是被人们所敬奉。“户部官票”底端纹案为海水江崖纹,经常出现在服饰图案上面,尤其是龙袍下摆、官员补子,是典型的封建统治纹样。官票的“海水江崖纹”是由“海水纹”“山崖纹”“八宝图”共同组成,象征着“江山”永固。
2.布局
版面内容的疏密、方向、顺序、组合都时刻影响着我们视觉的感受。所以版面的布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户部官票”横向的整体排布与古建筑中的太师壁如出一辙,官票上方的“户部官票”标识如同太师壁上的匾额,两侧装饰纹样对应太师壁的左右对联,中间三竖行文字于太师壁上的三张字画对应。官票下方方框呼应太师壁下方的八仙桌,所有布局极其相似。除了横向的对称,还有纵向的布局影响,我们知道垂直线构图会给人严肃、宁静的感受,垂直形体在画面中的分量要比同样大小的歪斜形体得分量重。官票的布局中,所有的文字、大部分的纹案、整体的长宽比例几乎都遵循了垂直方向的构图。可见官票在整体布局方面都在努力营造了一种皇权应有庄严之感。
3.字体
“户部官票”四个字位于官票上部,在框内除了汉字楷书,还有满文在左。清朝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但是满文的使用大多数还是聚集在皇亲国戚,民众的通识文字大多依然是汉字。满文的出现渐渐成为了皇室的象征之一。
(二)工艺精良
“户部官票”是由国家政权发行的纸币,其质量的优劣体现了一个政权的形象与尊严,制造工艺决定着纸币多方面因素,如:纸币能否具有强大防伪能力;流通过程中是否坚固耐用等,这些都使工艺的水准显得尤为重要。“户部官票”在纸质、印刷两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准。
1.纸质
清代纸质分类较为繁杂,按造纸原料大可分麻纸、棉纸、皮纸、竹纸等;以产地的小同可称之为宣纸、开化纸、麻沙纸、高丽纸等[5];众多纸种,特色各异,工艺娴熟。其中,官票对外省颁发的纸质选用主要为高丽纸。原因有二:一是高丽纸为朝鲜进贡朝廷的贡纸,民间并未大范围的流通,且渠道由朝廷掌控,加之制造工艺极其复杂,所以以控制官票用纸来提高仿造难度;二是高丽纸本身色白亮如缎、质柔韧如绵。宋·陈梗在《负喧野录》中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6]”其特征是拉力较强,富有绵性,不易发脆,经久耐用,这些特征也恰巧符合纸币对于纸质的使用要求。虽说高丽纸工艺上承,但是在京师发行的官票用纸为白色苔笺纸,与外省高丽纸不同。就此而言,外省高丽纸要和京师版用纸相比就相型见拙了,我国苔笺纸早在西晋就已经出现,具有着极其特殊的艺术加工纸。在制作中会向纸浆中添加少量有色的纤维状物质,再打槽捞纸,于是纸面呈纵横交织的有色纹理,这种纸具有很强的抗拉、柔韧性能。因为添加物常用绿色的水苔或玄色的植物之类,所以用它来装饰的纸称“发笺”或“苔纸”。亦名侧理纸或陟里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即於御前赐青铁砚……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7]”我们知道青铁砚的价值有多珍贵,与其对等的苔笺纸按照等级来排,上品一级者可以白金论价,还有市无货。
2.印刷
“户部官票”的印刷手法并未受到西方印刷技术的冲击,而是坚守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其调版印刷可谓细致入微,面额大小的不同,尺寸也不尽相同,同时海水纹上的八宝图不同面额拥有不同的八宝,在海水纹上将珍宝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在雕刻技术方面工艺精湛,龙纹和海水纹的纹路众多。图案与字体间距把控得当,线条粗细搭配娴熟,可见其雕版印刷工艺之精熟。这种炉火纯青的工艺并非一朝一夕,清代拥有多种印刷技术,印刷工艺趋于完善,其中雕版印刷在清代广泛应用,官刻有武英殿掌刻实录、圣训、御制、钦定、典则、方略及经史、志乘、宇学、类纂诸书。
(三)吐故纳新
不同的时代与政治背景在银票上的展现也不尽相同,发行、管理、流通都变得相当严格,为的就是能够避免前代发行后期的恶性膨胀。虽说官票后期急剧贬值,原因种种,但其发行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因素决定了官票的推陈出新,无论在防伪手段、制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与改进,产生了吐故纳新的独特艺术特征。
1.尺寸
“户部官票”是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面额共五种:“壹两、叁两、伍两、拾两、伍拾两”。大小并不相同,其中壹两、叁两、伍两的票幅为25 X15cm,拾两、伍拾两的票幅为32×19cm。票面的短边和长边的比例分别为0.60、0.593,我们知道黄金矩形的宽比长为0.618,票面的比例设计与黄金分割率几乎一样。可以说“户部官票”是基本符合黄金矩形的。这也是相对于大多数中国古代纸币票面比例最接近的一次。
2.信息
官票的管理机制相当严格,不同于历代纸币,在纸币信息传达上革故鼎新,在右侧增加了编号和冠字;左侧增加了填写的具体日期和“年、月、日。”;背面空白,留给使用部门添加文字和印鉴。这些信息都是相互配合参照的,如同现代钞票上编码及年数,甚至在某些方面官票还要做的更为细致,在发行日期上精确到日;所有经手过得部门都得在官票背面盖印,这些创新都配合着管理机制,方便进行辨认与查询,不仅如此官票具有与以往历代最为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这些信息几乎全为手写这些全部由人工手工代替,按照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像印章与面额都可以在印刷的基础上进行拼版或套版,并非难事。
三、结 语
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提到:“从纸币的发展上也可以看出中国货币文化的久远性和独立性。[9]”历代纸币的诞生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流通媒介的单一作用,而是巧妙将政治经济文化、时代背景、民族特色相联系,并且涵盖着当时最高水准的工艺及设计,充分地展现我国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在回味传统的同时我们应当进行反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比欧洲要早了600多年。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工艺技法。
参考文献:
[1]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黄鹏旭.晚清绅商及其民族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 (东汉)王充.论衡[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4] (魏)王弼.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黄震河.浅谈古籍中常见的古纸种类与制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6] 陈槱.负暄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 (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D].苏州大学,2009.
[9]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 刘庆礼.清代官票宝钞鉴赏[J].收藏,2014(11).
[责任编辑:东方绪]